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成「北斗」並非中共科技彎道超車

烏凌翔 2020年07月04日 07:00:00
中國上個月發射最後一顆組網衛星,計畫發布到「收官」大約是25年時間,比美國所發花費的時間要短。(湯森路透)

中國上個月發射最後一顆組網衛星,計畫發布到「收官」大約是25年時間,比美國所發花費的時間要短。(湯森路透)

每當中共的科技、軍武有何新的成績或進展時,中國網路上往往齊聲頌讚,最常見的形容詞就是「彎道超車」。科技競爭大賽中真有那麼多彎道讓你超車嗎?近日中共完成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許是一個可以供討論的案例。

 

首先來看美國發展衛星定位系統的歷程: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即大家熟知的 GPS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遠在1958年即由美國海軍開始研發,最早的Transit系統1964年投入使用,效果不理想。之後美國海軍又啟動Tinmation計劃,1967年與1969年分別發射衛星測試,1974年由Rockwell取得合約,進一步推進。1978年發射第一代的Navstar I,系統雛型初具。1990年,還未達到現在24顆衛星與24小時的全天候服務,但已正式宣佈GPS開始運作。

 

從1958到1990,花了多久?32年。

 

再來對照中國衛星定位系統的發展歷程:命名「北斗」,不言可喻,是借用傳統上以北斗星指示方位的習慣。官方公佈計劃啟動測試時間是1994年,距離上個月23日發射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收官」大約是25年時間,比美國所發花費的要短,這是一種彎道超車嗎?

 

非也!這就像中共開發「兩彈一星」-核彈+飛彈+人造衛星-所花費的時間,都短於美、蘇發展同樣的科技,有些學者因而盛贊中國科技很神勇,甚至引為中國人很聰明或較勤奮的證據,其實都是不懂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發(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而產生的謬論。

 

科學研究追求無中生有,好像探險,踏入渺無人煙的區域,不知前方是否有路?目標是否存在?所以開拓者花費較多的時間,是常態,跟進者花費較短的時間,是必然,因為少了摸索的迂迴與猶豫。

 

而且,在奔向偉大未知目標的勇者身後,總有一批不一定是刻意唱衰、但可能見解不同者阻撓,譬如,在蘑菇雲升空與閃光刺眼之前,美國不知有多少學者也曾主張原子彈是不可能造得出來的。

 

人家做出來了之後,你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也做出來,而不用再擔心是否能做出來的問題了。

 

不過,「彎道超車」這個辭只是被濫用了, 並不表示這個概念不存在。

 

中國確實在貿易總量與工業產值等領域「超英趕美」,但是在科技領域,並不常見彎道超車。(湯森路透)

 

所謂科技「彎道」,是指上一代技術被市場判定為老舊,新一代技術紛紛湧現,後浪即將推倒前浪的時刻。此時,誰能掌握住新技術,再加上膽識,就有可能趕超,就像落後但厲害的賽車手一樣。「彎道」往往是科學家在學術研究有所突破之後,工程師接手開發轉換成迎合市場的實用技術所鋪成的。

 

類似的例子,俯拾皆是:譬如曾經人手一支的Nokia手機,堅固無比,即使被10頓卡車「嘎嘣」一聲壓散了,撿起來拼裝一下,哇!還能用。但是智慧型手機i-Phone一問世,Nokia手機事業部竟如雪崩,因為觸控螢幕技術出現了,取代了按鍵,大家開始「划」手機了,堅固與否,不再為消費者所關注,大螢幕才是市場的最愛。

 

有時也不是領先者沒看到彎道,譬如老牌膠卷製造商Kodak,率先發明了免用底片的數位相機技術,但是陷於是否自毁現有市場的發展策略猶豫,竟讓新冒出頭的競爭者,把百年老廠給K.O.了,因為大家都喜歡數位相機可以即拍即看,誰還洗照片啊?這就有點像領先的賽車手,面對彎道,減速後稍一游移,沒及時再加速,就被後方的賽車手超越了!

 

經歷過數位技術取代類比信號的3C資深玩家,一定可以回想出這個技術大彎道,葬送了多少曾經輝煌的領跑者。台積電能成為世界第一的晶圓代工,也是在晶片製造的技術彎道上,起初超越前者,後來又一再甩掉追隨者;要注意,1奈米之後,下一個大彎道即將來臨!

 

標榜「世界工廠」的中國,確實在貿易總量與工業產值等領域「超英趕美」,但是在科技領域,並不常見彎道超車,因為彎道=技術換代並不是天天都有。

 

大國之間的科技競爭,不曾停歇,就像一場沒有終點的F1大賽,也許沒有尖銳的引擎聲,但是直線賽道的衝刺,彎道路段的爭先,其成敗得失與驚心動魄,遠超過頂尖賽車手之間的拼博,因為拼的是大國的「霸權轉移」啊! 更多參考資料:Norman Friedman, 2001,《海權與太空》(Seapower and Space, From Dawn of the Missile Age to Net-Centric Warfare),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

 

※作者為台大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