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肇松新聞工作半世紀的非典型自傳「行間字裏」之四

黃肇松 2020年04月05日 00:00:00
來自各地的公務員,在疫情延燒中,仍参加人力發展學院相關研習班,認真研習危機時刻的新聞發佈部署。  (图片/黃肇松攝)

來自各地的公務員,在疫情延燒中,仍参加人力發展學院相關研習班,認真研習危機時刻的新聞發佈部署。 (图片/黃肇松攝)

尋疫情議題  我有博雅教育思辯經驗

 

「噫、吁、嚱,危乎髙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大詩人李白描刻入蜀之路艱困難行的詩作《蜀道難》的首句。以之對照當今世界主要國家紛以各種形式的封城、封市、封省、封州及封國的驚世措施,因應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舉世流竄,造成全球寸步難行的前所未見的困境,倒也頗為貼切。現今世情,已不是《蜀道難》末句「側身西望常咨嗟」足以形容,而是側着身子往東西南北、前後左右望去,都要對這也封那也封的絕境喟然長嘆、不知所措了。

 

疫情緊張  公務員仍熱中學習

 

台灣從民國109年開始,就不斷強調超前部署進行防疫。到3月19日随著國際疫情髙升,乃採取全面封境,限制外國人入境。本國人入境後,則依法規防疫。在這種前所未見的艱難環境中,也是人人自危的社會氛圍下,我注意到,台灣公務人員的進修研習活動並未中斷,仍照表操課。來自各市縣、各領域、各層級的公務員,依所選課程和期別,奔赴設在北市和南投的研習中心,吸收多元化新知識和培養修為致善的涵養。基本上,這就是公務人員做到老、學到老的博雅教育。

 

有感於公務人員熱中學習的用心良苦,且自己年輕時也歷經10多年的新聞公務生涯,對後來之才秀有親切和期望,因此當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人力發展學院(前行政研習中心)邀我於3月12、13日為「新聞發佈實務研習班」講授有關危機處理的媒體溝通、新聞議題掌握及管理、及新聞稿寫作實務操練之時,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已大幅升高,且年紀已屆「高危險群」,我仍欣然接受。同時,在過去10年,承人力發展學院城忠志院長之邀,擔任媒體溝通分析及實務操作演練近30次,也自勉不能因疫情而中斷。

 

回應公務員要我就疫情出題目

 

回顧過去30年間,我應其他公私機構和部門之邀,前往講述及研討有關媒體聯繫及新聞發佈與處理的次數,粗略估計不下200次。印象深刻的主辦機構包括:司法院(對象是法官,研習會由翁岳生院長親自主持);國防部(對象是各軍種發言人);經濟部(國營事業新聞聯絡人及國會聯絡人);以及法務部、外交部部、行政院新聞局……等等。在與各領域專業人士的研習交流中,我更理解了教學相長的意涵,也更體會多元化的台灣社會求知若渴的可貴。

 

在新冠肺炎病毒來襲中進行研習的這一班,原有30位公務員報名,其中五位身繫抗疫工作不克前來,其他來自中央機構及各市縣政府的25位學員中,有些從事衞生、農林、社福及健保工作,組成了這一班的特色,加上疫情在延燒中,所以除理論講述分析之外,頭一天两次新聞稿習作,及翌日用「直播」發布新聞的演練,就決定以防疫的相關議題作習作和演練主題。來自各地公部門,身經百戰的學員當下提建議:請老師就疫情的發展、衝擊及各方面的影響,提供「示範性」議題作為「參考」。

 

人力發展學院新聞研習班學員習作防疫新聞稿。此為作品之一。(圖片/作者提供)

 

我欣賞學員機智而敏銳的反應,這正是成立研習班的設計初衷。時距學員作首次的新聞稿習作只有半小時。略作思考,我就疫情發展的地方面、全國面和國際面,提供下列議題供學員參考。

 

●清明節將到,你的部門贊成依傳統習俗,讓大批民衆群聚掃幕;或是推動清明防疫,鼓勵民衆線上祭拜、視訊追思。你如何發新聞稿?

 

●亞美歐許多國家關閉娛樂場所以防疫,但慮及國內民眾需求及業者生計,你的部門贊成或反對關閉娛樂場所。你如何發新聞?

