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言論還是言論自由?劃錯重點的招名威失言事件

秦胆 2020年05月19日 00:09:00
中原大學副教授招名威(左)指控,校方要求老師在中國學生面前,不能說出「中華民國」,也不能提到武漢肺炎來自中國。(取自何志偉臉書)

中原大學副教授招名威(左)指控,校方要求老師在中國學生面前,不能說出「中華民國」,也不能提到武漢肺炎來自中國。(取自何志偉臉書)

本月十一日,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和民進黨籍立委何志偉在立法院召開「只要陸生不要尊嚴 中華民國在大學課堂被消失」記者會,稱中原大學校方接到陸生蓋孝慷的陳情信後,強迫威脅招名威兩次公開道歉,並禁止在課堂上談中華民國;同日,中原大學也作出回應,公布了課堂爭議部分的錄影帶及陸生陳情信原文,輿論開始逆轉,部分網民轉而認為招名威課堂言行確有不當之處,理應認罰。

 

招名威失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議題從歧視言論轉換為捍衛中華民國和言論自由後,輿論風潮十分激烈,很多網民怒不可遏,覺得國將不國,在臉書上力挺招師,並質疑校方「為何在中華民國的大學不能提中華民國」,認為中原大學親中、媚共,為了陸生跪低、喪失底線,甚至覺得這名陸生是抓耙子。

 

重新釐清時間線

 

首先有必要釐清時間軸。陸生蓋孝慷三月二十九日發出的陳情信針對的是三月十三號錄製的課程,陸生抗議的五點訴求並不含中華民國,甚至也不含武漢肺炎的這一流行於港臺兩地的通稱,招名威提及中華民國的是四月十日課前的第一次道歉,稱「作為一個中華民國台灣的教授,我們不會歧視任何一個人,尤其是在這個教室裡面,跟這個學校裡面,我們不會歧視任何一個人,更何況,不會針對某一地區來的同學,我們一視同仁,所以,如果對於我們上課的言論,造成你的不開心,那當然我們在此表達歉意,說聲抱歉,我們絕對不會有歧視這件事,好,那當然除此之外呢,我們在課堂之上,我們所分享的這些東西呢,除了專業知識之外,我們還是會分享很多,就是老師個人的一些經驗」。

 

由於疫情影響,陸生上課是以錄影後上傳至谷歌雲端硬碟的方式(所以不存在什麼錄影是有老大哥要檢查之說),這次道歉陸生並未看到,而中原大學校方看到視頻後不滿,要求再次道歉,說「當然是中華民國台灣教授,但針對陸生上課,何必去強調這個呢?那是不是所有陸生通通get out?這個會讓人家……一些想法,這個代表你聰明沒有智慧!」,並稱如果不在十七號前再次道歉就送倫理委員會調查、處分。對於校方針對第一次道歉的批評,招名威在五月十二號的《辣新聞》上稱「可能吧……我也不知道他的意思」,這一節點裡,招師理解為校方不讓在有陸生的課上提自己是中華民國教授的事實。

 

四月十七號課前,招名威按照校方口徑進行第二次道歉,稱「第一次道歉提到中華民國,態度可能不是很好,迫於現實無奈,重新再道歉一次。因為這件事情,我們的校方認為會製造兩岸對立,而且特別針對性,所以絕對不可以在中國學生面前講到中華民國這件事,所以,我今天必須重新道歉。第一,我指的新型冠狀病毒來自武漢,其實這個地點目前有待商榷;第二老師在課堂上提到中國死亡的人數,可能不止三千人,至少上萬人,與WHO官方說法的死亡人數不符。針對以上,本人認為學術其實是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但因為目前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如果確實妄下定論的話,可能有點太早,至於造成大陸同學的不舒服,老師感到抱歉。」

 

