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與粿餅的手製信仰!來紅龜伯、二和珍訂製萬華食感體驗

Enjo Liu 2020年05月04日 07:00:00
『黑武士』、『白薑君』、『芋皇酥』是揉合萬華信仰文化而推出的特色千層酥。(謝佩穎、祖孟萱攝)

『黑武士』、『白薑君』、『芋皇酥』是揉合萬華信仰文化而推出的特色千層酥。(謝佩穎、祖孟萱攝)

若說到萬華,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是信仰聖地艋舺龍山寺、以小吃聞名的華西街夜市,還是舊時古意的街景?萬華坐擁河港區位,過去是台北地區經貿集散地,廟宇密集也使其成為北部重要民俗信仰中心之一。

 

圍繞於此的祭拜盛典多樣,人們為了祈求平安、賺大錢,促成獨特粿餅文化的誕生,在那個買不起甜食也要用好食材祭拜蒼天的年代,萬華的糕點米食,不只是民俗點心,更是人們因信仰所留下的記憶老味道。


 

紅龜伯:市場飄香半世紀的手工米粿

 

天剛亮的東三水街市場,人潮尚未湧現,但掛著紅色短簾的「紅龜伯」,早已升起冉冉炊煙,霧白水氣中是董敏卿與陳新桂夫妻倆的身影,清晨 4 點鐘起床、5 點進市場炊粿,是 50 多年來的日常。

 

「以前 5 點多市場就很熱鬧了,上下班時間更是擠得水泄不通,現代人比較晚出門,市場人潮也越來越晚出現。」董敏卿回憶道,即便城市發展改變了萬華作為商業重心的地位,人們的腳步也逐漸轉移至其他地區,兩人還是堅持當日新鮮製作,提供不變的滋味。

 

50 多年老店紅龜伯帶給人們傳統糕粿新鮮現做的好味道。 (謝佩穎、祖孟萱攝)

 

從有記憶開始,董敏卿就跟著父親在萬華賣粿,而當初父親會選擇萬華是看上這裡的人潮,鄰近龍山寺和鐵路,是北部數一數二的熱鬧地段,早期不只在地人,許多外地攤商和買家都會特地來此叫賣、採買。

 

夫妻同心撐起這家店,除了要每日早起,廚房裡全是粗重活,尤其開店至今始終回應老客人口味,堅持手工製作,真材實料、3 種米揉合現做,絕不攙粉,加上要反覆搬動熱燙沉重的木蒸籠,不僅是技術活,還要有充足的體力,「還好我自小耕農,所以底子很好。」陳新桂打趣道。

 

董敏卿說,當年三水街還不像現在有著完善的市場規模,攤商們都是挑著擔子占地開賣,久了便自己搭起竹棚。後來市場建設日漸完善,董敏卿從父親手中接下攤位後,高掛起「紅龜伯」的名號,原先只販售 2 種粿品的小攤,為了迎接在地一年中不同年節慶典的需求,陸續開發各種品項。

 

作為台北民俗信仰中心的萬華,米食粿點是口感柔軟的傳統點心,也是祭祀不可或缺的一味。(謝佩穎、祖孟萱攝)

 

過年有年糕和蘿蔔糕、端午包粽子、七夕要吃油飯、冬至搓湯圓,而紅麴米糕、芋頭糯米飯則是董敏卿的獨門招牌。「看大家需要什麼,我就做什麼。」話說得輕鬆,背後是長年摸索、累積而來的老口味,當年因應客人需求所訂製的各式點心,如今悄然成為萬華熟悉的口感與香氣。

 

身處大小慶典興盛的萬華老城,早期每逢重大節日,像是春節、清明、端午、中元、冬至等,都得三天兩夜不睡覺趕製粿品,東西只要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然而,這樣的畫面已難再現,「現在大家比較不準備供品祭拜了,大都是買回去當正餐或甜點,或是假日觀光客來買。以前的人拜拜都準備得很豐盛,現在大家都從簡。」董敏卿感嘆。

 

