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式外交】看獨立電影愛上台灣 法協處長結緣台北

吳洛瑩 2020年03月02日 07:01:00
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格言:「自由、平等、博愛」,是法國官方的座右銘。(蔣銀珊攝)

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格言:「自由、平等、博愛」,是法國官方的座右銘。(蔣銀珊攝)

「婆婆,為什麼這世界和我們想的都不一樣呢?」導演楊德昌的作品《一一》之中,高中少女婷婷在夢裡向年邁的婆婆發問,「妳現在醒過來,又看到它,還有這種感覺嗎?我現在閉上眼睛,看到的世界,好美。」

 

 

《一一》雖然未曾正式在台灣上映,但是2000年就先在法國掀起炫風,那時還是學生、也從沒來過台灣的古哲星,從楊德昌、蔡明亮等導演的作品中,看見台灣。

 

「我看蔡明亮的《黑眼圈》以為台北的步伐很慢、看了楊德昌的《一一》又想台北應該是一個一直下雨的城市吧!」對比現在身處此地,感受都市裡的快速,古哲星笑談這段濛濛的台北印象,這個世界的確和他想的不一樣,他遂親眼去看一看。

 

那時雖然還不了解台灣,但藝術感強烈的台灣獨立電影讓古哲星為之著迷,台北在他的腦海裡漸漸有了輪廓。

 

2019年9月,古哲星(Pierre Goulange)接任法國在台協會政治新聞處長。他抵台第一日下午、一下飛機沒多久就被安排和台灣記者簡單餐敘。他臉上戴著一副低調卻搶眼的紅框眼鏡,一身筆挺的深藍西裝、配上花鳥紋領帶,被他穿出了新意,外交第一步,古哲星用外表讓人快速留下印象。

 

2019年9月甫到任的法國在台協會政治新聞處長古哲星(Pierre Goulange)。(蔣銀珊攝)

 

這不是他第一次來台灣。2007年,古哲星因為有志成為外交官,而來台灣近一年學習中文。「現在我也改變了、我老了,不再是學生,也去駐過韓國和中國」,12年後、這位36歲的青年外交官又回到台北,代表國家站在外交最前線。

 

「我就知道會回來台灣」

 

「I knew it,我就知道」,古哲星一直覺得有朝一日會再來台灣,2019年6月正準備結束駐北京工作調回法國的古哲星,突然被這份台灣派令敲門,獲悉時就像第六感獲得應驗一樣,是觸電的剎那。

 

「這就是『緣份』」,他說。「緣份」是古哲星最喜歡的中文詞彙,「法文裡沒有這個字,這是中文特有的。」

 

他這麼解釋這兩個字的意義:「兩個人、或是一個人與一件事見面後,有一個connection(連結)。」學中文和來台灣都是緣份的相遇,而緣分的起點其實是哲學。

 

講起哲學,古哲星的語調和語速明顯上揚、為之一亮,甚至能放下手中的文稿,「脫稿」暢談。

 

法國的中學教育將哲學列為必修科目,具有批判性思考是必備能力,這是為要確保在民主國家之中的每一位公民,都能清楚表達意見,「有能力為自己做決定」。古哲星清楚記得哲學畢業考申論題是:「人們只會想要得到自己所認為好的東西嗎?」

 

年少的他,從「人類如何處理自我慾望」的角度切入回答,並且得到高分成績,也因此在就讀里昂大學時選擇主修哲學,那是一段東西文化在他身上交流迸出火花的歲月。

 

醉心於道家思想

 

他說,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完全不一樣。西方哲學著重理性辯證,所有事情都有reason(原因);東方的老莊思想談的則是生命個體如何融入自然、順其自然,「這對我來說,完全是一個全新的生命概念。」

 

道家思想對生與死、苦與樂、善與惡、美與醜等相對價值的看法,就像讓古哲星看到另一半的世界。

 

老莊所處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正如現代的資訊爆炸,而思辨能力就是古哲星的「處世之道」。他說,「哲學不是要告訴你該如何做、怎麼樣做才好,而是給你一個思考的工具。」

 

相較2000多年前的老莊,你我身處的時空有當今獨有的動盪,民粹、極端思想以及霸權主義崛起,讓許多國家陷入嚴重矛盾與分歧。

 

法國的座又銘中「博愛」精神這時派上用場,古哲星說,「這是我最喜歡的法文字,代表的意義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持和尊重,就像中文說『愛人如己』,這對一個社會和諧來說非常重要」。

 

古哲星畢業於里昂大學(Université de Lyon),因十分喜愛哲學,他學時期選擇主修哲學,接觸到中國哲學後也愛上東方文化。(蔣銀珊攝)

 

他說,人們待人時,經常習慣抽象的把人歸類,「我是這一種人、你是那一種人」,輕易將人貼上標籤,把人物件化,但其實應該是「你是一個人,我也是一個人」,設身處地、以人為本。

 

「當你真的和一個人對話、交流想法的時候、真正參與在一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意識到眼前和你互動的人不是機器、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時,這會是完全不一樣的事」,對人敞開心房的互動關係也是博愛。

 

古哲星心目中談的「博愛」一詞,所詮釋的價值應是對人性明暗各面細膩的理解,也是可以實踐在日常生活之中的行為模式。

 

想當哲學老師的外交官

 

說到這裡,突然發現這些背景和「古哲星」之名一脈相連、「哲學之星」是一位長輩為他取中文名所寄予的祝福之意。訪談之間,古哲星左手一枚金色「福」字戒指一直曖曖含光,與胸前法國時裝品牌花鳥紋領帶相互輝映,兩個物件都是友人的祝福、也藏有年輕外交官宣傳法式美學的巧思。

 

東西融匯、新舊交融巧妙地在古哲星身上和諧共存。

 

他童年時光在法國中部的小鎮維琪(Vichy)渡過,大學在大城里昂、研究所到花都巴黎,期間也踏足香港當交換學生、並曾在台灣大學學習中文;高中的哲學啟蒙,讓他想過「長大後」要當哲學老師、接觸中國哲學後,又愛上中文、和其背後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0年是圓夢之年,古哲星正式考取法國外交部,先後派駐韓國和中國,哲學、中文、政治文化一一串起,「緣份」是催化劑,讓這些經歷環環相扣、起了華麗的化學變化。

 

古哲星受訪當日特別打上法國名設計師Alexandre Mattiussi設計的領帶。(蔣銀珊攝)

 

台灣正好遇上了青年外交官的盛年時光。

 

這次的「台灣任務」,不同以往的派駐經驗、從事幕後政治分析工作,古哲星在幕前為台法友誼搭起橋樑,為法國在台協會打點門面,扛起經營臉書專頁、媒體聯繫等工作,要從新創科技、民主人權、文化藝術甚至是哲學思考等面向,找出為台法建立交朋友的共通話題。

 

「我很期待,也很興奮」,古哲星臉上的表情像小孩子,捧著剛收下的禮物一樣,眼睛發光。

 

 

 

 

 

本語音由合作提供
ibo愛播聽書FM APP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