 

●學校是師生教學和學習的群聚場所,為了防疫,你贊成或反對全國即時停課。請說明理由。最好述明地方的觀點和角度。

 

●防疫期間百業蕭條,有些縣市首長帶隊到人衆密集的大都會區推銷境内農特產品。對此作法,你的部門是赞成還是反對?

 

●封城是受注目的超前部署,如果要你的部門反應有關封城的地方輿情並發布新聞,你認為你在地的民眾是贊成或是反對?並說明輿情判別的來源和依據。

 

●有人支持政府府讓出國求學旅遊的國人返國;但也有人認為會帶来境外移入的確診個案而反對。你地區的民衆支持和反對的比率為何。新聞發布如何進行。

 

●綜合地方人士和社區居民的看法,返國者會遵守居家隔離和居家檢疫的法規,還是會出現令人憂心的破口?新聞稿如何呼籲?

 

●到本研習班開學的今天(3月1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運作一個半月,你服務的地區的民眾是支持指揮官陳時中繼續擔綱;或是提高防疫總指揮層級。你將如何發新聞稿?

 

●在疫情資訊公開和病患隠私保謢之間,如你被要求發布新聞表達你的機構對確診者足跡公布與否的的看法,你怎麼部署。

 

地方、中央及國際角度12道題

 

以上是九個有關中央及地方的防疫議題。以下兩個國際層面問題,如果你勇於接受挑戰,也可作為新聞稿寫作的參考議題。

 

●疫情蔓延導致全球對經濟蕭條的恐慌,如要對此議題撰新聞背景分析稿,請思考:我們現在碰到的經濟大問題是:供給不足?需求不足?還是兩者同時發生?

 

●瘟疫過後,全球化能繼續發展嗎?或就此偃旗息鼓?

 

●末了,既然本班叫「新聞發布實務硏習班」,我還是提供學員們一個有關公部門怎麼看媒體表現的綜合性議題:對於各類型媒體迄今報導的疫情新聞,你認為是忠實反映了疫情,满足了受衆知的權利,善盡了媒體的社會責任?還是有誇大之處、甚至有危言聳聽之嫌?或是相關報導重覆過多,擠壓了民衆應該知道的其他新聞?

 

學員們對媒體很「客氣」。兩天的新聞稿習作和直播演練,都沒人就媒體的疫情報導表現作主題。也很謙虛,未「採納」我提出的兩個國際議題作習作題目。他們就有關中央和地方的防疫議題書寫新聞稿習作及演練直播。寫作及演練頗切題,表現也很稱職,應有助他們日後與媒體溝通的順暢,強化新聞發布的部署及提升新聞稿的寫作技巧。

 

如何問出好的問題要下功夫

 

對於在半小時內完成提供學員參考的12個疫情議題,我自己感到為所應為、為所當為,尚稱滿意。也想起有關下功夫研究如何問出好問題的两件往事。引胡適先生名言:「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吾人可確定:「要得到好答案,先問出好問題。」作學問如此,新聞採訪更如是。

 

比較近的一次回憶。2005年11月下旬,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紐約大學教授恩格爾(Robert  F. Engle) 應邀來台訪問,並發表「風險管理」的大師演講,我應主辦單位之邀協助主持演説和問答程序,最後“Q&A ”提問的最後一個問題,我得到恩格爾博士同意之後,請他给有志於研究的學生一些建議,譬如要如何找到好的㸃子?並問到,他怎麼評斷一位研究生或大學生是否已具備畢業資格。

 

他的回答是,方法很多,譬如:嘗試别人的角色看事情,常跟人交談、討論。他夫子自道,他常和華爾街實際工作的人談論,了解他們實際遇到的問題。有時候,為了證明别人是不對的,也會蹦出新㸃子。

 

至於他怎麼評判大學生或研究生是否够資格畢業了,他沈思片刻後回答:「我一貫用博雅教育重要的指標—看他(她)是否能問出好問题(raise  good questions)。」然後,解釋説,没有好問題,就得不到好答案。問好的問題最難,只有在廣大的博雅(liberal  arts)領域和自己選定的專業領域齊頭並進、痛下功夫。我因自己想法能追隨他而暗喜,誠摯向他道謝。自此,也常以「沒有好問題,就得不到好答案」勉勵學生及同行之後之來者,並與同儕互勉。

 

辯論是博雅教育的具體實踐

 

