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修憲應該從何修起

主筆室 2020年05月22日 07:02:00
憲改是一個多元社會透過政治過程凝聚國民意識的過程,若迴避憲改議題,將導致政黨錯失與台灣社會對話溝通的機會。(湯森路透)

憲改是一個多元社會透過政治過程凝聚國民意識的過程,若迴避憲改議題,將導致政黨錯失與台灣社會對話溝通的機會。(湯森路透)

在蔡英文宣告成立將在立法院成立修憲委員會後,未來兩年,修憲已經注定成為台灣政治最重要的議題之一。目前最可能的時程是在2022年底提出修憲草案,並與當次的地方選舉同時複決,所以它不僅會影響當次的地方選舉,也一定會左右四年後的總統大選。如果不想在選戰中失分,朝野政黨最好的態度是:不要打混,勇敢地提出屬於自己的修憲主張,爭取支持,去異求同,尋求最後的共識。

 

會這樣建議,是基於選民們長期以來受騙的經驗。2015年中,半年後即將選2016年的總統,當時藍綠兩黨也在談修憲;在野的民進黨建議,諸如18歲公民權、降低不分區立委席次分配門檻等等「有共識的先處理」;但國民黨虛與委蛇,一方面宣稱自己贊成18歲公民權入憲,一方面又把恢復閣揆同意權,甚至不在籍投票等等議題綁進來,前者涉及中央政府體制變革問題,後者則是完全可以立法處理,當下根本無從討論,最後不了了之,18歲公民權也延宕至今。

 

也因此,面對再一次的「憲法時刻」,若修憲想要成事,我們具體建議如下:

 

一、不能把修憲丟給立法院的修憲委員會:李登輝的七次修憲能成功,其實歷經了綿密的佈局,除了援引當時的民進黨與(野百合)學運勢力支持外,還小心翼翼地扶植所謂的國民黨本土派,切割並圍攻黨內的保守勢力,繼而召開國是會議,用台灣社會的整體力量壓迫國民黨改革。現在的修憲門檻比李登輝時代還要高,有什麼理由相信把修憲議題丟到專門噴口水的立法院能夠成事?

 

這幾天有在野黨立委宣稱:「修憲是立法院的事,總統不要把手伸進國會。」真是胡扯八道。修憲想成功,就必須要糾集所有力量,蔡英文不但應該看準時機拜會在野黨領導人,也應該考慮成立修憲國是會議,由總統或副總統親任召集人,邀集朝野政黨代表、學者專家共同討論修憲草案,再交由立法院議決。

 

二、要求所有政黨具體提出修憲主張,從這些主張梳理出:高度共識(如18歲公民權、刪掉僅能有一位副閣揆、人權條款等等);有共識、待討論(如中央政府體制的變革,選制與立委席次的調整等等)及無共識(變更總綱等等)。層疊而上,就事論事,不讓無共識的修憲案綁住有共識的修憲案,修憲案才有機會走出立法院。

 

三、拋棄修憲會讓特定憲政機關擴權的迷失。李登輝修憲引進總統直選,固然讓他自己成為第一個民選總統,但也讓政黨輪替至少提早十年發生;陳水扁時代引進單一選制、國會席次減半,國民黨反而在2008年的立委選舉中成為第一個受益者。所以,不該用一時一地的政治現況去上綱修憲背後的陰謀論。

 

台灣的總統常因有權無責而被詬病,不是因為總統「權力」太大,而是因為直選的總統除了不受立法院節制的閣揆提名權外,總統幾乎沒有任何實際介入政務的權力,這導致總統成為所有政務的「影舞者」。在不可能取消總統直選的前提下,要改變這種有權無責的窘況,不是限縮總統的權力,而是賦予總統介入政務的直接權力,這才能讓總統站到第一線,接受國會的制衡。無法理解這一點,就別再抱怨蔡英文在此時此刻為超級大總統,憂慮她總攬四院人事的權力。

 

憲改是一個多元社會透過政治過程凝聚國民意識的過程,但國民黨自認繼承法統,向來不喜歡憲改議題,也導致這個政黨錯失與台灣社會對話溝通的機會,越來越保守。政黨的功能在於匯聚民意,輸出政策;若無法通透這個道理,卻死守法統,拒斥民意,這樣的政黨不僅害自己,最後也害了台灣。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