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作品《神隱少女》上映15周年 宮崎駿仍有故事想說

林思怡 2016年12月05日 15:03:00

為慶祝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作品《神隱少女》上映15周年,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作品4日重返美國大螢幕,《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也特別撰文帶大家深入了解這位傳奇人物,探討為何宮崎駿能如此歷久彌新。

 

神隱少女。(翻攝自吉卜力工作室官方網站)

 

全日本,甚至是全世界的動畫教父

 

宮崎駿與合夥人在1985年成立吉卜力工作室,不只與美國迪士尼(Walt Disney)和迪士尼公司(Disney)相提並論,其原創性更遠勝於後者。

 

吉卜力工作室官方網站首頁。(翻攝自吉卜力工作室官方網站)

 

1979年宮崎駿首次擔任劇場版長篇動畫《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的導演,從那之後,溫柔細膩又充滿想像力的兒童電影便成為他最著名的特色。

 

動畫學者麥卡錫(Helen McCarthy)評論宮崎駿電影「劇中景色美麗,情感如實貼切,引起觀眾的共鳴。」不僅如此,每部作品層次深厚豐富,除了小孩喜歡,處於不同生命階段的人都能在片中找到對自己重要的特殊意義。

 

宮崎駿1988年作品《龍貓》,音樂由知名作曲家久石讓創作。(翻攝自吉卜力工作室官方網站)

 

帶有複雜性格的主角是宮崎駿作品中最重要的特色。《神隱少女》中主角千尋和傳統穿著盔甲的英雄不同,她怕生沉默;無臉男也只是一個膽怯的怪物,並非典型的反派角色。

 

將人性帶入角色

 

在宮崎駿剛於動畫界起步的1960年代並不流行描繪內心複雜多層次的人物。不過1965年宮崎駿不滿一部共同製作的動畫片結局時,他將其修改,讓原本停留在公主機器人獲救的片尾,增加了公主最後變為人類的橋段,這建議最後也被製片人採用。

 

此作法讓該部作品得以從普通的太空幻想(space fantasy)作品躍升到新的境界,片中人物因而有了人性(humanity)。

 

麥卡錫也認可宮崎駿在處處刪減成本的動畫圈裡,依然能夠維持高水準的藝術品質。

 

 

作品融入多元議題

 

出生於二戰時期的日本,宮崎駿親眼見證戰後日本現代化和都市化的快速發展。這些深刻的經驗日後常常體現於他的作品之中,傳達反戰、擁護環境等訊息給觀眾。

 

宮崎駿2013年作品《風起》,故事背景設定於二戰時期。(翻攝自吉卜力工作室官方網站)

 

雖然女性在日本動畫裡多具有溫順聽話的個性,但宮崎駿作品卻以強大的女性主角所著稱。

 

美國塔弗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日本動畫研究專家納皮爾(Susan Napier)稱許作品中的女性主角「獨立聰穎,卻不失憐憫之心。」

 

宮崎駿2013年作品《借物少女艾莉緹》,個性活潑,好奇心旺盛。(翻攝自吉卜力工作室官方網站)

 

激勵眾多年輕藝術家

 

宮崎駿作品中所展現的天真爛漫及對年輕人的關心擄獲許多片迷。

 

2002年某次的訪談中,宮崎駿提到:「打從最一開始,我和我的夥伴便一直嘗試讓這過於吵鬧的世界安靜一點,平靜沉穩遠離塵囂。依循孩子們內心情緒與想法創作作品。」

 

他的風範與氣質激發了新一代動畫家,包含美國知名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的創始人之一拉薩特(John Lasseter)和2016年以《你的名字》造成日台轟動的新海誠。

 

新海誠。(湯森路透)

 

計畫推出新作《小毛蟲波洛》

 

儘管年事已高,曾對外多次宣稱即將引退,宮崎駿看來仍有許多未說完的故事。

 

從2015年開始,他便一直專心製作12分鐘的短片《小毛蟲波洛》(毛虫のボロ),預計2018年在吉卜力美術館播放,不過由於此部作品的故事情節發展已蘊釀20年之久,宮崎駿於11月表示會把《小毛蟲波洛》製作成完整版動畫,希望能在2021年完成。

 

2005年宮崎駿說過:「我相信孩子們的靈魂承載著上一世代的歷史記憶,只不過隨著年歲增長以及日復一日的生活,這些回憶漸漸下沉至深不見底。我想製作一部能碰觸到那底層的影片。」

 

宮崎駿:「如果能成功,我便死而無憾。」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