之後,招名威認為茲事體大、涉及國格,決定找到立委公開發聲,記者會上,敘事就變成了:台灣的民主與自由,在高教體系被踐踏,只因為老師在課堂上說出「武漢肺炎」、「我是中華民國的教授」,讓陸生不舒服,感覺被歧視進而向校方檢舉,中原大學校方要求老師在課堂兩度道歉。

 

三方存在理解落差

 

可以感到,失言風波裡,陸生、招師和校方三者溝通中存在理解落差,陸生認為當堂課上存在幾處歧視言論,而招師認為主觀上沒有惡意;至於約談時的意思是不是要禁止招師在有陸生的課堂上提中華民國,在沒有新的資料補充前,已成為招師、校方各執一詞的羅生門。

 

筆者認為還應指出的一點是,第一次道歉裡,招師用身份劃界作為沒有也不會有歧視的「品質保證」,是在顧左右而言它,沒有正面回應質疑,這樣無助消弭分歧,只會讓矛盾更加激化,校方稱「提油救火」並不為過。如果對陸生信件中的幾點訴求有所保留,首次道歉裡就應該清楚的表示,攤開來回應他認為應道歉的部分和持保留態度的部分,而不是說應「校方的要求」道歉又稱中華民國教授沒有也不可能歧視,這給人一種不誠懇的感覺。果能如此,可能就未必會有第二次約談和第二次的道歉了。事實上,在五月十二號的《辣新聞》節目裡,他反而表達的比較清楚「武漢肺炎、死亡人數、種族歧視,基於我的專業,這些東西本來就是事實,我不需要為我的專業道歉,表示歉意的部分是我可能造成他心裡上面的創傷,這個傷害我可以提出歉意」。

 

而中原大學也坦誠「行政單位在處理過程中用語不夠精準」,更準確的說是作風粗暴,對教師的意見及人格不尊重,沒有給被投訴者澄清、辯駁的機會,高高在上地要求按校方的口徑道歉,也引發招師的情緒反彈。此外,聲明中「學校保留法律追訴權」只是宣示了校方尚未寬恕招師夫的言行,並無法律上的意義或效力,法律上的追訴權是檢察官對犯罪事實向法院提起確認國家有無刑罰權及刑罰權範圍的權力,不以涉事一方是否聲明為轉移。

 

其實陸生也有不當之處,陳情信行文滿懷悲憤,甚至有「如果校方冷處理的話……我會以自己所理解的反擊方式私下解決」這樣尖銳、帶有威脅口吻的字眼,也難怪讓陳情被招師視作恐嚇信,進而被網民解讀為中國告密文化傳入台灣。不過筆者認為,本次事件和中國的校園告密不是一回事,中國的校園告密是學校乃至公安機關透過學生信息員監視教師的課堂言論,或是學生認為教師課堂乃至社群媒體上的發言與自己接受的黨國標準的政治觀念相左,而向教務處檢舉,希望透過對越軌教師的處罰落實意識形態的要求與正統,真正的歧視或侮辱大多被輕輕帶過乃至無視。走過威權年代,台灣已經是完全開放的社會,公眾不以執政黨的是非為是非,學校也並非承擔意識形態教化的工具,甚至是參與公共生活的「第五權」,開放社會應該能夠獨立判斷教師言行是否得當,也能提供學生表達異見的機會。

 

或許這位陸生對學校部門的各職能及聯繫方式不夠瞭解,這位陸生採取向校長信箱告狀式的反映,在觀感上減分;這同時也提醒台灣高校,是否應該增設並告知類似於 Center for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的平臺,讓分歧雙方在此中介先行講通,透過用言論抗衡言論的方式來應對冒犯性的言辭,而非讓投訴者徑自采取上位檢舉-下位處分的方式,這也能營造相對文明的氛圍,釐清是否雙方是否存在誤會或理解落差,不讓被投訴者感到恐懼或受到要挾。

 

中原大學校方在這次事件裡坦誠「行政單位在處理過程中用語不夠精準」,更準確的說是作風粗暴,對教師的意見及人格不尊重。(圖片取自Google地圖)


