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當選 梅克爾成為自由世界唯一的希望?

韋行之 2016年11月26日 07:00:00
德國總理梅克爾宣布將角逐明年秋天國會大選的總理一職,在川普效應下,已有人把她當成是今天自由世界唯一的救世主。(湯森路透)

德國總理梅克爾宣布將角逐明年秋天國會大選的總理一職,在川普效應下,已有人把她當成是今天自由世界唯一的救世主。(湯森路透)

德國總理梅克爾20日正式宣布,將代表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CDU),角逐明年秋天的國會大選總理一職。隨即刊出的一幀《紐約時報》漫畫裡,畫出這位女強人領袖獨自扛著歐盟旗幟,堅定地站在分崩瓦解的地球上,儼然成為自由世界唯一的救世主。

 

是什麼樣的理由讓梅克爾決定第四度挑戰德國總理一職?最新德國國內民調顯示,原本反對她推動難民政策的民意有所減少,這當然是最主要考量,因此有必要率領「基督教民主聯盟」鞏固政權。然而從近期全球情勢變遷的角度觀察,梅克爾的決定對國際社會更具有嚴肅的意涵。

 

又或者說,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可能是促使梅克爾下定決心的關鍵因素。因此梅克爾在參選記者會上表示,她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認為現時世界局勢極度艱難、不安定,她說:「我們在歐洲及國際上的價值觀、利益、甚至是生活方式,都面臨了一連串的掙扎,因此,我有責任為國家服務」。

 

當全球各國領袖紛紛致函川普當選,或透過外交管道企求這位美國新任總統當選人,能夠修正若干競選期間提出的保護主義與孤立主義政策之際,梅克爾致賀川普當選的聲明卻是唯一義正嚴詞的正義之聲。梅克爾呼籲川普能夠珍惜德國和美國共享的價值,包括民主、自由、尊重法律與人性尊嚴、以及重視個人出身、膚色、信仰、性別與政治傾向。言外之意,就是要川普自重,不要再挾民粹自重、分裂社會、失信國際,應該回歸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強應該扮演的領導角色。

 

梅克爾面臨更大的挑戰,是繼英國「脫歐」公投過關、川普當選之後,全世界盛行的這股民粹主義、反自由貿易、反移民的浪潮。這股席捲美國、歐洲甚至亞洲菲律賓的浪潮,儼然成為美籍日裔著名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謂新興的「否決性治理」(Vetocracy)現象。「否決性治理」是指在網路資訊快速流通的年代,政客用情緒性與煽動性的民粹言語宣傳,來催化選民的認同,進而「否決」主要政策或打擊對手,贏得選戰勝利或累積政治資本。而英、美兩地的運動不約而同都帶有反體制、反移民、甚至反全球化與尋求孤立主義的因子。

 

川普的確也曾打「英國脫歐牌」來助長他的選情。他形容英國「脫歐」公投就是「宣佈獨立」,並大力讚揚英國人民行使自由的神聖權力。川普成功將英國「脫歐」的民粹情緒移植到美國大選,成就了他所謂「偉大的美國」。川普當選後第一個接見的英國政治人物正是力主「脫歐」的「英國獨立黨」(UKIP)前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兩人見面猶如老友,份外惺惺相惜。

 

這也證明當傳統科學民調遇上網路民意傳播的「否決性治理」當道時,各種主觀預測愈來愈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川普當選讓美國主流媒體與民調專家的眼鏡碎了一地就是明證。值得憂慮的是,如此的民意授權(mandate)固然符合民主程序和現行選舉遊戲規則,但投票多建立在一時情緒,而非理性思考結果的優勢和風險,結果當然令人憂心。內閣制還有倒閣或不定期改選可以挽救政策的偏差,但總統制的定期選舉除了彈劾與辭職就只能承擔投票結果,更遑論希拉蕊是輸在「選舉人票」而不是普選票,無怪乎美國選後抗議川普的聲音不斷,加州甚至醞釀要公投獨立出走美國(Calexit)。

 

在歐洲,明年陸續將舉行荷蘭、法國與德國大選,極端右派政黨站在前述新興浪潮上蠢蠢欲動。主張反移民、反歐盟的荷蘭「自由黨」(Party for Freedom)候選人瓦德斯(Geert Wilders)目前聲勢看漲;法國極右派「民族陣線」(Front National)的女性領導拉潘(Marine Le Pen)也來勢洶洶;就連梅克爾要連任都將面臨來自「另類德國黨」(Alternative for Germany)逐步進逼的威脅。「另類德國黨」在先前幾次德國地方選舉高舉「反移民」大旗一路開疆闢土,對聯邦國會席次虎視眈眈。

 

過去兩、三年,梅克爾接連在處理烏克蘭衝突希臘歐元危機,以及敘利亞難民等棘手議題上展現國際領導能力,讓她成為歐洲、甚至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領袖,鋒芒甚至超越歐巴馬。如今梅克爾面對的是歐洲民粹主義的串連,連帶造成對於歐洲經貿建制、邊境國家安全、難民接收政策,乃至巴黎氣候變遷共識可能的衝擊。加上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頻頻眉來眼去,還揚言要重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安全同盟談判,讓烏克蘭問題再生變數。一個瀕臨分裂邊緣的歐洲、一位充滿不確定變數的美國新總統,再加上英國「脫歐」、法國領導變弱,梅克爾成為自由世界唯一希望的呼聲自然而起。

 

但畢竟梅克爾已經在位10年,兩年前她高舉人道主義旗幟,宣示要接納百萬來至敘利亞的難民,一開始頗獲好評。但隨著歐洲「反移民」聲浪高漲以及不時出現在大城市的恐怖攻擊事件,德國民意也從原來歡迎難民的慷慨轉為排斥。

 

尤其今年夏天發生在德國南部數起攻擊悲劇,雖然不必然直接與恐怖組織有關,但反映在對梅克爾的支持度上,就是民調數字持續走低,不滿意她難民政策的民意超過半數,甚至就連梅克爾所屬政黨「基民聯盟」(CDU)也接連輸掉幾個邦議會的地方選舉。

 

梅克爾坦承難民政策過於急躁,有調整必要,但她並未受到選舉或是連任等政治因素考量就改變原本的難民政策立場。她反而誓言要加強安全、提升反恐措施,建立預警系統,嚴格審查難民的庇護申請。但她強調這一切補強措施都不會改變德國現行對於人道主義的立場。因如果退縮,這些攻擊者就成功破壞了社群意識和自由開放的精神,終於她的民調支持度出現翻轉。這就是梅克爾的領導風格!

 

然而,有了英國「脫歐」公投和川普當選的經驗,這世界上已經沒有什麼想當然爾的事情。若是梅克爾如此堅定的「建制派」在明年秋天的德國大選都不幸落敗,恐怕也不令人意外。只能期待世界潮流歷經這幾年民粹意識的攪動,多數地球的住民能夠重新省思,究竟什麼樣的民主制度與生活方式,才是符合人類最大的利益和價值?

 

※作者長期旅居美國,觀察國際情勢,並於報章雜誌發表評論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