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蔣月惠評郭台銘何錯之有

葉沂 2019年10月04日 22:40:00
若說蔣月惠批評郭台銘有什麼錯,大概就是她大膽地批判資本家,及比庸俗的看客看得更深更遠吧。(資料照片/鄭宇騏攝/王傳豪攝)

若說蔣月惠批評郭台銘有什麼錯,大概就是她大膽地批判資本家,及比庸俗的看客看得更深更遠吧。(資料照片/鄭宇騏攝/王傳豪攝)

南方澳橋斷,郭台銘即刻宣布捐款一千萬,此舉招致屏東縣議員蔣月惠非議,她認為如果給收據是節稅,那不是捐款,郭取之社會,不過是將應繳給政府的錢,主動拿出來支援南方澳大橋事故。又說郭的一千萬就如同一般人的十塊錢。

 

蔣月惠的說法招來許許多多負評,主流媒體一面倒地攻擊蔣月惠,他們的報導方向,基本上是站在資本家的視角,透過重重簾幕,讓民眾無法了解慈善的真相;這樣的報導,投射出資本家的意識形態,營造出一般人的心理、價值,這就是法蘭克福學派所說的「日常生活的控制」。

 

主流媒體和資本家沆瀣一氣也就罷了,一般民眾對蔣月惠的潑文竟然也不動腦地站在反對面,認為對行善者酸言酸語是做了一件大錯的事。看來是中毒太深了,對於擁有龐大的社會資源、高度具支配力者酸幾句,就覺得好像是對神聖事物的冒犯;更可悲的是,挨打的蔣月惠卻少有人挺身而出為她辯白。

 

蔣月惠說的是真話,也許是直白,節稅難道不是真的嗎?也許資本家捐獻的初心不一定考慮到節稅,但有節稅的效果是不容否認的事。不少財團不是透過這一方便門,而省去或逃掉應繳的稅金嗎?

 

富豪一擲千金沒甚麼好稱道的,在比例上就是如蔣月惠所說的十元,會令人不快的是,高調行善者成為一般民眾欲效仿的偶像,看哪,有錢真好,九牛一毛的錢一捐出,就可以得到善人的光環,哪像是默默行善者,即使死了可能也沒有多少人知道。

 

行善而博得天下知的美名,他所得到的已遠遠超過他所付出的,這是包括金錢以外的利益。對於到處嚷嚷做了多少善事的人,耶穌稱之為法賽利人,耶穌揭露他們的行徑:「他們一切所做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見,所以將佩戴的經文做寬了,衣裳的繸子做長了,……」(太23:5這不是一針見血的在斥責高調的行善嗎?

 

資本家捐獻值得鼓勵,所以才有扣減稅負的設計,雖可能出現一些漏洞,但正面作用是不能否認的。但問題是同樣做善事,如環保志工,力氣大者可肩扛百斤重物,無力者在一旁幫忙撐起垃圾袋,你不能說誰的功勞較大吧?有力者成為舉世的焦點,世間默默行善的力量無法成為濁世的明燈,這就是令讓人不快,讓人嫌惡的癥結。

 

蔣月惠潑文的心理可能就如上所述,蔣月惠未提及是資源錯置,經媒體報導的災難,總會帶來大量的資源,很可能造成之後資源的濫用,或者根本上有國賠或法律上的賠償人,源源不斷的捐款有必要嗎?最近的例子,台中大雅火災奪走兩名警消性命,台中市政府馬上公布捐款帳號,有必要嗎?因公殉職的撫卹金在千萬以上,不知此舉的意義何在?

 

如果不能成為新聞焦點,該受到救助的可能求助無門,或者僅能得到杯水車薪的救助。這樣的失衡,不只是國家的社福有待強化,對於眾多有愛心的民眾也須思考,愛心捐款到底那裡才是更合適的去處。

 

資本家或有錢的休閒階級,社會學家Veblen說,他們的消費是「炫耀性消費」或者說以異乎常人的排場來彰顯他們的身份地位,這稱之為「代理休閒」,如高檔的宴會,私人遊艇、飛機,贊助藝文學術活動,慈善事業等等。

 

「代理休閒」絕不是庶民的默默行善,對於困頓、待救援的不幸者,除非成為新聞人物,否則不會得到「代理休閒」階級關愛的眼神。

 

看來如果要說蔣月惠認有什麼錯,大概就是她大膽地批判資本家,及比庸俗的看客看得更深更遠吧。

 

※作者為民間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