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的雙年散策:記2019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9年10月28日 12:00:00
山形影展一隅(作者提供)

山形影展一隅(作者提供)

就在日本送走了平成時代,迎來令和元年之際,創立於1989年的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也在今年邁入了它的而立之年。圈限於非一線觀光勝地的小城市、兩年一度的山形影展,竟與台灣紀錄片圈有如此深厚的連結,不僅每兩年的朝聖已成常態性儀式,凡造訪過的人也總對山形影展緊密而多元的社群魅力讚不絕口,持續吸引著電影愛好者接踵而至,顯現其扎實立基於人際串聯而不斷茁壯的姿態。

 

YIDFF2019(TIDF提供)

 

上路之前:發散先行的行銷宣傳

 

山形影展毫不避諱展露出以參與者為中心的發散氣息,從出發前瀏覽其官方網站與社群平台,就能發現其操作模式並不急於訴求或定義的一面。首先,官網的視覺配置可說是與時下講究可讀性與設計感兼具的網頁版型大相徑庭,參展影片資訊也只稱得上是點到為止:僅僅隨性條列的節目選單、侷限一角的小幅劇照、不挾帶額外電影知識的片介,也不像一般影展會為觀眾奉上預告片先睹為快,如此不顧時代潮流與票房壓力的執拗,實在相當罕見。

 

官方IG帳號的運作也有相同的氣質,大量轉發參與者的相關貼文和限時動態,就像大方交出話語權一般,讓中心式小編的定調力度減到最低,比起作為一個影展方的宣傳媒介,更像是一個參與者交換資訊和心情的平台。

 

試想此種宣傳模式發生在台灣,大概不免會招致許多執迷於事前擬定完美片單並按表操課的影迷詬病,但我欣賞這種性格:不尋求控制,而以隨性介入為優先;不事前告訴你太多,能帶多少走就帶多少走。策展端更著重在拋出由節目單元所承載的公共議題,而不即刻定下觀點,事前資訊的稀缺也讓參與者對參展影片不帶過多成見,到山形後再共構一場屬於參與者社群的倡議。

 

(延伸閱讀:漫步在山形:城市與紀錄片的相遇與共生

 

徜徉其中:心照不宣的社群共感

 

來到山形,棋盤式的觀影動線很快就能上手,每每在放映場館間穿梭趕場,總能在路途中與身掛不同顏色影展Pass的行人擦肩而過,無論是影人、志工、影展工作者或媒體,皆默默認明彼此身份,那種「你也是來看電影的啊」的心照不宣,在在彰顯出影展讓世界各地電影愛好者有緣千里來相會的凝聚力。

 

今年的選片方向依然帶有強烈的公共性,其中幾個單元也將目光對向了世人鮮少關注的區域:例如「失憶症:被遺忘的大洋洲『群島』」(AM/NESIA: Forgotten “Archipelagos” of Oceania )單元,再現自20世紀以來深受帝國主義殖民及軍事化的大洋洲地區,並探究這塊區域在美日兩大帝國夾擊下,被剝奪的聲音;或是「春季之響,火藥之味:來自印度東北部的紀錄片」(Rustle of Spring, Whiff of Gunpowder: Documentaries from Northeast India)單元,帶領觀眾認識印度東北部追求民族自決的政治問題及其豐富文明。

 

我意外遇上一位香港劇場人,過去曾在中國大陸西南地區舉辦紀錄片影展的他,感嘆當前政權下重操舊業的大不易,此次的印度東北部單元倒讓他終能飽覽其影人好友們的作品,讓人深深感受到山形影展不只是專屬在地人的年度盛事,或許對某些國家的人來說,更是發聲的機會、自由的出口,自有其難能可貴的份量。

 

(延伸閱讀:相遇在山形:記我在山形影展遇見的人

 

