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明芳專欄:對國際經貿情勢認知不足 才會一直提ECFA

蔡明芳 2019年10月09日 07:00:00
韓國三星結束中國生產線,說明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因素非常多,自由貿易協定不應是唯一的考量。(資料照片/美聯社)

韓國三星結束中國生產線,說明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因素非常多,自由貿易協定不應是唯一的考量。(資料照片/美聯社)

對外貿易一直扮演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如何與主要貿易對手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往往被認為是可以強化台灣出口競爭力的方法之一,甚至是主要的手段。近期,東協10國和6個貿易對話夥伴國(包含中國、日本、南韓、印度、澳洲和紐西蘭等) 所組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可能完成協商的預期,以及中國可能片面中止「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的疑慮,又再次引起輿論的關注。

 

但是,許多的討論僅片面聚焦在加入自由貿易協定可以強化出口的競爭力,進而忽略產品自身的競爭力才是出口競爭力的核心價值。

 

台灣與中國供應鏈關係有很大改變

 

過去在討論台灣是否應與中國簽訂ECFA時,許多人聚焦在台灣與中國的產業供應鏈連結甚深,以及中國廣大的內需市場,因而認為台灣應該與中國簽訂ECFA,以降低兩國的進口關稅,增加台灣廠商的出口競爭力。台灣與中國廠商的生產關係,已從生產上的互補走向替代,甚至在許多產業是呈現高度替代。

 

例如,讓台灣廠商呈現巨大虧損的太陽能電池產業,許多台灣太陽能廠商已不堪中國廠商的低價競爭,紛紛暫停太陽能電池生產,轉向直接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廠下單。台灣與中國的供應鏈關係在本專欄《別混淆台灣和紅色供應鏈的關係》也已有許多的說明。

 

被誇大的中韓貿易協定

 

此外,過去最常被拿來與台灣經濟做對照的韓國,2015年12月底中韓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當時台灣政府或某些智庫以韓國已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希望說服台灣民眾可以和中國簽訂ECFA。時至今日,根據IHSMarkit最新預測,2019年台灣、南韓經濟成長率分別為2.0%、1.4%,香港、新加坡均不到1%,從預估可知,韓國與中國簽訂貿易協定,並未如過去台灣部分人士所言如此偉大。若再加上持續下行的中國經濟,任何與中國經濟緊密連結的國家都會有很深的疑慮。

 

更令人震驚的是,南韓手機大廠三星電子9月30日宣布關閉最後一座位在中國廣東惠州的工廠,正式結束在中國的生產線,主要原因除了生產成本考量外,中國手機品牌的崛起,大幅降低三星手機的市占率是主要因素。三星是韓國極具代表性的國際大廠,其結束中國生產線極具指標意義。這也呼應前文提及的,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因素非常多元,自由貿易協定不應是唯一的考量。

 

香港事件不亞於美中貿易衝突

 

更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勞動成本的增加,已促使許多企業往東南亞或南亞國家移動,加上美中貿易衝突,更對中國出口產業產生極大的負向影響,進而加速外國企業與中國企業的外移。加上近期中國政府對於香港反送中事件所採取的激烈手段,也對香港經濟帶來極大的傷害,外國資金外移的迫切性必然大幅提高。

 

在過去以高度金融自由服務中國製造業的香港而言,當其經貿自主性受到中國政府的破壞時,外資對中國可能進一步管控金融服務的疑慮不可能降低,這樣的影響可能超過美國對中國進口品課徵高額關稅的衝擊。這是因為,高額的關稅是決定在美國政府手上,但是,對香港金融自由度的信心則是因中國政府的激烈手段而受到破壞。

 

對國際情勢認知不足

 

由於美中貿易衝突已加速許多台灣企業移回台灣,或往東南亞與南亞國家設廠,因此,台灣和中國的經濟依賴程度正持續降低中。如同韓國三星手機面對中國手機廠商的激烈競爭一樣,台灣許多低階的零組件、石化與鋼鐵產品也都面臨中國廠商的殺價競爭,因此,台灣與中國的產業關係不僅由互補走向替代,甚至已被高度替代,這些都不是簽訂ECFA這樣的協定可以解決的。

 

最後,由台商回台投資金額已逾六千億元台幣的結果來看,ECFA確實已無助於台灣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如果現在還有非常倚賴ECFA的台灣企業,表示其不受美中貿易衝突與香港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平心而論,這樣的廠商對台灣的實質影響應非常有限。換言之,繼續討論ECFA的重要性,只是凸顯對國際情勢的認知不足。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