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由之路】「貪婪是好事」 雷根經濟下的有錢人富得流油

《華爾街》其主角高登.蓋柯是個專搞企業併購的「襲擊者」,他的金言名句「貪婪是好事」點出了流行的時代氛圍。(湯森路透)

《華爾街》其主角高登.蓋柯是個專搞企業併購的「襲擊者」,他的金言名句「貪婪是好事」點出了流行的時代氛圍。(湯森路透)

大分歧時代的到來

 

保守主義運動宣揚美國個人主義之不遺餘力,就和美國人在一八九○年代和一九二○年代同樣積極。一九八○年代也和以前的時代相似,美國人變得嫌貧愛富,迷戀權貴。一九八七年有一部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其主角高登.蓋柯(Gordon Gekko)是個專搞企業併購的「襲擊者」,他的金言名句「貪婪是好事」點出了流行的時代氛圍。 †

 

針對金錢崇拜的正當性,可以分別從經濟和宗教兩方面來探討。經濟面的說法是,賺大錢的人創造的財富會投資在新事業上,而新事業可以多雇用一些人,這些人又可以沿著經濟樓梯攀爬而上,形成正向循環。富有的美國人可以創造就業機會,這個思想起源於原始的自由勞工經濟, 但是它沒有考慮到政府以有利的立法支持其成功的貢獻。宗教面的說法源自於有錢人受到上帝眷顧的思想。這些想法演變成為一種信念,認為美國有它足可誇耀的財富和力量,是受到上帝的福庇,因此它有使命要傳播美國的價值。

 

這種觀點使得反對共產主義不僅是經濟和政治上的職責,也是宗教上的責任。而雷根和他的顧問群,包括副總統布希在內,很認真看待這個責任。一九七九年尼加拉瓜發生左派革命,使他們擔心共產黨可能掌控中美洲。雷根一上任,他的部下就開始資助尼加拉瓜的反對派團體「尼加拉瓜反抗軍」(the Contras)推翻桑定組織政府(Sandinista government)。在資助尼加拉瓜反抗軍這件事上面,民主黨國會沒有白宮那麼積極,部分原因是國會議員反對中央情報局插手拉丁美洲內政事務,另一部分原因是尼加拉瓜反抗軍本身不配受援助;他們的焦土戰術包括綁架、縱火、強暴和謀殺。一九八五年,國會嚴厲禁止進一步援助反抗軍。

 

離尼加拉瓜半個地球之外,黎巴嫩的恐怖分子在伊朗撐腰下,綁架美國人和歐洲人。到了一九八五年,他們扣住七個美國人。人質危機似乎沒有辦法解決:人質受到嚴密防護,無從拯救。以色列官員建議,銷售武器給伊朗,它或許可以軟化溫和派伊朗人,拉攏他們倒向美國,並且鼓勵伊朗領導人向恐怖分子施壓,逼他們釋放人質。雷根政府同意,以色列方面負責出售。但是隔不久,國家安全顧問約翰.波因岱克斯特(John Poindexter)手下的軍事助理、福音派信徒奧立佛.諾斯(Oliver North)提議,不必讓以色列當中間人,可由美國直接出售給伊朗,雖然按照美國法令,銷售武器給國務院恐怖分子名單上的國家是違法的行為。捨棄以色列當中間人是因為美國可以從中賺更大的差價。此舉賺來的錢不會出現在帳面上,因此可以用來協助尼加拉瓜反抗軍。

 

這一類的計畫讓雷根時代的個人主義者動心;一個英俊的陸軍上校找到聰明的辦法去辦「正確」的事,不必讓膽小怕事的國會民主黨菁英綁住美國的手腳。這等於是電影《赤色黎明》的故事搬到真實世界來實現。雷根政府執行了這個計畫。美方銷售約四千枚飛彈給伊朗,但並未對改善人質危機有任何重大作用。最後,人質危機隨著伊朗和伊拉克的兩伊戰爭結束而落幕,伊朗釋放人質以便吸引西方國家援助它的重建計畫。

 

