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冷氣之外 建築節能和再生能源才是根本之計

徐光蓉 2020年07月13日 07:00:00
酷熱的天氣讓孩童教室有冷氣的同時,至少也該開始強化建築物節能和增加再生能源發電。(資料照片)

酷熱的天氣讓孩童教室有冷氣的同時,至少也該開始強化建築物節能和增加再生能源發電。(資料照片)

短暫的梅雨季剛過,台灣立刻進入炎夏,每天氣溫在34到36度間徘迴,不時超過攝氏38度!高濕度,讓體感溫度甚至達40度!

 

台灣的熱並不特殊,2020年剛過一半,科學家們已預測今年將是有溫度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許多不尋常現象顯示全球正快速變化中:北極圈內曾達全球最低溫-零下50度的俄羅斯小鎮Verkhoyansk,今年6月卻測得38度!四年多前開始,北極開始突然2到3個月氣溫比過去高出20、30度。極地暖化,永凍層無法留住千萬年來儲藏的沼氣,碰到火花就不停止燃燒,延燒多年的「殭屍野火」衛星都看得到;極區永凍層融解,還導致所支撐的儲油槽垮掉,2萬多噸柴油洩入河川。

 

6月中,罕見的北非「酷斯拉」沙塵暴兩度橫越大西洋,加勒比海與德州天空一片灰暗;東非的蝗蟲已在印度新德里漫天飛舞;從5月底開始未停歇的豪雨,造成中國中南部大量房舍毀損道路流失,3000多萬人受災;酷熱引發乾旱,過去曾讓南非開普敦、印度清奈的民眾差點無水飲用;這些都只是更大規模問題的開始。我們可能樣扭轉這樣快速的變化﹖

 

人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改變全球氣候已是不爭的事實,2015年底全球無異議地通過「巴黎協議」:氣候變遷應控制增溫在遠低於攝氏2度,最好在攝氏1.5度內;本世紀中前,人為排放控制到與自然吸收相當(碳中性)。2018年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群(IPCC)評估:除非人類社經行為有顯著改變,2030年左右增溫就可能達攝氏1.5度。雖然沒剩幾年,各國承諾的減量行動仍遠遠不足以達到目標,許多國家連自己的承諾都不斷拖延!

 

能否快速淘汰仍提供全球八成能源的化石燃料,是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關鍵。幸好21世紀開始風、太陽光電迅速發展,價格已然與燃煤或天然氣發電相當;最近台積電與丹麥沃旭能源簽20年合約購買後者920MW離岸風電,就是最好的例證。2019年全球新增發電設施其中75%是再生能源!2050年以前達到碳中性是歐盟去年底所提「綠色新政」的核心;日前德國國會通過2038年以前關閉所有燃煤電廠;美國在沒有政策干預下,今年第一季再生能源發電量超越燃煤。

 

但如果已證實化石能源儲存(Proven reserve)全部取出用掉,將釋放比工業革命開始累積至今量還多的CO2,勢必天下大亂,因此許多人呼籲至少其中三分之二在地下的化石燃料 - 八成的煤,一半的油與三分之一天然氣 – 應該留在地裡不開採(Fossil in the Ground)。如同利維坦(Leviathan )巨獸般化石能源公司,怎可能輕易被說服將擁有的資產(化石能源儲存)歸零﹖氣候行動倡議者遊說投資人投資轉向(Divestment) – 不要投資與化石能源有關產業,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還能避免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投資風險,估計投資轉向已涵蓋12兆美元資產;石油起家的洛克菲勒基金5年前就宣布投資轉向,如今僅1%投資與化石燃料有關的投資 –「過去我們靠石油起家,但未來已沒有石油的空間」。

 

台灣在這巨大變局中的角色含糊曖昧。2016年蔡總統提出在2025年零核電與20%電來自再生能源的願景,確實遠較之前馬政府具野心,但仍與應該擔負減緩氣候變遷的責任有相當大的差距;台灣的實際排放量持續緩緩上升,也因此國家的溫室效應氣體減量目標數度修改,越改越寬鬆。難怪國際間氣候變遷表現評比,台灣一直落在後段班

 

國際正式的氣候變遷協商進行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全球排放量持續上升已經增加快一倍,氣候變遷影響日益明顯、強烈和難以預測!好不容易達成的「巴黎協議」還停在紙上作業。顯然不能倚賴各國政府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地方政府、民間團體紛紛起而行,歐美的能源合作社、公民電場應運而生;不受武漢肺炎影響,美國14州與華盛頓特區宣示百分百再生能源目標,他們認為再生能源代表經濟實力!

 

武漢肺炎從年初開始擴散全球,台灣有鑒於2003年SARS的慘痛教訓,在國際尚未認知病毒可怕前,超前部署,讓台灣成為極少數防疫成功令人艷羨的國家。與武漢肺炎相比較,氣候變遷問題不會因「隔離」或保持「社交安全距離」而豁免,缺乏作為,問題只會日益惡化,讓我們生活在更熱、更極端險峻環境下。除了持續要求政府展現解決氣候變遷該有的作為,地方政府、民間團體與個人也應積極致力氣候變遷行動倡議。酷熱的天氣讓孩童教室有冷氣的同時,至少也該開始強化建築物節能,增加再生能源發電吧。

 

※作者為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理事長/台大大氣系退休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