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主義與愛國主義可能並存嗎(之一)

錢永祥劉擎周濂周保松 2020年07月20日 00:01:00
愛國者對自己國家的處境與前途感受到了強烈的責任心,轉成熱切的驅動力量,追求平等與包容的政治共同體,目的正是為了實現美好國家的夢想。(湯森路透)

愛國者對自己國家的處境與前途感受到了強烈的責任心,轉成熱切的驅動力量,追求平等與包容的政治共同體,目的正是為了實現美好國家的夢想。(湯森路透)

【作者按】這場線上講座結束後,當晚已有朋友即時整理出一個文字版,並在網上廣泛流傳。惟由於各種限制,該版本並不完整。我們遂決定在該文本的基礎上各自增補訂正,既為對談留個完整紀錄,同時亦希望藉此引發更多討論。我們在此謝謝整理文字稿的朋友,幫忙籌劃沙龍的義工,也要謝謝當晚參與的所有網友。-本文首發於端傳媒。

 

主講:錢永祥(《思想》雜誌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

 

評論:劉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政治系教授)、周濂(北京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持: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日期:2020年5月8日,20:00—23:00

 

 

一   導論

 

周保松:歡迎大家來到今晚的線上沙龍。Zoom的會議室人數上限是一千人,我們預計今晚參加的人會較多,因此特別加開了一個會議室,想不到很快又已爆滿。換言之,我們現在有兩千位網友聚在一起,參與今晚的思想討論。這是我們從未有過的嘗試。

 

今天的主題,是「自由主義和愛國主義」。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討論這個題目?也許我們可從剛過去不久的「五四」紀念日談起。1919年的五四運動,經常被人認為是一場自由主義為底色的運動,原因不難理解,因為它追求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爭取自由人權和個性解放,並希望通過新文化運動啟蒙國人,把舊中國轉型成現代國家。不過,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五四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爭取的是民族自強和民族自救,並反對西方列強繼續殖民和瓜分中國。自由主義和愛國主義,同時出現在五四運動,並影響了後來中國的發展。  

 

百年過去,這場爭論仍然繼續。去到今天,我們甚至見到自由主義的聲音在中國愈來愈弱,愛國主義卻成為官方主旋律,因而直接影響人們對五四運動的詮釋。在現實層面,一個公開自稱的愛國主義者,今天很難同時做個自由主義者,因為「愛國者」的定義被官方嚴格限定,裡面沒有多少自由主義的空間。有意思的是,即使不考慮現實,不少自由主義者也認為自由主義和愛國主義在理念上並不相容,即一個真正相信自由主義的人,不可能也不應該接受愛國主義。為什麼會這樣?這裡容我解釋一下。

 

自由主義的基本理念,是每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各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國家的首要責任,是確保每個公民享有一系列基本權利和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言論和思想自由、集會和結社自由、參與政治的權利和擁有私產的權利等,從而容許每個人能活出自己想過的人生。

 

換言之,基於對個體自主性(autonomy)的重視,國家不應強行要求所有公民接受任何整全性的宗教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而應容許人們根據自己的意願作出自由選擇。在這種思路下,個體是否認同和熱愛某個集體,那是他的個人選擇,而不是道德和政治義務。更重要的是,國家不能動輒以大我之名,要求個體為了愛國而犧牲個人自由。個體為本和個人權利優先,是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

 

愛國主義的英文叫patriotism,字面所指就是熱愛自己的祖國和忠於自己的國家。它既指一種特殊的情感(對祖國的愛),也指一種特殊的國民身份認同(基於歷史、語言和文化等),更指一種特殊的價值關懷(對同胞和祖國福祉的關注)。除此之外,作為一種政治主張,愛國主義往往要求個體必須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甚至在有必要時犧牲個人利益和權利。

 

我們於是見到這樣一種對照:自由主義以個體為本,愛國主義則以群體為本;自由主義重視權利的普遍性,愛國主義則強調情感的特殊性;自由主義容許和鼓勵文化多元,愛國主義則主張國家認同的同一性和優先性。

 

既然如此,一個自由主義者有可能同時是個愛國主義者嗎?這是我們今天討論的背景。這個問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降,一直在西方政治哲學廣受關注,並發展出不同版本的愛國主義。在中國語境下,這個問題更有特別的迫切性,因為愛國主義是非常強勢的政治論述,在官方和民間都有強大支持。如果自由主義在這些討論中缺席,又或難以有效回應主流那種排他性和獨斷性很強的愛國論述,自由主義的合理性和吸引力也將受到質疑。

