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凌翔:瘟疫重塑了「全球化」和「失敗國家」的想像

烏凌翔 2020年04月03日 07:00:00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Kori Schake直言這場疫情是一場領導力考驗,而「美國沒能通過」。(湯森路透)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Kori Schake直言這場疫情是一場領導力考驗,而「美國沒能通過」。(湯森路透)

人類雖然還沒戰勝COVID-19病毒,但是對於受到疫情衝擊之後的國際情勢會如何發展,已經開始討論。美國「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日前訪問了12位國際政經學者,把他們的一家之言,都寫成一篇短文,加了標題,刊登出來供讀者比較。

 

其中有兩個重點是「外交政策」雜誌長期關注的:一、「全球化」的潮流是否會倒退?二、有些國家是否會失敗?

 

首先,大家對於受此疫情衝擊後的「全球化」走向,看法分岐。其中有兩位看衰「全球化」。

 

哈佛大學教授Stephen Walt直言「當前高度發展的全球化會進一步消退」,他的理由是歷史上疫情發生後,並沒有啟動全球合作;未來,各個國家又會想法降低各自的脆弱性。Walt的發言隱含了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理論的大前提:國家是國際關係的主要參與者,而且彼此不信任,所以不易合作。Walt甚至悲觀的預測未來世界不再開放、繁榮、與自由,理由-他輕描淡寫-是計劃不嚴謹與領導無能,但沒有點名是哪一國、哪一位領導。

 

英國皇家事務所所長 Robin Niblett短文的標題就是「經濟全球化的終點」,顯然比Walt的看法更激進一些,不過他先「前情提要」指出是因為中國經濟軍事實力崛起,激起美國與其一拼高下的決心,想在高科技與知識產權兩個領域與中國脫勾,在此背景下,疫情的出現,更讓許多公司考慮未來要減少對長鏈供應的依賴,或者要準備面對長期的「經濟孤立」(economic self-isolation)。最後Nieblett也小批了一句:「管控不好疫情的領導人就只會推卸責任」,不過也沒點名說的是誰。

 

全球化會不會轉向

 

認為疫情會加速現有經濟行進方向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他強調: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化,會轉向為以中國為中心。馬凱碩去年曾來台灣參加一場大型的研討會,筆者印象深刻,他的言論很傾中國,與這篇短文中的基調相同。有趣的是,他自己在文末也承認,他的建議「美國應尋求與中國合作」,不會被採納,理由是美國現在的政治環境,對中國不利。

 

也有溫和看好全球化的意見,主要是兩位女性學者,美國外交協會副主席Shannon O’Neil 與一位研究員Laurie Garrett,她們的觀察與建議,針對全球產業供應鏈受到疫情衝擊後的變化,實際又明確,隱含的前提是全球化的經濟型態仍會存續,只是會改變;而疫情讓企業更重視貨源的穩定性,付出的代價則是效率與成本,因為不能再依賴單一的供應商,過去just-in-time的「即時供貨」生產系統,也會因此改變;另外,各國政府也會注意到某些行業的「戰略價值」,必需在國內擁有儲備。

 

前述這一點,從川普宣佈啟動《國防生產法》可以印證,至少美國注意到了,不能依賴中國生產美國人需要的藥物、以及其它以往並未被視為戰略物資的貨品。

 

誰是失敗國家

 

再來是「失敗國家」-雖然沒有學界都同意的定義,但-大致是指無法履行政府某些義務與責任的主權國家。就眼前全球正漫延擴散的疫情來說,不能提供適當足夠的醫療服務,保護國民免受衝擊的政府或國家,未來甚至經濟也因而崩潰,大概就算失敗了。從春節前中共政府慌亂應付疫情的窘態,與美國確診數字後來居上「搶下世界第一」的現況看來,有沒有明確定義,可能不重要,各國的領導人心中自有一桿秤──都很怕失敗。

 

學者也許更旁觀者清。知名政治學者Joseph Nye一如既往,永遠從美國領導世界的視角出發,他把疫情與氣候變遷相提並論,提出美國應該與其它國家一同行使權力;又批評川普2017年提出的國家安全戰略,雖然強調大國競爭,但是疫情一爆發,就看出其戰略有所不足。Nye的呼籲,不相信地球暖化的川普聽得到、或聽得進去嗎?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Kori Schake與Nye一樣,論點中隱含的假設都是美國是世界領導者,卻沒問,川普擎著「美國優先」的大旗近4年後,國際其它成員還同意這一點嗎?不過她也展現美國人強烈的自我反省傳統,直言這場疫情是一場領導力考驗,而「美國沒能通過」;至於美國會不會因此而失敗,她沒提。

 

當然,病毒不是只攻擊美國。知名學者Richard Haass短文的標題就是「更多失敗的國家」,他強調若無法從疫情造成的災難中恢復,有些國家會因而貧弱,有些則失敗;誰呢?Haass也沒指名,但他擔心疫情危機會加劇中美關係持續惡化,也會讓歐洲整合倒退,這些結論來自於他觀察到:由於供應鏈脆弱,各國被迫朝自給自足的目標邁進,脫勾難以避免,還有強烈反移民現象。

 

Haass各國「隨人顧性命」的看法,呼應了 Walt的看法,也符合現實主義對於國際體系是一個「自助體系」的假設,現實主義認為,沒有國家會犠牲自己的利益來幫助它國。疫情只不過讓-尤其是比鄰,有地緣政治互動的-國家間利害關係尖銳化了,不過,這也不稀奇,中國連鄰省都會發生官方的衝突呢,只能說「隨人顧性命」,是人類的天性,專制極權也改不了。

 

美國前海軍陸戰隊上將John Allen的看法最令人印象深刻,頗符合他軍人的觀點,他把各國抵抗疫情比做打仗,只不過不是捉對廝殺,是大家都跟病毒對戰,最終倖存的國家,等於勝過遭病毒毁滅性打擊落敗的國家。誰會勝出呢?他沒有點名,只開出明確條件:民主、多邊主義、和有全民醫療保險的國家;同時又補充,威權主義統治所展現的果斷,也很有好處。所以,反對歐巴馬健保、又放棄多邊主義的川普所領導的非威權民主美國,好像不合 Allen的條件說,他是暗示美國即將衰落嗎?

 

至於普林斯頓大學教授John Ikenberry、哈佛大學教授Nicholas Burns、與原印度駐中國大使Shivshankar Menon 的見解,高來高去,有些顧左右而言他,就不提了。

 

12位專家的意見也許不一致,但他們可能都同意「外交政策」雜誌製作這個專題的動機:冠狀病毒的大流行,會如何造成政經權力的永久性轉變,未來才會清楚,而我們現在才剛剛開始想像。

 

※作者為台大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