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中國不演了 美中關係的「愛恨循環」或將走到盡頭

曹博凱 2020年04月23日 00:00:00
當美國疫情失控時,中國顯然沒有放過這次機會,積極透過抗疫外交挑戰美國國際領導的地位,並挖苦歐美國家民主制度的失敗。(湯森路透)

當美國疫情失控時,中國顯然沒有放過這次機會,積極透過抗疫外交挑戰美國國際領導的地位,並挖苦歐美國家民主制度的失敗。(湯森路透)

新冠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的爆發正把美中關係帶向最壞的方向。一般認為,美中關係正常化後,始終在經歷著「愛恨循環」(love-hate cycles),合作和對抗總是來來去去。然而,疫情的爆發,不但沒有給兩國帶來合作的動力,反而把過去兩年來美中貿易戰累積的對立和不信任一下推到了最高點。我們必須要問,這場全球大流行的傳染病究竟將把美中關係帶往什麼方向?是愛還是恨?若從如何解決衝突的角度來看的話,答案恐怕並不樂觀。

 

美中關係:愛恨交織30

 

美中貿易戰的開打,似乎象徵美中關係正步步走向最壞的局面。不過,過去30年來,美中之間伴隨經濟競爭展開的政治交鋒其實並不罕見。自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美中關係一直維持著「愛恨循環」。90年初期,美國以取消最惠國待遇(most favored nation, MFN)制裁中共在天安門事件中迫害人權的行為,但雙方衝突很快被來自企業團體的壓力和柯林頓訪華計畫給和緩。小布希上任即採取「只要不是柯林頓」(Anything but Clinton)的外交路線。他反對柯林頓在人權議題上對中國妥協,也不滿對中國貿易逆差的快速擴大,因此帶起了一波反中浪潮,但911恐怖攻擊事件讓美中又重新轉向合作關係。歐巴馬時期兩國關係則是曖昧不明,雖然在金融危機、反恐、北韓、氣候變遷等議題多有合作,但是習近平上任後,美國制衡中國崛起的態勢又重新回歸(雖然美方普遍不承認在圍堵中國)。川普的美中貿易戰似乎是迄今為止措辭最強硬的一次。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去年11月在柏林演講時,直接把美國和中國(及俄國等非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定義成「價值的競爭」(competition of values),挑明兩國的政治價值就是水火不容。但是,隨著一階段協議塵埃落定,以及中國做出的數項讓步,普遍都預期兩國間緊張氣氛將會好轉。

 

綜觀過去30年,每逢兩國「恨」的時期大概都不脫離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和中國的人權議題,但隨後又會因為其他議題帶來的合作空間而趨緩或改善。這種擺盪主要是因為美國對中政策一直由兩派在交替主導著。第一派是自由主義和理想主義派,此派主張透過增加和中國的接觸(engagement)、交流,協助中國良好地發展,以促進人權和自由的價值觀,沒有必要把中國當成第二個蘇聯;第二派是保守主義和現實主義派,此派認為共產政權始終不能相信,應該盡可能壓制中國崛起,以維護美國建立的民主自由世界秩序。然而,前者正因為習近平的強硬作風,以及中國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乃至民粹主義)而日漸式微(或改變政策方向)。

 

無力挽回的衝突極端化

 

過去美中兩國處理彼此間衝突的方式大致符合一般的衝突解決理論架構。從衝突發展階段來看,發展到武力衝突前大致會經歷分歧(difference)、矛盾(contradiction)、和極端化(polarization)三個階段。前兩階段的應對措施通常是減少雙方資訊不對稱,拋開立場著眼於處理特定問題,增加雙方對文化差異的容忍度;簡而言之就是求同存異。以貿易戰為例,過程中不乏美國學者、媒體(主要是偏民主黨)拋出不同資訊,解釋貿易戰如何傷害美國經濟。同時,雙方談判代表也只針對特定議題(例如開放金融、智財權),而未觸碰政治價值的爭辯。第三個階段則是分歧已經大到無法「存異」,此時就必須仰賴政治菁英出面調解,重新塑造政治光譜,透過由上而下的強迫性政策減少極端政治意識。這也是為何過去美中之間的緊張情緒一旦上升,不同黨派的各路政府人士、智庫學者、大型企業、利益團體就會紛紛出動,建立對話管道、遊說政府,最終通常能緩和兩國間的衝突。不幸地是,面對疫情所帶來的衝突,美中兩國完全是倒行逆施。

 

新冠肺炎爆發初期,美國政府迅速地表達樂於幫助中國渡過難關、減緩疫情擴散之意願,而中國的回應卻是拒絕公佈病毒資訊、拒絕美國介入調查。(湯森路透)

 

新冠肺炎爆發初期,美國政府循著上述的邏輯和過去一貫的人道立場,迅速地表達樂於幫助中國渡過難關、減緩疫情擴散之意願(雖然實質動作並不多),而中國的回應卻是拒絕公佈病毒資訊、拒絕美國介入調查——兩國間的分歧和矛盾開始加深。3月美國疫情逐漸失控,雖然商業界的大佬們開始行動,例如馬雲向美國捐贈百萬個口罩和試劑,比爾蓋茲也透過基金會捐贈上億美金抗疫,但業界的努力依舊沒有促成兩國政府的合作關係。中國政府反而趁著美國疫情失控時,進行各種陰謀論的操作,塑造中國成為全球抗疫的功臣;川普則以他的「中國病毒」論回擊,把矛頭指向中國,導致美國國內反華(共)聲浪高漲。雖然川普過沒幾日就又改口,但對中國的歧見恐怕已經難以抹滅。雖然國務卿蓬佩奧在3月底喊話,表示願意和中國合作共抗疫情,但與其說是表達合作意願,不如說是逼著中國公開疫情資訊,或是變向要中國承認隱瞞疫情,藉此對中國課責。到頭來,兩國政府和領導人心裡盤算的終究是如何落井下石,並把兩國的對立情緒推向更加極端的一邊,而非合作抗疫。