 

接著下來的討論,我們先請錢永祥先生為我們做主題演講,然後請劉擎和周濂教授回應。他們三位在這個問題上皆用功甚深,並且發表過不少相關文章,今天能請到他們來做分享,實在是難得的思想盛會。

 

二   錢永祥主題演講

 

錢永祥:這是我第一次用這種方式來談問題,過去習慣於看到聽者的反應,現在只能看著機器,雖然有點不習慣,但是我很高興有這個全新的經驗。

 

大家來參加這個關於自由主義與愛國主義的討論,可能會想要知道,為什麼在這個時刻重談這個陳舊的話題。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可能有三個背景。

 

第一個原因與我個人有關。2021年是保釣運動的50週年,1971年出現了第一次保釣運動,主要是北美的臺灣留學生發起,香港以及韓國、馬來西亞的華籍同學也加入,前後有上萬人參與。當時我在台灣讀大學,也參加了臺灣的保釣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動力是愛國主義,抗議日本美國的強權交易、私下轉移中國的領土。但幾個月後,運動內部就發生了衝突,左右、統獨等問題撕裂了保釣運動。為什麼愛國主義無法提供足夠的凝聚力量,防止政治立場撕裂運動?

 

到了2012年,在中國大陸也發生過一次保釣運動,四十幾個城市在抗議日本將釣魚台收歸國有之餘,出現了砸車、破壞日式商城、餐廳的行為。大陸知識界許多人因此質疑保釣愛國主義的正當性。但是愛國主義是不是一種正面、積極的情感,它能不能發揮正面的意義,大家並沒有認真討論。話說回來,上個世紀70年代的保釣參與者也沒有對愛國主義提出比較深入的分析與反省。這是當年參與者的失職。在保釣50週年之際,我希望能夠彌補當年未能盡到的知識責任與政治責任。

 

但是即便不談保釣,在今天的中文語境中,愛國主義也有其很現實的意義,要求大家的思考。隨著中國國勢從昔日的積弱不振到今天的強大,中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已經發生了轉變。在過去,中國是一個落後衰敗的國家,上百年的屈辱悲情,激發了許多人保衛國家、拯救國家的熱情。弱國的愛國主義所強調的是國家的生存,愛國之外還混雜著悲憤、妒恨、報復等負面的情緒,方法上則傾向於集體主義,要求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希望中國快快走上富強的道路,進入現代國家之林。

 

到了近十幾年,中國開始崛起。雖然說離真正具有世界史意義的「大國」(能夠作為世界歷史進程的里程碑)還大有距離,但是人民有了自信,愛國的心情會轉為自我肯定,強調自己的優越性,要求別人的尊重,同時敢於與他人競爭,以全世界為範圍爭取利益與影響力。從弱國的愛國主義轉變成強國的愛國主義,對中國人來說是嶄新的經驗。那麼強國的愛國者能不能將悲情與憤怒昇華,轉為善意、寬容,進而對國內、對國外都能尊重弱者,包容歧異,培養一種不吝於欣賞、寄望、祝福的愛國主義,這是需要大家、特別是中國的年輕世代謹慎思考的重要問題。

 

今年以來,新冠病毒肺炎席捲全世界,造成全球人命與經濟的重大傷害。遇到這種重大的災難,民族主義以及國家之間的衝突也會急遽上升。我們已經聽到「中國體制的優越性」的自詡,也聽到了「新八國聯軍」之類的說法。這時候,愛國主義一定會甚囂塵上。但愈是在這種時候,對愛國主義有踏實、準確的認識也就愈是重要。這個時刻來談愛國主義,當然是很有意義的。

 

今天晚上,我想要探討愛國主義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設法指出愛國應該具備的正面道德意義與政治意義;我也會提到,由於愛國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判斷,有可能包含著錯誤的認知,導致負面的影響,結果傷害了所愛的國家。自由主義一向對愛國主義保持戒心,不是沒有其道理。但我想要證明的論點是,愛國這種感情需要自由主義提供倫理的節制,而反過來,愛國主義也正是自由主義非常需要的情感資源。

 

從弱國的愛國主義轉變成強國的愛國主義,對中國人來說是嶄新的經驗。(湯森路透)

 

***

 

