身為女性還不夠 希拉蕊未能打破美國最高「玻璃天花板」

傅莞淇 2016年11月09日 16:24:00
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蕊.柯林頓。(湯森路透)

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蕊.柯林頓。(湯森路透)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原本預計在紐約西岸的賈維茨中心(Jacob Javits Center)慶祝美國選出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這棟建物由外牆到屋頂皆由玻璃打造,正適合作為希拉蕊打破美國最高「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的象徵性場所。

 

紐約賈維茨中心內懸掛的希拉蕊競選標誌。(湯森路透)

 

據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8月進行的民調顯示,與聲稱自己可以「碰觸女性陰部」(grab them by the pussy)的共和黨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相比,長期以女權主義知名的希拉蕊只贏得稍微過半的女性選民支持。如《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作者格林(Emma Green)描述,如果擊敗川普就是女性主義的完美勝利,那麼女性主義者實在沒有什麼好開心的。


先前已有預測認為,如果希拉蕊未能順利成為首位白宮女主人,她失敗的一個原因可能是不受年輕選民喜愛。雖然民調顯示年輕世代更不喜歡川普,但與其投給希拉蕊,部分年輕人寧願投給第三選擇。像是自由黨(Libertarian Party)的前新墨西哥州長強生(Gary Johnson)或是綠黨(Green Party)的斯泰因(Jill Stein),即使他們幾乎沒有取勝的機會。



這在先前的民主黨初選中也可見得端倪。在內華達,雖然最後勝出的是希拉蕊,但高達82%的年輕選民支持桑德斯(Bernie Sanders)。在愛荷華,桑德斯獲得84% 30歲以下的女性選民支持。

 

具爭議的女權倡議者形象


走過女權運動風起雲湧的時期,希拉蕊在1969年進入耶魯法學院時,已經因為在衞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的畢業致詞而小有名氣。畢業後順利前往華盛頓的希拉蕊,最後決定前往阿肯色與柯林頓(Bill Clinton)相聚。兩人於1975年結婚,在政治途上攜手共進的權力組合也正式成形。



1995年,希拉蕊以美國第一夫人的身分,在北京的世界女性會議(World Conference on Women)中發表了她最知名的演說之一。她說,「人權是女權,而女權也是人權。」(Human rights are women's rights and women's rights are human rights.)《紐約時報》(NYT)稱希拉蕊比過往任何踏在中國土地的美國高官,都要更堅定地擁護人權。


但這場突破性的演說,在許多年輕人的記憶中是模糊的。相比之下,希拉蕊在90年代支持的福利改革影響令人至今有感。1996年的大幅度改革法令〈個人責任與工作機會調和法〉(PRWORA)衝擊了美國社會中最貧窮的女性們,尤其是單親母親與其孩童。這也是希拉蕊聲稱自己致力守護的族群。

 

希拉蕊支持者對選舉結果感到失望。(湯森路透)

 

現代女性主義內涵改變


希拉蕊的競選過程,突顯了現代女性主義的分裂。雖然她獲得許多資深女性主義者的支持,包括美國首位女性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歐布萊特曾在2月為希拉蕊站台時,表示「地獄有一個特別留給不支持女性的女人的位置」,引發年輕族群的不滿。



在日漸多元的美國社會中,女性也有不同的關切。年輕女性選民不一定認為選出「第一名女性總統」是最重要的,她們可能關切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種族歧視、教育權、司法公正等議題。而在這些議題上,做為一名富裕的白人女性,與企業有著密切關係,且曾支持伊拉克戰爭、轟炸塞爾維亞、介入利比亞的希拉蕊,可能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現代女性主義的內涵已經擴大,包納了更多形式的歧視,不只是針對女性的歧視。且可能代表一種對現行權力結構建置的挑戰,希拉蕊正站在這個權力結構的頂端。

 

希拉蕊支持者手持希蕊頭像。(湯森路透)


5月時,與希拉蕊爭取民主黨提名的桑德斯曾表示,「過去一個月來,幾乎每一份大型民調都顯示,我們以大比例差距贏過川普。」並強調自己比希拉蕊更有機會擊敗川普。比希拉蕊更無政治包袱的桑德斯是否真能阻擋川普坐上總統大位?這最終成為了一個無緣驗證的主張。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