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國民黨比25年前的民進黨更難改革

主筆室 2020年06月26日 07:02:00
國民黨現在想調整自己的兩岸論述,最難的是共生於九二共識的黨內同志實在太多。(湯森路透)

國民黨現在想調整自己的兩岸論述,最難的是共生於九二共識的黨內同志實在太多。(湯森路透)

許多人把「改革」朗朗上口,但很少人會意識到「改革」是要付出代價;你願意為「改革」付出多少代價,這樣的代價是不是你所能承受,往往決定了「改革」能不能成功。改革必須付出代價,所以改革必須要有所得,所得多高,決定你改革的動力有多強;從這個角度來看,國民黨現在所面對的改革困境,比起25年前的民進黨甚至要大得多。

 

台灣的反對運動與反威權的民主運動相生,所以台灣的反對運動一直帶有反體制動員的色彩。到底要反對這個體制還是要反對這個政權?一直是當年黨外運動最核心的問題。從早年的「雞兔同不同籠」辯論,到95年的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宣示「民進黨執政既不必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到96年時民進黨新生代發起的《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最後到99年民進黨全代會正式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肯認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依憲名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許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說法,在當時的黨外與民進黨都引起非常大的質疑聲浪,甚至有人因而另組新黨。

 

當時多數的黨外人士選擇「議會路線」而非「群眾路線」,除了受制於早年國民黨政府那種「有限度選舉」的吸納外,更在於黨外運動主事者認為投入選舉是取政治權力最快的方式。而那種想取得政權的急迫感,更督促民進黨的主事者與基層不斷地「改革」;他們知道,勝選才是一切,無法取得政權,一切的理想(包括台獨)都是徒託空言。

 

國民黨改革委員會丟出的兩岸新論述寫得洋洋灑灑,核心在於告訴對岸一句話:「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九二共識。」這也暗喻了,過去十年來,國共兩黨一搭一唱的九二共識,的確(幾乎)沒有中華民國的存在,否則何來「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九二共識。」就算論述前半部不斷稱讚九二共識如何開啟兩岸官方對話,讓兩岸從對抗走向和解,明眼人都知道這只是客套話。所以,連戰、馬英九反對國民黨中央的兩岸改革論述絕不令人意外;黨內靠著九二共識、兩岸交流吃穿的政治菁英、權力山頭跳出來群起攻之,更事屬必然。

 

國民黨想調整自己的兩岸論述,最難的是在於與九二共識共生共存的黨內同志實在太多。這其中,有像馬英九這種,希望透過九二共識化獨漸統的理念派;但更多的是這十多年來,透過九二共識所建構出關係網絡的既得利益,諸如遊走兩岸的權貴買辦,以及為數更多的在地協力者。當初反對民進黨承認中華民國體制的綠營獨派黯然離開,另組建國黨、台聯黨、新國家連線,但始終不成氣候,因為民進黨的菁英與支持者一心想要「轉型」以獲得政權;現在江啟臣端出的兩岸改革論述卻連國民黨中常會都走不出去,因為眾多「買辦中常委」必須先顧好自己的利益,才能談其他;這正是藍綠面對「改革」時最大的不同。

 

馬英九於2008年以765萬票當選總統時,權傾一時、能量飽滿,其實是國民黨在過去20年唯一有機會啟動改革的時刻。只不過,受限馬自己的意識形態以及生澀的政治手腕,他不但沒有著手處理早該調整的國民黨特種黨部問題,甚至連公開承諾過的黨產歸零也分毫未動;結果,國民黨黨員結構與台灣選民結構的落差依舊,一群黨內大老到現在還在懷念當年家大業大的宮廷政治。試問:黨齡不過十多年的江啟臣怎麼「改革」?又能改到什麼地方去?

 

改革不是請客吃飯,主事者願意為改革付出多少代價,最終決定改革能有多大的成功;跟著一群老舊權力山頭相濡以沫的改革不叫改革,倒是國民黨想好自己要付出多少代價了嗎?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