愛國主義是一種很普遍、常見的情感,相信在座各位都有經驗。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愛國主義這種情緒容易流於狹隘,甚至於醜惡。大家都聽過18世紀Samuel Johnson的名言「愛國是惡棍的最後避難所」。19世紀一位美國海軍軍官的名言「無論對錯,都是我的國家」,更加深了愛國主義不問是非,盲目崇拜自己國家的印象。近代以來民族國家當道,不僅積極地建構民族主義,塑造同質、統一的國民身份,更用各種方法激發國民的情感認同,動員國民向國家效忠。由於民族國家特別重視愛國主義的培育與灌輸,愛國主義也就經常被看成國家所發動、操縱的群眾狂熱,成為政府利用的工具。愛國主義似乎注定是一種「官方民族主義」的平民版。

 

但是即使愛國主義是培育與灌輸的產物,這個起源並不妨礙許多人的愛國感情是極為樸素、真誠的。因此愛國的情感與人類其他的各種情感一樣,值得認真分析。

 

為了避免枝節的誤會,我先簡單說明愛國主義所愛的「國家」指什麼。所謂愛國,很明顯並不是愛當下執政的政府government,因為一個愛國者顯然可以反對政府的施政,卻絲毫不妨礙他的愛國。其次,愛國也不必然認同當下的政權或者政治體制the state,因為發動革命推翻政權的人,往往也是非常愛國的人,歷史上屢見不鮮。「愛國」的「國」通常指國族或者民族the nation,也就是一個共享著某種身份認同的族群,由其歷史、語言、文化、風土、習俗、生活方式等構成。個人通過這個族群的成員身份,取得自己的身份認同以及人格發展的資源,以便回答「我是誰」的問題。反過來,由於族群攸關個人的自我認同以及個體的成長發展,對當事人的生命具有重大的價值,他也會對這個族群產生強大的歸屬感,賦予它重大的意義,願意為了保護這個國族而做出犧牲。

 

由於中文的「國家」可以泛指政府、政權、以及國族三者,我們說愛國主義或者「愛國家」容易造成混淆。請大家記住愛國指的是國族或者民族。

 

對愛國主義最常見的第一種質疑,大概就是它必須以一個特定、具體的民族為對象,因此它顯得偏狹而且封閉。愛國強調「我的國家」,並且完全是因為「我的」,所以我有理由愛它,特別尊敬、欣賞、關心它,優先考慮它的需要與利益。但是為什麼只因為是「我的」國家,就有資格受到這種特殊的待遇呢?為什麼我不能採取超然而且公正的態度,平等考量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人民有什麼需求與利益,並且對他們付出同樣的、甚至於更多的關懷與幫助呢?我為什麼不能乾脆當一個世界主義者?

 

其次,愛國似乎不夠理性。愛國者的情感,往往缺乏客觀的根據,並不考慮這個國族實際上的優點與劣跡。通常是先有了愛國心,才會找出山川壯麗物產豐隆,或者悠久的歷史與光輝的文化成就,作為愛國的理由。但實際上這些理由都是不相干的。我不會先拿各個民族來做比較,然後選擇我要愛哪個民族。也不會因為發現了自己國家的某些缺點,就決定不再愛它。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在歷史上以及在今天都背負著血跡與罪惡,「愛國」顯然與國家的好壞無關。說到底,「愛國」並不是理性思考的結論,而祇是因為它是「我的」;國家是「我的」,便足以讓我產生愛國心。這樣不理性而又偏袒自己的國家,乃是愛國主義令人不安的一種特性。

       

第三,今天大家都熟知「建構論」:國族或者民族往往是「建構」的產物,尤其是由某個掌握權力的群體來建構。這樣建構出來的國族想像,通常躲不開沙文主義,不是對境內的弱勢族群忽視、歧視與排斥,就是對境外的其他國族猜忌甚至於抱有敵意。用這種方式建構出來的國家,有其先天的政治扭曲,去愛這樣一種對象,豈不是與壓迫者合作為虎作倀嗎?

       

這些質疑都很合理,但在這裡我不準備討論;我只想為「我的」一詞做一點辯解。我認為,強調一個對象是「我的」,並不只是代表自私、偏袒,代表唯我獨尊;相反,宣稱一個對象是「我的」,更可能是在宣稱我有所承諾,要對這個對象的福祉承擔特別的責任,這些責任會給我施加一些道德上的義務。例如說到我的母親,我的孩子,我的貓,並不代表我盲目、自私地只顧他們,貶抑其他人的母親、孩子、小貓,而是想要表達一種承諾:由於這些特定的對象深入我的生命,我非常在乎,因此格外有義務為他們善盡獨特的責任。愛國主義強調「我的國家」,應該放在這個意義之下來談。

       

那麼愛國者對自己的國家做了什麼承諾,負有什麼特別的責任?

