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乾任專欄:台灣人的「怕死」也有正面意義

王乾任 2020年05月03日 07:00:00
「怕死」的台灣人毋寧是反脆弱的,我們從錯誤中快速學習,調整應對方法,跟著危機一起成長。(取自圓山大飯店臉書)

「怕死」的台灣人毋寧是反脆弱的,我們從錯誤中快速學習,調整應對方法,跟著危機一起成長。(取自圓山大飯店臉書)

當確診數飆破三百萬、死亡人數超過二十萬,世界各國為了減災而紛紛封城、禁止國民隨意外出,台灣扣除磐石艦的群聚感染,本土已經連續多日零確診,就連指揮官陳時中都說,如果按此趨勢,也許六月中台灣的疫情就能趨緩!

 

最近我看了不少醫生的文章,這一次瘟疫爆發後到目前為止,就連醫界都很驚訝,竟然可以守住。據說,不只瘟疫沒有擴散,連原本的肺炎、流感與腸病毒都有大幅緩解的跡象,而醫院的就診人數則下降了14%,達到了原本健保署希望推動的就醫人數減量的目標,附帶收穫很多(連許多醫生都感到意外,原來維持身體健康的成本很低,就是戴口罩、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管理)。

 

雖然仍是有少部分人質疑,認為確診數量過低是政府蓋牌。但是,稍微用腦子想一下也知道不可能,台灣有那麼多虎視眈眈的外來勢力在尋找攻擊台灣的機會,如果真有蓋牌的動作,早就被踢爆。不要說外部勢力,就連國人自己都不可能容許蓋牌。

 

於是不少人感到好奇,到底台灣做對了什麼,竟然能守住這波瘟疫擴散?

 

最多人提及的一點,就是不相信中國政府釋放出來的說法。有人在去年年底就發現中國網路上流傳的訊息,深入研究交叉比對後寫在了PTT上,又剛好被睡不著的羅一鈞醫生看到,向上通報,政府也馬上動起來,開始調查!

 

後續的故事我就不細數了,最近三個月國人每天一起收看指揮中心的記者會,上網查看各方報導與資訊,乃至海外媒體的報導,大家都很熟了!

 

能守住,不只是不相信中國而已。

 

民間企業放下私利,將國家社會的需求放於首位,不計較企業利益,共組防疫國家隊。

 

政府組織再造與數位轉型成功,各種疫情的應對迅速、確實(軍隊不意外的成了例外)。

 

國人的通力合作,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出入人潮擁擠處,且能彼此提醒、相忍為國。

 

有位不居功且知人善任、EQ極高的指揮官陳時中,一邊防疫一邊做公民意識深化(要大家不要獵巫)。

 

還有一些不可思議的幸運。好比說,今年的總統大選讓許多旅居中國的台灣人提早回國,避開了中國第一波擴散。因為中共抵制民進黨政府,陸續縮減中國觀光客來台人數。

 

不少人感到好奇,到底台灣做對了什麼,竟然能守住這波瘟疫擴散?(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另外,我覺得還有一點,怕死。後藤新平說,台灣人怕死。這個評價過去我們總是負面解讀,其實,似乎也有正面意義。

 

因為怕死,所以謹慎、認真做好個人衛生。

 

因為怕死,所以認真學習並執行防疫對策。

 

因為怕死,所以願意犧牲個人不便配合防疫。

 

對比法蘭西民族的不自由毋寧死精神,政府為了防止瘟疫擴散而封城,法國人第一時間竟然出來遊行抗議,真的是若為自由故,性命都可拋。

 

不怕死就是輕忽怠慢,因此,義大利政府宣布封城時,散漫的義大利人照樣一堆人跑出去玩,無視警告。

 

物競天擇是適者而非強者生存,強者很可能無視環境風險,堅持不願改變作法,反而令自己陷入危險。怕死的人識時務,不強行對抗,順應時勢採取對策。

 

從塔雷伯的觀點來看,怕死的台灣人毋寧是反脆弱的,我們從錯誤中快速學習,調整應對方法,跟著危機一起成長。不跟危險硬碰硬,不堅持會造成性命損傷的原理原則。

 

此外,我們超前部署,砸下許多事前看似浪費的資源去防堵疫情。當境外移入第一個案例我們就開始全面防疫升級,開始一連串的準備,沒有浪費任何時間。也因此,當瘟疫時間拉長,台灣各種抗疫物資才不至於斷貨。

 

光是看出中共的隱匿,但卻沒有足夠物資得以防堵疫情,一樣難以抵擋瘟疫擴散。美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美國很早就限制中國人入境卻難有成效,是因為美國只剩限制中國人入境這一手段可以防疫,檢疫等其他配套對策,還有醫療設備乃至公衛系統無法跟上,都早已殘破不堪(更別說對戴口罩的反感觀念遲遲無法扭轉),只是平日裡大家得過且過不想面對現實,所謂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的就是面對即將爆發的瘟疫卻苦無對抗瘟疫物資的美國。

 

瘟疫並不會絕跡,爾後還會再現,這是人類與病毒之間的長久戰爭。只盼望世界各國可以像台灣記取十七年前的SARS的教訓一樣,瘟疫過後痛定思痛,好好檢討公衛醫療制度的缺口,補錢補人補資源,把防疫寫入正式的醫療作業流程系痛中,瘟疫往往就是從社會安全網的破口滲透並擴散,期盼這次瘟疫也能讓我們好好面對自家的社會問題,好好整頓解決,做好準備,迎戰下一場瘟疫時,人類不要再輸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