由議題出發,串聯起不同國家的人們,台灣導演在今年山形影展面對日本乃至國際觀眾,同樣大放異彩。除了入圍「亞洲千波萬波」單元、不約而同與勞工相關的《臨時工》與《工寮》,以及單元下特別放映的作品ーー陳俊志導演的《美麗少年》外,今年台灣文化部、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更聯手與山形影展合作,推出「與災難共存」(Cinema with Us)單元,讓天然災害作為共同記憶的台日兩國,一同就災難議題深入交流,入選該單元的7部台灣紀錄片為:《無聲的呼喚》、《Kanakanavu的守候》、《大水之後:關於家的十二個短篇》、《鄉關何處》、《寶島曼波》、《給親愛的孩子》與《回家》。

 

《臨時工》的映後Q&A中,導演許慧如提及:「山形影展不只是關注你所帶來的作品,你的生命歷程也會跟著它改變。這幾年我經歷了父親過世,也結了婚、生兒育女,而來到山形,大家總是不斷問候著我的家人。」她在另一部作品《鄉關何處》放映後,也訝異於竟有這麼多日本觀眾願意到場觀看一部深度涉及台灣歷史文化背景的影片。這是山形影展的溫柔與敦厚,它關注影像,更在乎背後的人與文化。

 

《臨時工》映後Q&A(作者提供)

 

在人之外,山形影展的體驗也與在地環境有所牽連。今年影展期間遇上強颱來襲,其中一晚的場次因而全面取消,與此同時放映的「與災難共存」單元,正好與外在天氣有幾分巧合;今年首度推出的芬蘭桑拿浴紀錄片放映,更是與山形在地豐沛的溫泉資源遙相呼應;而位在近郊的佛寺景點「山寺」,是影展本身力推的必訪之地,在短程的攀登後,沿途參天的老樹、山頂一覽無遺的鄉村風光,便能教你體會滋養這座創意城市的山之精華。

 

經典的周邊多元活動,當然也不免俗要一一網羅起來,例如不到百人觀眾共同觀看粗剪影片並進行意見交流的工作坊「Rough Cut!」,隱身觀眾其中的導演最後還會驚喜現身給予反饋,共同將作品推向更好的模樣;在地鄉土料理名店「香味庵」由芋煮料理和觀影心得交織而成的暢聊空間,更是與影人近身互動的所在。而今年特別邀請知名舞踏家川口隆夫演出,在破敗詭譎的空間中,臨摹出舞踏創始者大野一雄的藝術精神,此前歪斜而苦痛的肢體表達,昇華出終了的無限光輝,莫名有種沁入肺腑的感動。

 

Rough Cut!(作者提供)

 

舞踏表演(作者提供)

 

療癒之後:終身不滅的電影之愛

 

山形影展最強的後座力,私以為是從旁觀他人對電影的熱愛,到重新發現自身對電影的鍾情,也正因為再次確認,而有了舒心療癒的感受。除了路上行人以影展Pass標記自身、紛紛為看片趕路,旅舍的住客也幾乎是特地為了看影展而來,這些萍水相逢的夥伴,多半來自日本其他大城市,生活常軌的學業和職業或許與電影無關,卻不約而同抱著喜愛電影的一片赤誠之心,不遠千里而來。就連參訪佇立城市一隅的百年「文翔館」,也遇上志工伯伯主動發問:「愛看電影嗎?」彷彿迫不及待要為異鄉人引介在地最值得驕傲的文化盛宴。

 

延續2015年廣受好評的同名單元,今年的「雙重之影2:電影與生活之交集」(Double Shadows 2: Where Cinema and Life Converge)再度帶來關於電影的電影。其中一部蘇丹紀錄片《Talking About Trees》,道出了一群電影人在政治與宗教的重重限制之下,希冀重啟社區電影院、讓電影魔力再度走入人們日常,卻無疾而終的失落幻夢,但他們面對強權,以樂天為盾、電影為槍,始終恪守的戰鬥位置,精準呈現出一輩子愛電影的模樣。看著關於電影的電影,以及自身帶著觀影動機抽離以往時空、來到國外觀摩影展,雙重疊加的後設狀態,清晰提醒著我,置身這場電影盛宴的幸福,身為影癡早已淚腺失守。

 

 

但願這座用山畫出形狀的城市,及其創意的枝枒,生生不息。(文/涂敏)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以「再見.真實」為核心精神,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官網:www.tidf.org.tw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延伸閱讀】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