 

***

 

在這裡,需要借用道德心理學的觀點,先談一下「愛」這種情感的倫理意義。愛一個人,你會投射一些美好的想像到對方身上,會對兩個人的關係抱有美好的期望。「愛」這種情感之所以強烈地吸引人類,之所以常常匯集著各種最動人的意象與聯想,正是因為愛總是嚮往著「美好」的生命狀態。在這個意義上,愛固然是一種心理層面的趨向,但是它需要從事倫理的判斷,也就是判斷在這個特定情境中什麼構成了「美好」;愛引動我們去想像美好,並且提供動力去追求美好。人類的情緒都具有這種對於特定對象從事倫理判斷,並且提供實踐動力的效應,愛正是其中之一,但是愛的獨特性在於它嚮往一種理想的狀態,它的魔力在於嚮往「善」,所以相愛的人會彼此關照與幫助,祝福自己與對方都能變得更為美好。

 

當然,就像一般的認知性的判斷會犯錯誤一樣,情感所做的倫理判斷也大有可能錯誤。愛情具有嚮往美好的傾向,但是它所指認的美好,實際上很可能是扭曲變態的。父母對子女的愛,可能窒息、扼殺了子女;情人的相愛,最後可能造成彼此最深的傷害。對國家的愛,一樣會誤入歧途犯下大錯。這些問題,我們後面再談。

 

要掌握愛國者對國家的承諾與責任指向什麼,可以從「愛」這種情感所激發的美好意識、美好想像著手。愛國一定會讓我們關注國家所處的狀態,關心它是不是積弱不振,體質是不是健全,是不是外有強權侵凌,內有國賊蛀蝕,關心它是不是出現了腐化,是不是走上了錯路歪路邪路。愛國者對國家的承諾,就是心裡面懷抱著對於國家的美好想像,時時關注國家的安危與發展,擔心國家無法達到理想。國家的「美好」並沒有清晰、固定的定義,各種立場會爭論不休,但是愛國者會自行設定一些美好的標準,強烈關注國家所處的狀態,希望它朝向美好的目標前進。

 

愛國所帶來的這種關注與寄望,讓愛國者把國家的命運看成自己的責任,因此我要再三強調,愛國者必定有一種「主人意識」,「以國家為己任」。其實「愛」是投入,是獻身,本來就是一種主動的介入,所以愛國絕對不是被動地向國家依附、歸順;「順民」沒有承擔,所以不可能愛國。只有國家的主人才會認為自己有義務、有權利、更有必要去介入國家的事務。歷來許多愛國者為國家操心、奉獻、抗爭、犧牲,種種感人的故事都來自「主人意識」。這種主人身份,並不直接涉及權力的歸屬問題,所以與主權在民或者民主制度並不是同一個範疇的概念。但是主人意識很容易激發民主制度,因為民主顯然讓主人身份獲得制度上的定位。民主制度不用拋頭顱灑熱血,給愛國者提供了承擔國家命運的正常途徑。

       

那麼國家的主人如何愛國?愛是對於特定對象之美好境界的嚮往。愛國之情固然關切、憐惜國家的當下處境,但其主調並不是頌揚現狀,不是服從掌權者,而是對於美好前景的嚮往與追求。就這一點而言,愛國與愛一個人並無二致:「愛」固然是愛其現狀,接納其缺點,承認其限制,但是「愛」更必須包含著寄望、敦促與祝福的成分。對愛人,我寄望他上進,對祖國,我寄望它走在進步的正途上;對愛人,我敦促他努力,對國家,我敦促它求變求好;對愛人,我祝福他生活美滿,對祖國,我則祝福它成為一個在世界上有貢獻、受尊敬的強大國家。

       

愛國者對國家的承諾與責任,就是鞭策國家進步。

 

***

       

在「愛國」這種情感之中,「愛」提供了關鍵的動力,但是說到最後,愛所嚮往、追求的價值仍然很模糊。愛國者需要能分辨什麼對自己的國家好,什麼是國家要避免的。但不是常有人說,情感只是情緒的發作,是不經思考的衝動,愛國這種情感豈會例外?上面我們也提到,無論親情、愛情,經常會見到出於愛心卻選擇了錯誤的方向,結果「愛之適足以害之」。愛國者的愛國,很有可能遭受悲情、妒恨、貪婪、復仇等負面情緒的左右,雖然出發點是盼望國家走上正確的方向,但是所嚮往的價值與理想卻完全誤解了正確的方向在哪裡。那麼愛國者要如何來判斷、決定自己所想像、嚮往的國家,是不是一個好的國家?