 

商界之外,學界也開始採取的行動。4月初,美中雙方近百名的重量級學者(包含鷹派和鴿派)和(前)政府官員分別發表了聯署公開信,呼籲兩國政府盡快展開合作(例如美國提供技術支援,中國提供生產能量),兩國求同存異一起解決這場全球危機,而非繼續究責任一方、政治化疫情,徒增民族仇恨。信的內容大致符合學界一貫追求和平的立場,但信中表達更多的是對當前局勢深深的擔憂:政治鬥爭的重要性已經高於拯救生命的急迫性。

 

學者們的擔憂是正確的。4月14日,加拿大智庫麥克唐納-勞裡埃研究所(Macdonald-Laurier Institute)也發表了一封聯署公開信,抨擊中國共產黨才是這場疫情乃至危害全世界的元兇;這封信似乎收到了更廣泛的支持。同一日,川普宣布凍結WHO預算,直到完成對WHO協助中國掩蓋疫情的調查,顯然沒有要放過中共的意思。很明顯地,不論政府或民間,追尋和平、化解衝突的聲音並沒有變成主流。美國國內雖然不乏對川普的批評,包括防疫政策的失敗和挑起對亞裔的種族歧視,但對中國擺出強硬態度幾乎是兩黨和全民共識,所以迄今凍結預算一事並沒有遭到民主黨和國會太大的反彈。這種白宮-國會反中的一致性在過去30年中實屬少見。

 

中國不演了

 

是什麼原因導致美中的「愛恨循環」走不下去了?借用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的觀點,過去中國一直是在「欺騙」美國,假借「韜光養晦」之名不時和美國保持合作關係,藉機養足自己的實力,直到足以建立自己的霸權。所謂愛恨交織的美中關係,實際上是美國對中國的未來發展還不夠明瞭的一個階段。當美國疫情失控時,中國顯然沒有放過這次機會,積極透過抗疫外交挑戰美國國際領導的地位,並挖苦歐美國家民主制度的失敗、凸顯中國制度的優越,而非如過去般「低調」地配合美國行動。這再一次證明白邦瑞的觀點:當時機成熟後,中國沒必要再「裝下去」。

 

如果美中兩國按現況走下去,我們恐怕只會看到「愛恨循環」的終止,美中兩國將正式進入難以逆轉的「戰略競爭」(strategic competition)關係。若否,大概會是以下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雙方領導人或政府更迭,並徹底改變當前對雙方政策。按目前局勢,拜登在今年選舉擊敗川普可能性不小(近期CNN民調顯示,拜登領先川普達到10%差距),但拜登入主白宮代表對中政策會有改變嗎?恐怕不。較可能的情況是拜登延續歐巴馬後期的政策,重新修好美國與亞太盟友的關係,轉而較「理性地」牽制中國並只展開有必要的合作;可預見的好消息是拜登不太可能像川普一樣繼續激化兩國人民間的仇恨觀感。至於中國,短期內仍看不到領導人更替的跡象,但中共高層內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內鬥從來沒有消失。如果中國經濟持續低迷,世界各國又(成功地)持續對中共施壓,更換領導人或改變政策方向也並非完全不可能。第二種可能,疫情持續惡化,全球經濟受挫到崩潰邊緣,美中兩大經濟體不得不展開合作。這種情況可能性也不低,但首先情況得惡化到遠比現在糟糕的境地,且在合作前恐怕得先解決政治責任的問題,否則很難想像任一方會願意先行讓步,屆時恐怕還會有另一波衝突發生,或是走入「囚徒困境」中最壞的結局。

 

如果美中兩國按現況走下去,我們恐怕只會看到「愛恨循環」的終止,美中兩國將正式進入難以逆轉的「戰略競爭」(strategic competition)關係。(湯森路透)

 

然而,不論是哪種可能,最重要的前提是兩國人民對對方的觀感(perception)是否有變化。過去30年來,每次「愛恨循環」的更迭都與人民對另一國的態度、情緒密不可分。當下美國人民、媒體、政府對中共政權的不信任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峰。只要中共政權的本質不變,這種觀感也不太可能改變。而中國近年民族主義不斷高漲,竄起的「戰狼」和「小粉紅」惡名昭彰,要這麼一批深受愛國主義教育影響的新一代中國人快速轉變對美國霸權的觀感—尤其在見證美國民主制度在防疫政策上的失敗後—恐怕不是一時半刻做得到的。因此,上述兩種可能就算真的發生了,美中關係要在短期內好轉恐怕是難以預見的,而長年以來的「愛恨循環」將只會剩下「恨」。

 

小結

 

近年來,美國學界逐漸興起從「衝突」角度分析問題的熱潮,因為它不僅有助於預測未來,做更好的危機管控,而且能針對衝突本身提供解決的辦法。當美中關係逐漸惡化,而兩國又無意把解決衝突當成首要目標時,我們只能預測衝突會往下個階段發展:暴力以及戰爭。當然,就現況而言,即便美中兩國進入「戰略競爭」的局勢已經無法避免,但是離「非打一仗」仍非常遙遠。但是,若兩國領導人繼續放任局勢如此發展,武力衝突的風險只會繼續升高。

 

目前值得觀察的是,美中之間的不信任將如何外溢到國際關係中?世界各國是否會隨著兩國的對立而固化和加深現有的陣營對立?如果真走到那一步,屆時,區域衝突將遠比現在更難化解,不斷累積的對抗很可能把世界局勢帶往更危險的方向。

 

※作者現就讀於美國喬治城大學衝突解決碩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