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販毒只吸毒是病人 自費戒癮非「除罪化」

盧禮賓 2017年01月31日 15:24:00
全國檢警鐵腕掃毒,除打擊販運毒品供給面,也落實總統蔡英文宣示,將不涉販毒的成癮者視為病人,協助他們遠離毒品。(攝影:陳品佑)

全國檢警鐵腕掃毒,除打擊販運毒品供給面,也落實總統蔡英文宣示,將不涉販毒的成癮者視為病人,協助他們遠離毒品。(攝影:陳品佑)

全國檢警掃毒工作再進化,去年首度啟用剛建置完成的「全國毒品資料庫」,除打擊販運毒品供給面,並引導戒癮,關懷訪視毒品人口或高風險者,一方面落實總統蔡英文宣示將不涉販毒的成癮者視為病人,協助他們遠離毒品,回歸社會,也希望達到摧毀毒品市場的需求面的目的。

 

全國檢警總動員,2016年第4波鐵腕大掃毒,總計聲請786張搜索票(准許633張),查緝販毒藥頭318名、施用毒品者 1340名,並扣得各級毒品31公斤餘、破獲新興混合毒品等毒品工廠及分裝處5處、大麻栽種場所4處、查扣車輛12部。

 

新興毒品「黑白摻」,成分不明很危險。

 

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統合全國各地檢署、警政署、法務部調查局、海岸巡防署和憲兵指揮部等6大緝毒系統,從2016年7月起執行4波鐵腕掃毒,有別於前3波,第4波運用建置完成的「全國毒品資料庫」系統,執行大規模社區藥頭查緝行動

 

陳傳宗說,新興毒品竄起,查緝工作困難,在未鑑定之前不知道成分是什麼,到底有沒有管制,或屬於哪一級毒品,很多狀況無法檢驗。與傳統毒品海洛因、安非他命比較,新興毒品最大特性就是「黑白摻」,包裝精美,價格相對便宜,但成分不明,有更高危險性

 

台高檢建構「全國毒品資料庫」,從2名毒販的3支手機號碼清查出與毒販連繫的對象有300多人,列為引導戒毒和關懷訪視的對象。(攝影:盧禮賓)

 

何明禎說,1998年《毒品危害防制條例》頒布施行後,規定各緝毒機關建立毒犯基本資料,2006年台中地檢署率先把資料導入電腦軟體,進行整理、分析、預判,將社區吸毒群組結構連結起來;2011年台北地檢署也跟進。2015年7月,行政院指示台高檢統合全國建構毒品資料庫,緝毒掃毒再進化。第4波首度運用資料庫,加上各緝毒機關純熟辦案經驗,成果豐碩。                                         

 

目前掃毒工作潮流除了打擊販運毒品的供給面,更重要的是關懷施用毒品人口和高風險者。毒品資料庫建構以販毒人口為中心的「毒品網絡圖」,舉凡與毒販連繫的人,都是關懷行動的對象。

 

初犯可緩起訴,自費到指定醫院追蹤。

 

檢察官王捷拓指出,以檢警查獲的一件毒品案為例,兩名毒販的3支手機電話號碼,經資料庫交叉勾稽,查出群體吸毒結構關係,「牽扯」出300多名與毒販有連結的毒品人口,包括假釋中的施用者;除了 關懷和引導戒治外,未來也會進一步再以這些人為中心,發展更大範圍的資料庫,相關毒品人口都可以掌握。

 

何明禎說,從肅清煙毒條例、麻醉藥品管理條例廢止,實施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後,就把施用毒品的人口病人化了,並不是蔡總統新創,大約在前法務部長施茂林任內開始推廣。再犯或累犯以前都直接起訴,沒有戒癮治療程序,現在以緩起訴取代,引導戒治毒癮,成為潮流,會更加普遍化。

 

他表示,單純施用毒品的人病人化,不是豁免刑事責任,而是進入戒癮治療程序,才不追究刑罰。例如初犯可緩起訴,或聲請法院裁定進入看守所觀察、勒戒、戒治程序,再為不起訴處分,但會失去人身自由;緩起訴期間則自費定期至指定醫院就診,採尿檢驗追蹤。

 

延伸閱讀:毒咖啡包、QQ軟糖...新興毒品混搭風 搞爆心臟​

 

何明禎認為戒癮療程牽涉拘束人身自由,帶有懲罰意味,而除罪化是沒有犯罪,如何拘束人身自由接受戒治?所以除罪化的說法並不適當。

 

「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販運毒品暴利驚人,何明禎說,只抓販毒者,還會產生新的供給者,只要毒品市場消滅,沒有市場,供給面自然萎縮,消弭犯罪。因此,毒品查緝應與時俱進,不能墨守成規,科技化查緝毒品,配合引導毒品人口戒毒,回歸社會,發揮正常生產力,才是打贏毒品戰爭的最後勝利。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