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總有一隻看得見的手-顏慶章《昨是今是》書摘之二

顏慶章 2019年10月22日 00:01:00
政府理當做好市場紀律的規範,俾因自由市場的公開與公平運作,使全體經濟參與者獲得應有的獎賞。(湯森路透)

政府理當做好市場紀律的規範,俾因自由市場的公開與公平運作,使全體經濟參與者獲得應有的獎賞。(湯森路透)

蘇格蘭經濟暨哲學大師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一七七六年出版曠世巨作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闡述政府無須監控市場機制,因為人們為了追求生存,終究會形成最能符合彼此利益的制度,它就是藉由「一隻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在運作。換言之,自由市場所出現的供給與需求,價格與數量將會自然而然地達到均衡。這隻「看不見的手」,就是用來隱喻可自我規範行為的「市場」(marketplace)。

 

在一七五○年代,稍早於亞當·斯密,法國已興起「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理論,鼓吹:「讓它做、讓它去,世界會自我運行。」(Let do and let pass, the world goes on by itself.)換言之,「自由放任」所詮釋的經濟理論,主張自由市場的自行運作,可消除政府干預所形成的效率減損,更能促使價格、生產、消費與服務效能的增進。

 

國際社會經長期驗證的結論,這一隻「看不見的手」,所彰顯「自由放任」的決策思維與市場制度,正是驅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力量。自一九九五年起,「美國傳統基金會」與「華爾街日報」逐年公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創設意旨即在呼應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立論。

 

倘若執此來檢視臺灣,溯自政治體制由威權逐漸蛻變成民主的同時,臺灣在經濟決策的思維,也相當程度由計畫經濟轉向為自由市場經濟,這是非常值得國人欣喜與珍惜的改變。因為倘無政治的自由,將不可能孕育出經濟的自由;而欠缺經濟的自由,必難以維繫經濟的永續成長。回顧溯自一九八○年代後期,臺灣政治體制的「寧靜革命」,的確奠立了臺灣經濟自由的礎石。

 

以二○一三年「經濟自由度指數」來說明,納入評比的一百七十七個經濟體,涵括聯合國一百九十三個會員國的絕大部分,顯示評比的對象極其完整。臺灣列名第二十,堪稱是相當優異的排名。於此值得一提者,「經濟自由度指數」自一九九五年創設以來,香港、新加坡均榮居前兩名。則在羨慕又怨懟:「為何香港、新加坡能,而臺灣不能?」我們可曾比對彼此經濟自由度的差異所在嗎?

 

此處所謂臺灣與香港、新加坡經濟自由度的差異,當然並非名次的表象差異,而是實質差異為何?換言之,政府應尊重市場的自由運作,並儘量消除對市場機能的干預。吾人倘嚴謹探究臺灣與香港、新加坡間的實質差異所在,上述羨慕又怨懟的話語,即可得出了答案。此外,排名在臺灣之前的許多國家,也值得比較經濟自由度的實際內容。畢竟藉此淬化出政府宜有的施政思維,不僅可提升臺灣的國際形象,更是厚實我國經濟動能的最佳憑藉。

 

諸位讀者應有明確的結論:政府理當做好市場紀律的規範,俾因自由市場的公開與公平運作,使全體經濟參與者獲得應有的獎賞。而此項結論的前提是:政府不應同時參與市場的經營,否則豈只有裁判兼球員的混淆,政府一隻看得見的手,將無時無刻介入市場。試問政府倘同時參與市場的經營,政府這一隻看得見的手,必將是所在皆有而觸處可及!政府由於身為官股企業的大股東,基於股東權益與所屬員工等「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的羈絆、加上國會的監督與審計機關的核認,當然不可能「自由放任」,而允許官股企業「讓它做、讓它去」了!

 

但令人遺憾者,政府同時為市場參與者的景象,卻充斥在臺灣。官股企業無論屬金融或非金融的領域,堪稱如上述:「所在皆有而觸處可及」,這是何等令人驚心動魄。試想亞當·斯密為後人所傳誦的規律:「一隻看不見的手」,它的精義在曉諭政府不宜干預自由市場的運行。詎料兩百三十餘年後的今日臺灣,我們政府公然持續參與市場的經營,而未予衡酌「私有化政策」(privatization policy)的莊重意涵,這豈是提升臺灣經濟自由度的應有態度。

 

倘有主張官股企業無礙於政府尊重自由市場者,由於我一向重視國際比較,爰奉勸就「經濟自由度指數」與臺灣被評比為「比較自由」(mostly free)的三十個經濟體,檢視如同臺灣當前景象者有那些吧!此外,鑒於後ECFA的臺灣與中國,經貿關係將愈趨緊密,爰分享諸位讀者,中國「經濟自由度指數」的排名,去年是第一百三十八名、今年則為一百三十六名!

 

臺灣與中國經濟自由度如此懸殊的差距,將來兩岸市場互動的情境,是水與乳的交融或是水與油的不溶?這恐怕政府的一隻手也不可能遮掩的景象吧!

 

跋:1944年受命於英國邱吉爾首相,與美國共同擘畫Bretton Woods會議的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不僅為人類創立IMF及World Bank,並衍生了GATT。他的總體經濟政策,至今仍深遠影響許多國家的施政。他強調:「政府的要務,是不去做私人正在做的事務;如要去做,則僅做略好或略差一些;但絕不去做私人迄今尚未從事的業務。」(The important thing for Government is not to do things which individual are not doing already, and to do them a little better or little worse; but to do those things which at present are not done at all.)在當時英國為對抗德國納粹的全方位侵略,凱恩斯尚且不忘亞當・斯密所推崇的市場機制,在1983年柴契爾夫人繼任首相時,終於造就蛻變英國國力的私有化政策。看著英國回顧臺灣,我們至今仍未能清晰確立私有化政策的莊重意義,這是何等虛耗歲月的怠惰。
 

 

作者簡介

 

顏慶章: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學士、政治學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法學碩士,威斯康辛大學法學博士。曾任財政部政務次長、部長及駐WTO首任常任代表。現任東吳大學嚴家淦基金會法學講座教授及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財經法律講座教授。

 

本書為顏慶章先生將近十年論述諸多重大政務,集結報章雜誌文章及其專訪成書。回顧過往的嚴謹落筆,彰顯法律人、經貿與財金專業,始終秉持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這是一本歷久彌新的箴言。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