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疫情凸顯過度依賴中國低製造成本的全球化分工

何茵琪 2020年05月18日 00:00:00
過度依賴中國低製造成本的全球化分工,使我們越來越難擺脫中國製造。(湯森路透)

過度依賴中國低製造成本的全球化分工,使我們越來越難擺脫中國製造。(湯森路透)

人類的健康衛生已經不是第一次捲入國際地緣政治,疫苗競賽可能使得COVID-19疫苗成為人類史上開發最快的疫苗。中美兩國除了藉此爭取世界主導權,優先確保國內需求,還能增加國際影響力,並掌握龐大全球商機,以高價賣出疫苗以回收成本,導致貧富國家購得數量不均。若不優先給予重災區施打疫苗,恐怕將延長疫情持續時間。

 

由於疫情對經濟、人民傷亡等國力的打擊,國際勢力可能再有變動。美國因為大國能包容的損傷越多,所以還是未知數。而中國因為首先從第一波疫情中恢復,在西方國家遭受疫情擴散衝擊時,扮演了經濟復甦領頭羊角色。中等勢力國家如澳洲則集結成戰略聯盟,試圖在中澳關係惡化後開闢國際新局。美國則因疫情導致國內經濟蕭條,川普民調急速下跌,中國自打得火熱的中美貿易戰掌握了干預美國的新手段-中美貿易協議。在中國考慮對中國相對有利的美國總統人選後,可能選擇維持協定現狀,繼續買進美國產品,幫助美國經濟復甦,以有助恢復川普的支持度,亦或是讓川普振興美國經濟失利,使拜登增加上位的籌碼。根據《環球時報》的引述,在評估美國因疫情無法重啟貿易戰時中止協議對中國有利,但這只會發生在極端敵對的狀況下。

       

其他開發中國家則基於自身利益以及所接受的援助在中美陣營「新冷戰」中面臨選邊站抉擇。中國積極在世界各地投資基礎建設,如破壞歐盟整體性的「特洛伊木馬」-「16+1合作機制」的對象中東歐國家,以及非洲和中南美洲國家,以換取能源開採權與拓展市場的機會。華盛頓智庫「全球發展中心」發現,接受中國「一帶一路」資助的共8個位於中亞、南亞、東歐和東非的國家都陷入國家債務危機。

 

曾支持「一帶一路」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也提及對於財政依賴中國可能造成的「新版殖民主義」的憂慮。另外,西方社會的中國威脅論者認為,中國安插中方人員至國際組織戰略性、領導職位,試圖以中國專制代替西方普世價值。美國的領導者因民族主義採取孤立態度,可能使自己日漸被排除於WHO及其他國際組織之外,失去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倘若繼續縱容中國專制勢力的擴大,美國將失去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象徵。

 

疫情揭露了世界供應鏈布局改變的必要性。(湯森路透)

       

美國也警覺到了中國在貿易中的重要程度所造成的威脅性,試圖透過制定《購買美國產品法》以減少對中國原料藥的依賴。根據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問題高級研究員黃嚴忠說法,中國是原料藥產出大國,美國身為全球領先的藥物研發國或許有能力研發,但產能不足,大部分產線移至海外,而此項立法,試圖透過擴大政府對美國製造藥品的需求來刺激公司回美生產,以防止中美發生衝突時的藥品短缺的可能性。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至今似乎沒有明確禁止藥品出口,但已切斷了口罩出口,中國工廠的關閉和交通運輸管制也擾亂了藥品供應鏈,如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已於今年2月28日警告美國一種藥物生產已出現供應不足。美國政府打算利用中小企業管理局貸款等政府項目來提升美國產能,但因為中國提供政府補貼和寬鬆的環境法規、以及擁有一個持續成長中的大型醫療保健市場等成本效益問題使得事情不容易解決。即使提高在中國生產的商品關稅,這些公司也會選擇到其他相對較低成本的東南亞、南亞、南美洲國家生產,而不是回到美國。

       

疫情中醫藥衛生產品的主要出口國為了自保而禁止出口,使得其他國家供應不足代表了一個警訊:過度依賴中國低製造成本的全球化分工,使我們越來越難擺脫中國製造。根據台灣政治學學者朱雲漢院士指出,中國在迅速發展成一個龐大經濟體的過程中達成水平整合與垂直整合,同時跨越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又保留了勞力密集產業的發展。不只藥品,疫情揭露了世界供應鏈布局改變的必要性,各國必須做出決定,繼續延續過去常態依賴與中國的貿易、投資以及原料供應,對國家可能受政治控制的風險置之不理,在發生政治衝突、天災時遭切斷供應,表達政治立場時主權受到干預,或是分散風險找出新的發展路徑。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的學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