年代更久遠,影響也更深遠的另一次回憶,是民國55年冬就讀政治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大一上學期,参加「新生杯」辯論比賽,是我親炙博雅教育後的首度具體實踐。或云,這不過是大一新生的一系列「口舌之爭」的賽事,何需如此大張旗鼓、成篇累頁大事書寫。

 

畢業30年,黄肇松應邀以校友代表身份在政大2000千禧年畢業典禮上致詞。花了㸃時間,回憶33年前「新生杯」往事。(圖片/作者提供)

 

辯論絕非口舌之爭而已。辯證(邏輯的形式、推理及論辯)和文法、修辭,早就是西方古希臘時期柏拉圖提出的「三學」(Trivium)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教學之一,經中世紀的遞演,時至今日,仍是全球「博雅教育」重要一環,對學生思維的養成和視野的開拓,訓練其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 和批判欣賞(critical appreciation),培育其能辯、善辯、樂辯的修養,是很重要的方法和內涵。當時復校才10年,坐落於堪稱偏僻的台北縣木柵郷一隅的政大,就能通過全校矚目的辯論競賽,落實博雅教育的推動,其開風氣之先的創新之擧是頗為難得的。

 

政大30屆大一新生,在民國55年8月聯考放榜之後,男生於九月下旬集體到台中成功嶺受軍事訓練六周,到11月中旬返校上課。全校矚目的新生杯辯論賽在翌年元月中旬開賽。全校17個系隊經三場預賽,依積分選拔五隊進入決賽,再辯四場,仍依積分決定名次。東語系五位辯將除吳敦義(韓語組)、孟玄(俄語)、陳漢雄(阿拉伯語)七戰皆參加,其他成員由各組代表輪流。「新生杯」由學生代聯會實際操盤,無論是規則訂定、裁判和命題都由學生代表討論決定。符合學生自主的博雅教育精神。

 

對1967年政大「新生杯」辯論賽的憶往,黃肇松是依據他大一的「青年日記」所記的第一手資訊。(圖片/作者提供)

 

我參加辯論題目的討論過程

 

我原先受邀代表東語系加入「命題討論小組」,討論初賽與決賽50幾組辯論主題,提交代聯會學長組成的命題委會在活動展開之前就已通過;再於賽前兩天由參賽兩隊從題庫中抽韱決定題目和正反方,符合透明公開的博雅精神和公平公正的辯論規則。其後,東語系隊「徴召」我於初賽第三場加入辯論隊伍,從此不得脫身,直到四場決賽結束。

 

東語系初賽三場和決賽四場七戰七勝,震動校園,跌破不少同學的眼鏡,傳頌滿長一段時間,也成了當年東語系大一60幾位同學難忘的共同記憶,其經緯過程,有機會再詳述。我記憶深刻者,其一,是重大壓力幾難承受。從民國56年年1月24日的第一場決賽到28日的第四場,中間只有26日「西缐無戰事」,其間緊張、疲累和焦燥的總合,直似處身魔鬼訓練營,其酬報是:東語系一以貫之,決賽連赢四場。

 

「新生杯」辯論賽有「戲袍」為憑。這是東語系辯論團隊的「制服」。當時剛從成功嶺下來不久,黃肇松頭上是小平頭。(圖片/作者提供)

 

難忘的囬憶之二,是深刻體會博雅教育論辯素養養成有關「博」的嚴格要求。東語系抽中的題目和辯方,初賽第一場「婚姻應聽父母之命(甲方)或自由戀愛(乙方)」、東語系乙方。(請注意那是民國50年代);第二場「改善社會風氣應注重法律(甲方)或道德(乙方)」,東語系乙方;第三場「國治而後家齊(甲方)或家齊而後國治(乙方)」,東語系甲方。

 

決賽四場的辯題益形緊湊。東語系抽中第一場題目「是否應與葡萄牙絕交?是(甲方)否(乙方)」,東語系乙方;第二場「家庭教育(甲方)與學校教育(乙方)孰重?」,東語系甲方;第三場「我國目前應主張消費(甲方)或節約(乙方)」,東語系乙方;第四場(最後一場)「我國目前的留學政策應否放寬?」,應為甲方、否為乙方,東語系抽中乙方。

 

對參賽辯士有長久深厚影響

 

七場辯論主題涵蓋教育、經濟、政治、法律、外交、家庭倫理、社會,基本上每天聚焦一個完全不同的主題,還要針對對方論㸃,講求我方團隊的守與攻。攻擊是最好的防禦,50多年過去了,當年「新生杯」東語系隊伍攻勢凌利、守備堅實的場景,閉上眼睛,仍歷歷在目。

