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專欄:印鈔票和降稅無助減輕中國肺炎經濟衝擊

蔡明芳 2020年03月27日 07:00:00
許多台灣企業希望政府可以降低或減免營業稅因應武肺衝擊,這與現金補貼企業並沒有太大差異,但這樣的方式無助減緩經濟的衰退。(圖片取自Flickr)

許多台灣企業希望政府可以降低或減免營業稅因應武肺衝擊,這與現金補貼企業並沒有太大差異,但這樣的方式無助減緩經濟的衰退。(圖片取自Flickr)

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重創全球觀光旅宿業,以台灣為例,目前包括雄獅、晶華、五福都宣布董事長與董事3月起以不支薪和不領2019年度酬勞等方式來減緩衝擊。在前次專欄文章中,我們已提及「防武肺在台後遺症」的重要性。在旅遊相關產業的公司董事會成員以不支薪方式減少花費後,若疫情無法在短期內獲得緩解,如何降低包含員工薪資的生產成本,將是雇主要面臨的挑戰。

 

由於中國肺炎的擴散,已使得全球政府耗費大量的醫療資源,希望可以降低肺炎對各國人民與經濟的傷害。此次肺炎的傳染力極強,因此,各國的確診病例多在短期內迅速增加,也造成民眾對肺炎的恐懼感急速上升。在民眾不敢出門或各國政府管制民眾不得出門的情況下,民間消費的動能立即消失,廠商的投資意願自然也會大幅降低。加上肺炎原產地中國的生產狀況不明,投資機構對於全經濟前景多持悲觀的看法。

 

印鈔票是否有效

 

為了降低肺炎對於經濟的衝擊,各國政府所端出的刺激政策中,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3 月以來已兩度降息,基準利率降至趨近於零,是最受到市場注目的。同時,23 日聯準會更宣布將無限量收購美國公債與房貸擔保證券,重啟量化寬鬆的資產收購計畫。換句話說,聯準會以超前部署來確保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無虞,或向市場承諾聯準會希望維持金融穩定的決心。但是,聯準會大動作重啟量化寬鬆政策,一方面讓人懷疑中國肺炎對於美國經濟的傷害是否已不可控,另一方面也令人好奇寬鬆貨幣政策是否有效減緩經濟的衝擊。

 

不同於2008年金融海嘯對於金融業的直接衝擊,此次肺炎主要衝擊的為實體經濟的生產面與需求面,因此,除非寬鬆貨幣政策可以幫助廠商或企業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否則,再多的資金停泊在金融體系,對於實體經濟的生產與消費並無太大助益。

 

發放現金與減稅的政策效果

 

除了寬鬆貨幣政策外,各國也希望可透過減稅、發放現金或抵用券的方式來降低此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川普計畫在未來兩個星期內,直接發放給美國民眾1000元美金的現金,幫助民眾渡過難關。我國行政院24日則提出顧家庭、護弱勢、挺企業等紓困措施,宣布連續2個月營收較去年減少15%的企業,水電費給予折扣;另外,弱勢老人兒童身障者,生活補助每人每月加發1500元,共加發三個月。值得注意的是,各國所提出的紓困措施相似度不低。這些紓困措施是否會有效果,是大家所關心的。

 

以發放現金而言,若政府的目的是要補助或降低民眾的生活成本,發放現金當然是有幫助的,也有穩定社會的功能,但對於降低經濟的衝擊並不會有太大的效果。就減稅而言,目前有許多台灣企業希望政府可以降低或減免營業稅,平心而論,這與現金補貼企業並沒有太大差異,但這樣的方式無助於減緩經濟的衰退。這是因為多數廠商面對的難題多是營收大幅衰退,營業稅的補貼對其而言,如同杯水車薪,應不會是影響廠商是否退出市場的關鍵因素。若此,在稅收有限的情況下,政府不應該對於這些企業輕易的減免稅收。即使政府需要對部分企業給予減免營業稅,也應該僅對於台灣就業有貢獻的企業才可以給予限定期間的減免措施。

 

做好防疫才是根本之道

   

由上述討論可知,目前各國政府所推出的振興措施對於受到中國肺炎衝擊的實體經濟的幫助相當有限。在短期內,最有效的作法仍是將防疫做好,在控制好疫情數週後,才可恢復消費者的信心,就此點而言,台灣政府的防疫是受到各國肯定的。長期而言,我們仍期待各國政府可以清楚認識降低企業對中國工廠或中國市場過度依賴的必要性,以確保全球供應鏈的穩定與安全。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