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選舉無論勝敗 都不要錯誤解讀原因

冼翰宇 2020年01月21日 00:00:00
除非有把握囊括100%的選票,否則都應該慎重解讀勝選的原因和面對選民的擔憂。(畫面合成/資料照片)

除非有把握囊括100%的選票,否則都應該慎重解讀勝選的原因和面對選民的擔憂。(畫面合成/資料照片)

每場選舉過後,對所有不願在未來的選戰中缺席的政黨而言,不論勝選或敗選的一方,都有必要好好地檢視選舉的結果背後,選民透過選票所想要傳達的訊息。正確的解讀並且誠懇地往人民期盼的方向修正,落敗的並非沒有機會在下一次選戰中再起;反之,贏得這次選戰的,如果誤判選民的心意,以為自身的路線、目的及手段皆獲得普遍的支持以致無堅不摧,難保不在接下來的選戰中吃盡苦頭。

 

最近的例子是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中國國民黨在各縣市一雪前恥,獲得壓倒性的勝利,但是全黨上下卻錯讀了選戰的結果,忽略該次選舉實際上是對2016年取得完全執政的民進黨的「期中考」,因此誤將民進黨的「不及格」當作對自己的肯定,甚至將地方層級選舉的勝利擴大解讀為選民認可了國民黨的國家發展想像。這也造成許多國民黨候選人,一直到2020大選結果出爐,仍然無法相信一年多前大好的形勢竟然翻轉得如此迅速。

 

蔡英文總統在本屆大選獲得破紀錄的817萬餘票成功連任,大贏對手韓國瑜將近265萬票。執政的民進黨雖然依舊在國會取得過半,但在政黨票卻只拿到481萬多票,遠低於2016年的得票。最後民進黨在不分區只能和國民黨同樣取得13席,總席次——排除在區域選區禮讓的席次——更是掉了7席。這當中當然隱含了選民發出的警訊。

 

民進黨的政黨票開得不如預期,無法和黨推出的總統候選人一同攀上得票新高,有部分民進黨人士怪罪光譜接近的小黨分票,如果類似解讀成為黨內的主流論述,兩年後的地方選舉恐怕將再次上演2018年的大敗。

 

回顧2016年大選,在不分區的政黨競逐也不乏與民進黨同樣被視為「泛綠」陣營的小黨,包括來勢洶洶的時代力量。當時各家機構的民調,幾乎都認為時代力量拿下10%的政黨票得票不成問題。但在民進黨選前疾呼告急之後,許多支持者選擇回流,也為民進黨贏得首次完全執政。

 

小黨的分票是造成政黨票下滑的因素之一,但不應該是檢討的重點,畢竟小黨要不要出來搶票也不是大黨可以控制的。民進黨該思考的應該是,為什麼同樣面對小黨的競爭,四年前見效的「告急牌」在今年卻發揮不了同樣的號召力?

 

民進黨更該回過頭檢視,過去四年的執政和黨籍立委的問政表現,是不是沒能讓中間及淺藍的選民放心,同時又讓原本的支持者失望才留不住選票?

 

這就牽涉到政策推動的節奏掌握,哪些議題已經獲得社會普遍的共識可以儘速推動,而哪些還存在分歧,該慢下來與選民誠心溝通以取得信任。更重要的,遇到該堅定守住的立場、價值,站穩後絕不輕易挪移。

 

唯有在每次選後真誠地重新出發,回到選民的立場,仔細聆聽人們發出的警訊,勝選的才能不在下一次選舉中翻船,挫敗的也才不至於從此一蹶不振。更重要的,千萬不能自我感覺良好,撇頭不認自己的失誤,或是錯誤地解讀勝選的原因而不願面對選民的擔憂,除非有把握囊括100%的選票。

 

※作者為新聞工作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