「伊朗軍售醜聞」(Iran-Contra Affair)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曝光,它暴露一個因意識形態而行事、不遵守法律的政府之暗黑面。調查揭露的真相讓人震驚的是,美國政府官員不僅違法,而且是持續從事違法行為。諾斯和波因岱克斯特不僅隱藏、還用碎紙機銷毀許多文件─諾斯秘書供稱文件厚達數英尺─以致故事全貌再也無從拼組起來。不過,仍有十四名政府官員遭到起訴,其中十一人判定有罪。副總統布希也涉入醜聞,後來他出任總統,赦免了這些判刑定讞者。可是在許多人心目中,奧立佛.諾斯以及支持他的政府,卻是真正美國價值的典範:不顧同情共產黨的民主黨議員之反對,一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男子漢利用軍事行動來傳播美式資本主義價值。

 

雷根主義的形象也掩蓋住國內經濟的真相。共和黨嘴上唱的是協助美國老百姓的高調,事實上,在雷根主政下,它拼湊起一個宗教、社會和文化的運動,推動有利於金字塔頂端人士的政策。錢流向設在南方和西部的國防工業,而東部和中西部工人的工資停滯。從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年,民間財富增長百分之三十一;從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八年,只增長百分之八。在新經濟中沒有受惠的人參與榮景的途徑有二:一是夫妻都出門工作,成為雙薪家庭,但這是社會保守主義者反對的;二是舉債:從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八年,家庭債務占國民生產毛額(GNP)之比重增長超過百分之二十。

 

共和黨號稱要保護一般美國大眾,但它採用的方法,諸如減稅、嚴格遵守憲法的字面意義, 以及打壓特殊利益團體力量,卻只造成了財富向上流動。供給派經濟學號稱,降低邊際稅率能讓財富向下涓滴,但事實上是向上流動,反轉了從新政至一九七○年代經濟學家所謂的美國財富「大壓縮 」,使它變成一九八○年代以後的財富「大分歧 」。共和黨削減稅基(社會福利立法的財源在此,它也使個人有機會上升)之同時,他們支持有利於富人的稅收支出。事實上,聯邦稅沒有下降;它們仍然穩定維持在占國民所得約百分之十九點四的水平。但是,州和地方政府必須提高稅率來彌補聯邦的減稅。起了改變的不是稅負的水平,而是由誰來繳稅。一九七九年,頂尖百分之一的美國人擁有全國百分之二十點五的財富;到了一九八九年,頂尖百分之一的美國人擁有全國百分之三十五點七的財富。

 

雖然聯邦稅沒有升高,聯邦政府的規模和預算也沒有下降。它們不但不降、反而增長。雷根增加聯邦員工人數比卡特還快。預算也大為增加。雷根人馬堅稱這是民主黨的錯,他們不肯足量的裁員,但是事實上雷根政府從來沒有提出平衡的預算案─政府大幅增加國防經費支出,它相當於和平時期占國民生產毛額比最高的比重,意味他們提不出來平衡的預算案。政府透過大幅舉債彌補稅收和支出之間的差額,使美國從債權國變成負債國。雷根年間聯邦負債從九千九百四十億美元淨增加兩倍,成為二兆八千億美元。納稅人必須為這些債務支付利息,進一步剝奪他們稅款的潛力。

 

到了一九八七年,民眾對雷根主義的支持開始出現裂痕。電影《華爾街》的高登.蓋柯嘲笑雷根時期的經濟:

 

這個國家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士,擁有我國一半的財富,五兆美元。其中三分之一來自辛勤工作,三分之二來自遺產、寡婦和笨兒子累積的財富之利息,以及我也會搞的股票和不動產投機。這根本就是狗屎。百分之九十的美國人沒有幾毛錢,甚至身無分文。我什麼也不創造。我只擁有。我們制訂規則,老兄。新聞、戰爭、和平、飢荒、動亂,甚至是迴紋針的價格。我們從帽子裡把兔子抓出來,而老百姓傻乎乎地楞在那兒看我們變戲法。現在你不會天真到相信我們生活在民主國家吧? 老兄。一切都是自由市場。你就是其中一部分。

 

