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臺北】年輕人,你認識你所居住的城市嗎

黃映嘉 2016年11月21日 23:15:00
「發現‧故事臺北特展」有許多老照片,帶領民眾穿梭古今(攝影:黃映嘉)

「發現‧故事臺北特展」有許多老照片,帶領民眾穿梭古今(攝影:黃映嘉)

現在車水馬龍的台北中華路,曾經是八棟相連的時髦購物商場;可以大量批發飾品的後火車站,以前都是北上打拼遊子必去的職業介紹所;充滿自拍遊客的龍山寺廣場,在80年代是對政府發表抗議訴求的集散地,這些種種,年輕人你知道嗎?

 

試圖跨越世代對城市的認同感,臺北市立文獻館規劃了「發現‧故事臺北」特展,運用那些「年輕人所不知道的臺北故事」,喚起對城市的關懷。跟隨著展覽的腳步,你會訝異城市的變遷如此快速、或許會想像爸爸媽媽曾經在此生活的樣貌、又或是懷疑過去的繁華如今到那去了。

 

以年輕世代為訴求對象,連結跨世代的記憶(攝影:黃映嘉)

 

牆上的標語不斷地提醒我們,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城市(攝影:黃映嘉)

 

策展人之一的仕哲提到,「一個城市並非憑空建立而成,需要累積相當多的故事與能量,才能展現出它的活力,而回溯城市故事,不僅是還原歷史這麼簡單,更希望能夠連結彼此的記憶,才能將臺北的繁榮繼續傳唱下去。」

 

 

六個臺北老城區故事

 

大稻埕、中華路、臺北圓環、臺北後車站、士林、艋舺,這六個地區承繼了許多老臺北的記憶,而這些回憶不應隨著物換星移而跟著消失。一個人要有根,就必須牢牢抓住成長的土地,它將會給你足夠的養分,就算外面風雨飄搖也能站穩腳步前進。

 

1860年大稻埕成為重要口岸,也成就了它最繁華的年代,其中年輕人熟悉的光泉鮮乳、可樂果、養樂多、義美小泡芙等,都是從大稻埕發跡,成為臺灣現在過半品牌的搖籃。販售可樂果的聯華食品,在1960年以出口草帽、竹蓆等手工品為主,直到1970年才跨足食品版圖。光泉鮮乳以販賣紅豆湯跟瓶裝牛奶起家,更在大稻埕開過西餅店,1950年代才決定專心經營牛乳市場,據說當時飼養乳牛的地點還是板橋跟三重一帶。這兩個品牌都有共通點,皆是由小商店起家,看準時代的商機演變成大品牌,屹立不搖直到今日,也算見證臺北這五十幾年來的變化。

 

大稻埕有記茶行舊時工具(攝影:黃映嘉)

 

提到大稻埕就不能不聊差點消失的迪化街,1970年開始,臺灣經濟起飛,西區開始有都更計畫的聲音。1988年,一張泛黃的舊報紙標題寫著「迪化街我們若不要,日本要」,因此如果迪化街沒順利保留下來,如今可能要到日本才看的到了。搶救成功的關鍵在於當時的臺北市市長吳伯雄,他堅定表示:「迪化街永遠在台北」,也才會有如今每到過年就熱鬧無比的年貨大街。

 

有關迪化街去留的相關報導(攝影:黃映嘉)

 

全臺北第一座有空橋連接的百貨商場,如今已不存在。1999年為了配合鐵路地下化工程,將中華商場全數拆除,繁華了30年的光景,現在成為臺北交通的重要樞紐─中華路。其他如同中華商場消失的事物,包括臺北圓環小吃、臺北後火車站的職業介紹所、士林地區因為械鬥而搭起的城池,隨著時間的流逝都轉換了樣貌,有些過往甚至連在地人也不曾發現。

 

延伸閱讀:消逝商城永恆記憶 盧寶鐘的中華商場回憶

 

八連棟的中華商場舊照(攝影:黃映嘉)

 

還原舊時圓環小吃攤位模型(攝影:黃映嘉)

 

後火車站旅店舊時都以火柴來當宣傳品(攝影:黃映嘉)

 

落成已有280年的龍山寺,自清代福建泉州來的三邑人開始,至今都是人民的信仰中心。絡繹不絕的遊客爭相在廟埕合影,歡樂的氣息沖淡了在1986年,鄭南榕等人發起「五一九綠色行動」時的那股肅殺氣息。現在的龍山寺依舊是信仰中心,而且更成為旅臺人士的觀光景點,只能感嘆景物依舊,人事已非。

 

充滿遊客的龍山寺廟前廣場(攝影:黃映嘉)

 

 

用新世代的語言傳達歷史故事

 

「我們要做的不只是懷舊,而是帶新世代去他熟悉的地方,了解陌生的故事。」仕哲再度強調這次辦展的重點,藉由這六個年輕人都知道的地點,去拓展它們對城市的認識。

 

仿照露天戲院的感覺,播放「臺灣吧」的影片(攝影:黃映嘉)

 

隨著展區的介紹一步步了解老臺北城,同時也有影音專區播放「台灣吧」的動畫,讓民眾更深入體會老事物的魅力。展區除了圖片的介紹之外,還有導覽活動與懷舊街區小旅行,希望可以跟更多喜歡老臺北城的民眾,擁有直接的互動,彼此交流對這個城市的熱情,在擁有共同的記憶之後,能夠一起努力讓臺北變得更好。

 

 

發現‧故事臺北特展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1段174號(西本願寺廣場樹心會館)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iscoverstorytaipei/

展出期間:10/25-12/11(週一公休)

展出時間:10:00-17:00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