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絕對有動用「香港牌」的誘因

黃樂祈 2019年11月27日 07:00:00
香港示威者爭取美國政壇通過《香港民主及人權法案》,以為它有助制衡港府和北京日益強硬的政策。(攝影:黃樂祈)

香港示威者爭取美國政壇通過《香港民主及人權法案》,以為它有助制衡港府和北京日益強硬的政策。(攝影:黃樂祈)

香港區議會選舉與夾在美中之間的大格局

 

伊索寓言有句:「在你下定決心之前,先看看風如何吹來。」

 

小格局:區選大勝後香港人仍須謹慎

 

香港區議會選舉(下作區選)塵埃落定,非親中派在投票率超過七成的選舉中大勝,搶452席約八成半的議席,同時控制18區中17區的區議會。不過往細節看,還是有值得謹慎解讀現況的空間。追溯區議會的出現,其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港英政府思索如何在不發展代議制的前提下增進他們與民間溝通之結果。因此,在港英草議區議會的成立過程中,已訂定了它無政治實權的本質,而專注在地區諮詢的事務 更多鄺健銘著,《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香港:天窗,2019),增修版,頁248至249。

 

因此,區選大勝不意味非親中派能大幅度左右香港的政局。而且,因為非親中派和親中派的總票數比例約為6:4,非親中派能否在明年九月採用不同制度的立法會選舉再下一城,仍然不容過份樂觀。

 

然而,因為區選結果直接影響特首選舉委員會的組成,確實有機會打擊到北京在港的政治部置。更重要的是,非親中派在此次區選大勝顯然備受國際傳媒關注,甚至更有十數位海外政界人士及專家赴港觀察,形成一場「雖非實際公投卻具公投效果」的風景,對香港民主運動爭取國際支持肯定寫下重要一筆。

 

大格局:助長美國鷹派,川普成大贏家

 

話說回來,區選大勝故然也令美國媒體眼前一亮,但回到美國國會及白宮,還是以利益衡量。先說國會,川普上任以來,雖然美國的政、學界上空形成一股對華鷹派的氣壓,但畢竟美中自尼克森年代(上世紀七十年代)建立的關係不可能一日崩潰,加上中國多年輸送大量利益給美國政要,又滲入美國各界,國會對華鴿派的勢力仍然堅固。要鬆動這種保守的外交思緒,不敢說單靠一次變相的香港公投就做到,但所謂滴水穿石,對鞏固華府新一代中國通的鷹派取向,以至讓尚有良知的鴿派改弦易轍(近年例子有如沈大偉、白邦瑞),還是有可能與香港警察圍攻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並列,成為美國對華政策大變的轉捩點之一——這就交由後世評價。

 

至於正思考簽署《香港民主及人權法案》與否,使之成為美國正式法律的川普,筆者傾向認為他不會簽署,而是讓其在十日後自動生效的機會最大。因為這樣做他既能保留日後對北京談判空間的彈性,而把責任推給國會,但又能自動得到一張「香港牌」,「實踐」了他「與香港及習近平同行」的「承諾」。退一萬步,即使川普動用總統否決權來換取中國簽署購買500億美元農產品(還有其他對美讓步項目)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就算中國真的願意(可能性極低),美國國會也極大可能「否決總統的否決」(之前三輪投票兩院合共只有一票反對)。可見,川普無論作出任何決定,已立於不敗之地。

 

更甚者,白宮將來如何運用「香港牌」,北京完全占下風。事實上,香港對中國、美國同樣有其價值。對中國而言,它是上海也無法取代的人民幣最大離岸中心、外資投資自己市場的最大轉接區;對美國而言,它是具大額貿易順差的地區、相對安全進入中國市場的根據地,更是國際金融交易體系廿四時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但相對於中國只想完全控制香港而當其「搖錢樹」,而忽略了金融中心與自由的必然關係,美國更清楚一定自治權對保障香港金融穩定的重要性。為此,美國就算純粹計算自身利益,應該會明白香港有適量的自由和民權保障(至少水平不能長期維持在今年六月之後,使港交所置身的中環也陷於催淚彈毒霧中)之必要。另一方面,假若中國在國對國談判中對美國耍賴,美國絕對有動用「香港牌」的誘因。

 

可見,香港無可避免已扯入美中政經角力的範略。常言道,百多年前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而這個蕞爾小島還可「借」多久時間與空間,已不到它決定——或者說,它根本從來沒有過自決權。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香港《時代論壇》觀點版作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