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台灣政壇也有《車四十四》

鄧鴻源 2019年10月15日 00:00:00
《車四十四》入選坎城電影節「電影雙周」單元,內容講述人性中習於袖手旁觀的一面。(維基百科)

《車四十四》入選坎城電影節「電影雙周」單元,內容講述人性中習於袖手旁觀的一面。(維基百科)

最近中國一部《車四十四》電影是由伍仕賢執導,龔蓓苾、吳超等主演的劇情片,曾獲得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短片鼓勵獎,入選坎城電影節「電影雙周」單元。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女大巴司機開著載滿乘客的大巴在偏僻路途上的遭遇。故事描寫的是女司機被當眾強姦後的反殺,講述的是人性的光明與黑暗。

 

當天很多乘客乘坐由女司機駕駛的44路長途車,其中有一個男青年最後上車。在行駛過程中遇到兩名劫匪,他們不僅將乘客的錢搶劫一空,還脅迫女司機到路邊荒草地中欲施強暴,可是車上所有的乘客都無動於衷,無人見義勇為,男青年在動員乘客給予司機救援無效後,一個人衝到車下要求匪徒放過女司機,可是反被歹徒刺中多刀,司機也慘遭歹徒強暴,司機被匪徒放回後繼續開車,可是卻將挺身而出的男青年趕下車。

 

後來,鬱悶的男青年終於又搭上另外一輛汽車,汽車在行進中被後面開來的一輛警車超過,女司機的以怨報德在這裡也有了答案,原來44號公車被女司機開進山溝里同歸於盡,只因為其他乘客袖手旁觀。

 

 

這部短片中沒有精美的場景與恢弘的製作,卻能獲得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短片鼓勵獎,入選坎城電影節「電影雙周」單元。導演伍仕賢曾說:

 

我一直對研究社會心理學感興趣,對人在面臨某種壓力時會如何反應。本片的題材吸引我不光是曲折扣人的情節,更多的在於人的心理具有普遍性,不論哪個國家或哪個民族。我故意淡化了故事的時間和地點,因為類似這樣的事件在世界每個國家都曾發生過,主題很國際化。通過影片,我希望反應一種社會道德,我們作為社會上的人都有責任互相幫助。

 

就如導演所說,觀眾們也認為,這部電影並不需要強調真人真事改編,因為車上每個人的形象,都可以在中國乃至國際、過去以及現在的人們身上看到縮影。拋開故事的干擾,男青年長得並不老實也無甚出彩,反而話多得像一個偽裝過的劫匪,卻能見義勇為,好心終於有好報。

 

這讓我想起德國哲學家漢娜鄂蘭所說的話:「對歷史傷痛的無知、對他人痛苦的無感、對自身責任的無視、對獨立思考的無能、對是非善惡的無謂、對芸芸眾生的無情,構成了最基本單位的平庸的罪惡。」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說:「對社會不公不義冷漠,就是獨裁者幫兇」。

 

其實當年若非英國張伯倫首相姑息養奸,納粹德國敢得寸進尺併吞周邊國家嗎?若非老蔣對日本姑息養奸,東北會淪陷,日後會發生南京大屠殺,大半中國被占領,乃至於日本偷襲珍珠港與侵略東南亞嗎?

 

換在今天的香港與台灣是否一樣?為何國民黨與韓某陣營嘲諷香港年輕人反送中運動?為何至今有人嘲笑當年美麗島事件?為何柯文哲會諷陳菊說,「不是妳前半生坐過牢,後半生就可以胡作非為」。陳菊有胡作非為嗎?天下雜誌的評比不客觀嗎?

 

各國也有許多人對他人受害冷漠,姑息養奸,以致讓惡人日益囂張,有恃無恐,今日的歐洲社會更常見,許多旅客被搶或被殺只能自嘆倒楣。人人擁槍自重的美國,社會治安更嚴重,沒有達到所謂恐怖平衡。

 

當今只有瑞士,以色列與新加坡的治安最好,原因是他們法治教育好,人人見義勇為,值得各國見賢思齊。

 

※作者為大學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