       

這個問題,昔日的「弱國愛國主義」並沒有找到可行的答案。在亡國滅種的危急時刻,愛國所追求的理想在表面上大概用「富強」兩個字就可以概括。但是不要忘記,國共兩黨在富強的含意與路徑上分道揚鑣,最後不惜一場內戰,進行過你死我活的鬥爭。到了今天,「大國愛國主義」所要考慮的問題就更為複雜了。在今天,當中國成為世界大國之際,也正是舉國對於國家應走的方向迷茫之時。這時候,愛國主義應該如何思考?

 

今天,許多人都在關心中國的處境與前途。左派、自由派、文化保守主義、儒學,以及聲勢浩大的中國模式論,都在想像中國的理想遠景,對中國前途提出了實質的建議。但是無論你的立場是什麼,都不應該忽略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那就是經過激烈而快速的現代化,中國已經多元而且分化,中國人的身份、位置、處境、世代非常多樣而且差距極大,人們的認知、利益,信仰,以及生活方式也非常不同。中國跟其他現代化的國家一樣,已經不是一個同質、統一的共同體,追求一個單純的富強目標。這個事實,顯然改變了今天中國愛國主義所面對的課題。今天的愛國者,不可能根據某一種特定的族群身份、文化傳承,或者意識形態去設定這個國家的前途,也不可能給這個民族的歷史、語言、文化、風土、習俗、生活方式規定單一的詮釋。中「國」屬於全體國民,沒有任何愛國者有資格壟斷愛國的方向與目標,沒有人能規定公務員、農民工、都市白領,少數民族如何愛這個國家。愛國者必須假定,無論立場與價值觀,不同的人都關心自己國家的處境,也都對國家的前途懷抱著真誠的寄望、敦促以及祝福。不同的愛國主義,乃是不同立場的人對於國家的理想前景的多種想像,不可能定於一尊。

 

這個事實提醒我們,愛國者除了對國家寄以實質的願望,也需要尊重其他愛國者的愛國權利。換言之,在一個現代國家中,愛國是一種必須提倡、發展其「公共性」的情感,除了對實質理想的嚮往,還需要尊重一個形式的架構。愛國者的國家當然是「我的」,但更必須是「我們的」。國家由平等的眾人所組成,愛國主義如果不尊重現代國家的平等理想,勢必會扭曲、戕害國家的道德品質。一個國家如果不承認國民的平等,不允許國民享有平等的權利按照自己的信念去愛國,注定稱不上美好。一個愛國者所想像的美好中國,當然注入了他自己所鍾愛的內容,但如果會導致民族歧視、宗教歧視、階級歧視、政治身份的歧視,甚至於意識形態的歧視,這種愛國主義已經淪為惡意的沙文主義;如果你要愛這樣的國家,等於你是愛一個歧視部分國民、壓制部分同胞的國家,這是對自己的國家、民族之愛所不能忍受的污點。

       

因此,愛國主義需要一種多元、平等、相互尊重的倫理意識,藉以保證愛國這種情感的道德品質。這種愛國主義,自然也會關心如何在中國發展出一種多元、平等、相互尊重的倫理環境。在這個意義上,自由主義與愛國主義有兩層關係。在第一層,也是實質價值的一層,愛國的自由主義者,發自對於祖國之愛,當然認為祖國必須實現多元與平等的價值。但是在第二層次,自由主義還希望提供一個架構,讓各種愛國主義關於國家的想像都有存身之地。

 

換言之,自由主義除了自己在第一層次的堅持之外,在第二層次為其他的愛國主張也提供了生存與出聲的機會。自由主義當然愛國,但它認為愛國必須要尊重一些道德原則。堅持這些道德原則會不會沖淡了愛國的激情?不會。愛國者對自己國家的處境與前途感受到了強烈的責任心,轉成熱切的驅動力量,追求平等與包容的政治共同體,目的正是為了實現美好國家的夢想。愛國主義為自由主義提供了情感的動力,自由主義展示了愛國之情所必須遵循的倫理邊界。這兩者並不矛盾,而是相互支援的。(待續)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