台灣社會應警惕歧視問題

 

本次失言風波中,傳播隔閡及有效講通的問題尚屬次生,最本源的問題是歧視問題,即判斷當堂課上的爭議言論是否構成歧視性言論,以下逐點分析。

 

第一,「毒奶粉」議題,陸生吃到「毒奶粉」的概率較大,本質上將說的也是事實,但是「你知道麼,就是在講你們」,給學生的觀感是不友善的,因為吃到毒奶粉也不是陸生之過,甚至他(她)們也是受害者。

 

第二,肺炎死亡人數議題,主觀上招師可能是想說明中國統計的死亡人數嚴重低估,不過他的表達「所以武漢肺炎只死一萬多人,哼!怎麼可能?」從字面上來看不難被陸生理解成是幸災樂禍,仿佛死亡人數達到一萬還不夠,還要死多幾萬才好的意思,其實只要稍微轉化一下說法未必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

 

第三,飲食習慣議題,前半部分除了表達仍比較聳動之外確有其事,後半部則存在事實錯誤,MERS發源地的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SARS才是源於廣東。值得注意的是,考證發源地是為了增加對疾病流變的瞭解,不應帶給學生發源地的人帶有原罪的認知,也不應把疾病和特定的人群或地方相提並論,課堂上應竭盡所能地減少而非擴大汙名化。

 

第四,人種議題,課堂中招師把人種劃分高低等級,認為白人比黃種人高級,南美洲人則更低級,看到白人拿東西亂放自己也要效法,並自問自答地拋出有沒有看過黑人曬傷的問題,即便從調節課堂氣氛的角度,這種言論也是非常有害和有誤導性的。第一次道歉裡,招師說這是他負笈歐美時的的人生經驗,在課堂上供同學們「參考」,果真如此,恐怕是親自作為反面參考了。如此失格且離譜的種族歧視言論堂而皇之的出現在課堂上,令人憤怒,倘若放在招師求學的歐美校園,說出這種言論的教師大概率會被革職。

 

總覽爭議片段,筆者認為確實存在不實和歧視之處,理應道歉,這些爭議之處也明顯超出了講解「核酸DNA和RNA」知識舉例或者說理論聯係現實的範疇,屬於與教學無關的內容,從教學品質的角度來看也應改善。有教師反駁稱「所有教過書的教師,有幾個會是從上課到下課,每一句話都跟教材有關?」這就屬於非黑即白的邏輯謬誤,不講無關言論不等於照本宣科,課堂舉例內容本身要有關聯和必要,所舉案例要對學生的理解有所幫助,且要點到為止,不可喧賓奪主、離題萬裡,舉例的比重、恰當性也是教學技術和水準的一部分。

 

招師課堂言論中包含基於刻板印象或貶低特定族群的歧視言論,由於對於民主社會的健全貢獻較低,⾔論⾃由對於這種⾔論的保障程度也較低,因此要求散布歧視言論的教師道歉並不違背⾔論⾃由保障的目的,打著⾔論⾃由的名號散布歧視言論,實際上實在替自己的不當言論洗白和卸責,對於充分享有⾔論自由的權利之外卻不想負有責任的人,台灣社會應當保持足夠的警惕。

 

綜上,筆者認為招名威課堂言論部分確屬歧視,陸生、校方、招師三方也存在理解落差和講通技巧上的不足,使得歧視議題錯置為講學自由和主權議題,而又因媒體引述招名威的一面之詞,引發網民在亡國感催化下大規模的心理反彈,台灣民眾這種基於成見的武斷判斷和對主權議題的過敏反應令人遺憾,讓人不禁感嘆對立的兩岸在主權敏感上竟如此同質。劃錯重點又牽涉多端的招名威失言事件,應當成為台灣反思言論自由的權責和主權議題泛化的一次鏡鑒。

 

※作者為中國大學生

關鍵字: 招名威 歧視 國格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