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錯失防疫關鍵期的英國正在拚逆轉

陳子瑄 2020年04月25日 07:00:00
英國封城一個月,政府透過布告看板呼籲民眾: 待在家裡保命。(陳子瑄提供)

英國封城一個月,政府透過布告看板呼籲民眾: 待在家裡保命。(陳子瑄提供)

比核武更殘酷的大流行病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延燒,全球確診人數高達240萬,累計死亡人數突破17萬。而在歐洲國家中,英國疫情尤為嚴峻。截至21日英國確診病例數超過12萬人,累計死亡人數更突破1萬6 千人,成為全球繼美國、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之後,死亡人數最高的國家。自上週復活節連假起,英國單日確診、死亡病例數已超越全球最嚴重的義大利、西班牙,更是不斷刷新英國疫情爆發以來單日最大增幅;而英國病死率更是高達13.2%,與義大利13.3%相去甚微。

 

自3月中起,英國政府宣布「軟性封城」已近一個月,從數據上看,相較於歐洲其他國家疫情進展逐漸放慢的跡象,英國疫情顯然未見明顯的控制。根據美國的研究預估:4月復活節後將是英國「疫情關鍵期」,若在此時無法亡羊補牢、趁勝追擊,英國將成為繼義大利之後成為歐洲疫情最嚴重的國家。

 

台灣防堵策略新典範;英國科學防疫大考驗

 

而從政策面分析,身為島國的台灣,面對這場浩劫防疫有成,不斷獲國際關注和讚賞。因與病毒起源地的中國武漢毗鄰而居,曾有不少學者認為台灣將是最受威脅的國家;但如今事實證明,台灣在防疫上,面面俱到,「防堵策略」在各方面都比鄰近各國還要完善。

 

同樣為島國英國,階段性的防疫策略從「延緩擴散」(delay)到「緩和疫情」(metigate),延宕了一個多月,錯失防疫關鍵期,帶來的結果是病毒的大規模蔓延及疫情對社會帶來的負面衝擊。英國的防疫策略強調以數據導向的「科學防疫策略」,而什麼樣的策略才能夠逆轉疫情? 這也考驗了在面對這「場世紀之疫」,英國在醫療科學領域的聲譽是否能保全。

 

三大防疫策略:終止全球感染蔓延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肆虐全球183個國家,雖然全球對於這個未知的新型病毒認知有限,但控制傳染病的成長曲線是各個國家共同的目標。在有效預防病毒的疫苗問世之前,每個關鍵的政策都會影響病毒的傳播。

 

根據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健康政策組陳子瑄的研究分析: 綜觀全球防疫成效傑出的國家,不論是台灣超前佈署,還是後來居上的國家,防疫關鍵策略兼顧了國際、國家、和社區三層面,而疫情防控不但需要科學實證,更需要強而有力應變能力。放眼全球疫情,防疫成功的國家都存在共同趨勢,而這3大策略可以看出全球疫情分野和走向 ― 即1. 即時封邊境斷病鏈2. 擴大追蹤強檢疫 3. 全民防疫戴口罩。

 

策略一: 封鎖邊境斷開病毒傳播鏈

 

封鎖邊境,在國際層面上而言,即是境外阻絕、斷開病毒傳播鏈,將感染源阻絕在外、切斷病毒擴散的渠道。因台灣在境外移入案例爆發之前,及時應變,封鎖國境、大大降低病毒擴散的程度。

 

台灣與紐西蘭 (圖下方)皆於3/19起嚴格限制非本國籍人士入境,每日新增確診人數自封鎖國境數日後呈現下降趨勢;義大利(圖左上)則於3/17起限制歐盟國除外的本國籍人士入境,確診人數趨於平緩;英國(圖右上)則無入境管控限制,確診人數至今持續上升。

 

策略二:擴大追蹤加強檢測高危險案例

 

在諸多傳染病防疫政策之中,感染者的監控和篩檢可謂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大規模的檢測、提早偵測已感染或疑似感染的案例,並加以隔離檢疫,才能有效對抗疫情大爆發。而數據證實,檢疫規模較高的國家,如台灣、紐西蘭、澳洲,整體而言疫情控制的都比篩檢率低的國家來的佳。

 

英國除了篩檢率低之外,「輕度感染者不檢測」的做法亦被國際詬病,不但使疑似感染的患者形成社區感染的防疫破口,更加速了全國病毒的蔓延。因此在醫療檢測和設備充足的條件之下,擴大篩檢應為各國防疫的首要之務。

 

策略三:推廣衛生教育,全民防疫戴口罩

 

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平坦化傳播曲線(flattening the curve)」為各國的目標。成長曲線愈平緩,表示病例增加得愈慢、疫情控制成效愈佳。

 

相較於曲線持續上升的歐美國家(圖左上半);台灣、新加坡、日本、南韓等亞洲國家,不但曲線趨於平緩,一大共通點就是以全民戴口罩為國家抵抗疫情的基本措施。時至今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英國衛生部仍普遍認為口罩能夠降低醫院外感染的證據力不足,因此除了醫護人員即已感染患者才需要戴,民眾不需要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2公尺安全社交距離才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但事實上,許多研究已證實「安全」距離不再安全,飛沫病毒的傳播不僅限於2公尺內,戴口罩配合勤洗手避免群聚人潮,才能有效平坦化傳播曲線。

 

※作者為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健康政策組研究員,公共衛生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