到了一九八七年,情勢很清楚,放鬆對儲貸銀行的監理法規,形同為投機和徹頭徹尾的竊盜敞開大門,因此,包括副總統布希的兒子尼爾.布希*以及兩黨都有的一些國會議員在內,得以從人們退休帳戶的殘骸中崛起,變得富得流油。政府必須動用超過一千億美元以上的存款保險拯救這些儲貸銀行。接下來,一九八七年十月,欣欣向榮的股市崩盤,暴露雷根經濟的軟肋。反對派指出,或許供給面經濟根本就不管用。或許整個主張就如史托克曼在一九八一年已經承認的: 它只是長年以來玩弄制度、圖利富人的合理化說詞。但是保守主義運動的看法完全不一樣。他們認為雷根的問題出在他砍政府規模與經費時砍得不夠兇。

 

* 譯註:美國勞工法令規定,企業和勞工訂定的工作保障合同有一種型態是「工會代理制」(agency shop),即公司雇用員工不限只能雇用工會會員,而工會向公司進行集體談判所得到的結果,也適用於非工會會員員工,因此這些非工會會員員工雖然不繳會費,卻要繳交名目為「代理費」(agency fee)的費用。「美國通訊傳播業工人」是會員七十多萬人的一個工會組織,它在一九六八年動用部分公款支持民主黨候選人韓福瑞競選總統。哈利.貝克(Harry Beck)等人是繳交代理費的非會員工人,他們提出訴訟,認為工會侵犯他們的言論自由權,未經其同意,把他們繳交的費用拿去做政治捐獻。全案折騰多年,一九八八年聯邦最高法院裁定貝克等人勝訴,對工會的政治獻金立下限制。

 

† 譯註:《華爾街》

 

是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執導的電影,一般評論皆認為它掌握到一九八○年代金融業罔顧一切、只追求利益的貪婪脈動。劇情講的是查理.辛(Charlie Sheen)飾演的青年證券經紀人巴德.福克斯(Bud Fox)千方百計攀上由麥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飾演的華爾街巨鱷高登.蓋柯,兩人以內線交易方式炒作股票,攫取暴利,最後落得雙雙入獄。麥克.道格拉斯因為這部電影榮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史東和道格拉斯後來又合作拍了一部續集《華爾街:金錢萬歲》,於二○一○年九月首映。

 

譯註:尼爾.布希是老布希總統的第三個兒子。尼爾上面的兩個哥哥分別為小布希總統和前任佛羅里達州州長傑布。

作者簡介

海瑟‧理察遜(Heather Cox Richardson)


波士頓大學(Boston College)歷史系教授,專長是美國南北戰爭史、重建時代史、美國西部與平原印第安人。先前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

理察遜創辦並主編「我們就是歷史」網站(Werehistory.org),以短篇文章向一般大眾介紹專業的歷史研究。在2017至2018年間,她在美國國家廣播電台的網路頻道(podcast)上共同主持「恐懼與奮鬥」(Freak Out and Carry On)。最近,她發起的計畫「一個美國人的信」(Letters from An American),以每天晚上一封信的方式,從宏觀的美國史角度來分析2019年川普的烏克蘭醜聞。

著有《最偉大的國家:南北戰爭期間共和黨的經濟政策》(The Greatest Nation of the Earth)、《重建時代之死:美國內戰後的種族、勞工與政治》(The Death of Reconstruction)、《阿波馬托克斯之西:美國內戰後的重建》(West from Appomattox)、《重傷:政黨政治與美國邁向屠殺之路》(Wounded Knee)。即將出版的有《南方如何贏得內戰:寡頭、民主,與持續的內戰》(How the South Won the Civil War)

 

譯者簡介

林添貴


政大外交系、台大政治系及研究所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逾一百本,包括《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從萊佛士爵士到李光耀,駕馭海洋的小城大國》、《台灣的中國兩難:台灣認同下的兩岸經貿困境》、《恐懼:川普入主白宮》、《基地帝國的真相:走訪60多個美國海外軍事基地,對其歷史、國際政治和社會問題的再思考》、《美國如何丟掉世界?: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致命錯誤》、《美國該走的路:歐巴馬如何抗拒華盛頓的政治惡鬥,重新定義美國與世界的關係》、《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亞洲的第一步?》、《2049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球的祕密戰略》等書。

 

購書連結:通往自由之路:美國共和黨的理想、墮落,及其如何被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綁架?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