 

雖不是每次都談到「新生杯」,但吳敦義(右)和黃肇松見面,確實常提到「新生杯」往事。(圖片/中評社)

 

「新生杯」對東語系當年辯將有何影響?七場辯論主辯吳敦義,大二𨍭學台大歷史系,畢業後在《中國時報》任市政記者兩年,旋即從政由北市議員一路做行政院長、副總統。儘管媒體對他的從政風格風評不一,但漫長的公職生涯所需之知識、見解及決行力,我從旁觀察,他在「新生杯」奠立不小基礎,可説是博雅教育思辯訓練的受益者。吳敦義也承認這一點,並經常提起。

 

在七場辯論中擔任「關門」工作的結辯陳漢雄,畢業後返桃園家鄉從事教育工作,宏揚博雅精神。可惜其後在空難中不幸罹難。「新生杯」還影響幾位東語系辯將走向新聞界。郭芳贄在中央社從事國際採訪20多年。孟玄畢業後,先後進《聯合報》及紐約《世界日報》工作,主持國際新聞,撰寫國際専欄。

 

因為奪魁,東語系辯論團隊對「新生杯」情有獨鍾不難理解,友系的辯友又是怎麼看她的?擧個實例,政大第30屆外交系系友胡志強的感觀。在政大80周年校慶紀念專刋中,胡志強回憶那年的「新生杯」他擔任外交系結辯,從來沒有辯論經驗的他,領著外交系一路打進決賽,「最後外交系以些微差距居第二。」胡志強沒有明説誰第一,就是我們東語系。外交系是「新生杯」創設之後的常勝軍。胡同學畢業之後歷任要職,仍常提到1967年的「新生杯」往事,每次都若有憾焉!

 

政大外交系30屆系友胡志强在80周年校慶特刋訪問中,深切懷念「新生杯」,雖位居第二,仍感榮幸。(圖片/政大80周年校慶特刋)

 

至於「新生杯」對我自己又有什麼影響呢?回憶過往,我從大一開始規劃新聞人生學新聞、做新聞和教新聞三部曲,以及對「三學」中的辯證的理解及凝鍊,確實受到「新生杯」的實踐經驗的啓發。它讓我瞭解新聞工作要言之有物、以理服人,需大量吸收知識並作消化,也就是博雅教育注重有吸收(input)才有產出(output),也才能問出好的問题的基本道理。這段經驗的啓示,我不只在半個月前人力發展學院「新聞發佈實務研習班」尋找疫情的議題時,提供给學員們參考;過去,在其他各類型的硏習班也講授、演練多年;未來,如有機會,還會繼續發揚此博雅教育的精髓。

 

 

《 作者素描:黄肇松 的唯一:新聞 》

  

黃肇松「矢志新聞工作」,是從小學五年級投稿《國語日報》學府風光版開始;省立苗栗中學初中部期間任《青年戰士報》校園記者;髙中時任《中央日報》苗栗特約記者,並任《苗中青年》總編輯及《香港工商日報》市聲版特約作家,是黄肇松少年時期對新聞採、寫、編的探索。
       

考入政治大學東語系讀語文,常常出現在政大新聞舘,把新聞系當「輔系」,後考入政大新聞研究所的「正途」,為其後的新聞工作紮基。
     

黃肇松的「廣義的新聞工作」,從通過髙考,進入行政院新聞局開始。為國內外的媒體記者提供資訊服務,歷任科員、編審、科長及駐紐約新聞處一等秘書。
     

1982年轉入中國時報集團在紐約創刋的《美洲中國時報》工作,歷任主筆、編譯主任、副總編輯兼採訪主任。後任《中國時報》駐紐約特派員。前後在紐約從事新聞相關工作11年。
     

1987年返台,開始他在台灣大開大闔的新聞實務工作。先後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中時報系總管理處執行副總經理、總經理,常務董事兼《時報周刋》董事長。2008年從時報退休,任職27年。其後,先後被聘為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台灣中華日報》董事長。其間曾獲世新大學聘為專任客座教授,執教六年。
     

從嚮往新聞到讀新聞、做新聞、教新聞,一以貫之,新聞,是黄肇松的唯一。

 

關鍵字: 黃肇松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