隨著信仰習慣改變,萬華的粿品逐漸從祭拜必備供品,轉變為記憶中的傳統小吃,50 多年老店紅龜伯帶給人們傳統糕粿新鮮現做的好味道。 但不變的單純人情味,讓兩人從沒想過要離開,家就住市場樓上,4 個孩子從小在這長大,即便街景建築有所變化,但回憶中的滋味一直都在。

 

董敏卿直言:「只要休息幾天,客人就會說想念這個味道,希望我能做到 100 歲。」為熟客訂製的米糕與紅龜粿,透早便陣陣飄香,萬華的滋味全都凝聚在這一塊塊沉甸油香的米粿裡。

 

原先只販售 2 種粿品的小攤,為了迎接在地一年中不同年節慶典的需求,陸續開發各種品項。(謝佩穎、祖孟萱攝)


 

二和珍:街口出爐的民俗味糕餅

 

如果說米粿代表信仰的滋味,那麼萬華的糕餅與米粿就像是傳統滋味裡的一對姊妹,綿密地成為大廟前不可或缺的好味道。艋舺龍山寺旁的康定路,放眼望去糕餅店林立,位於東三水街市場口對街的「二和珍」,每到糕餅出爐的時間,總會飄出陣陣濃郁奶油香,第三代負責人黃梓城便是在這香氣中長大。

 

「小時候很皮,常常偷吃店裡麵包,回想起來幾乎都是被店員打的畫面。」黃梓城笑說,出生糕餅之家,更能體會糕餅在傳統社會中是多麼重要的存在。萬華自古廟宇多,自然發展出地區的糕餅聚落,早期農業社會甜點格外珍貴,重油、重糖的糕餅只有特殊日子或大型節慶才能吃到。

 

從生日吃蛋糕都感奢侈的年代,來到現代西式糕點成為日常點心,並講求低糖、低脂的飲食習慣,傳統糕餅鋪經營漸趨困難,黃梓城不忍少時回憶就此消失,毅然辭去工作回到家鄉萬華,開始摸索這從小熟悉的香氣如何而來,接下來又要往哪裡去。

 

「這6 年來幾乎每一步都是困難。」黃梓城回憶,傳統糕餅既要傳承節慶習俗風味,也要順應時代需求變化。從店面裝修、內部管理、製程標準化到產品風味,經歷過大大小小的革命,支持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是什麼?

 

「當一位70 歲的婆婆跟我說,18 歲結婚時就是用我們的餅,讓我了解到二和珍做的並不只是糕點。」黃梓城深信,糕餅不只是商品,更包含著萬華人從小到大的生命故事。

 

廟宇周邊的糕餅鋪隨時代變遷逐漸禮品化,糕餅不再只是傳統點心,也是精緻的日常甜點,連店面陳設也煥然一新。(謝佩穎、祖孟萱攝)

 

另一方面,黃梓城也不斷摸索糕餅的更多可能,萬華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宮廟文化保存完整,其中八將陣頭更源自於萬華的年度盛會「青山王祭典」,於是二和珍開始產製帶有故事與巧思的「新糕餅」,透過慶典上必然使用的糕餅連結民俗色彩與傳統滋味,將傳統千層酥點心融入家鄉民俗記憶,成為「黑武士、白薑君、芋皇酥」,並利用雙色渲染來表現陣頭臉譜的特殊紋路,期望糕點不只以品嘗為終點,也能挑起現代人對於萬華傳統信仰文化的好奇心。

 

曾經,在市場裡的小巷穿梭玩耍、到街上搶出巡發的鹹光餅,就是黃梓城的全世界,直到外出打拚了一圈後才發現,接手家業,除了傳承家裡的味道,更像是尋回舊時的記憶,如今祭祀禮儀雖然趨向便利簡單,但熟悉的粿餅香氣依舊承載著信仰習俗的回憶、對土地的情感,以及每個萬華人最珍貴的食感記憶。

 

除了米食粿點,糕餅也是傳統甜點的選擇,更是各大民俗祭典中不可缺少的口味。(謝佩穎、祖孟萱攝)

 

*全文授權自《台北畫刊》,原標題:民俗與粿餅的手製信仰 訂製萬華食感體驗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關鍵字: 台北畫刊 萬華 粿餅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