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宗教 是防疫阻力還是助力?

張育軒 2020年08月08日 17:00:00

全球疫情肆虐,至今全球有超過1900萬確診,超過70萬死亡。在疫情期間,宗教習俗成為爭議焦點。台灣亦不例外,當二月大甲鎮瀾宮原本打算如期舉行媽祖繞境時,引起社會強烈反彈,後來急轉彎宣布延期,直到六月才在疫情穩定後,執行防疫措施下舉行。

 

但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宗教就不一定能如此反應及時,從善如流。也觸發各種問題。

 

回頭看來,宗教是防疫阻力還是助力?而宗教如何在疫情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宗教是防疫阻力嗎?

 

最早因為宗教習俗可能導致疫情擴散的新聞多不勝數。

 

在南韓,秘密教會新天地教會成為疫情擴散的中心,秘密制度導致追查疫情困難,教主李萬熙最後遭到南韓警方逮捕。在以色列,正統猶太社區堅持宗教集會,導致全以色列最高的感染率。在伊朗,最早傳出疫情的宗教城市柯姆,直到疫情控制不住政府才有辦法封鎖城市,但病毒已經傳遍了整個伊朗。

 

8月1日,南韓新天地教會教主李萬熙召開記者會道歉,新天地教會的聚會導致南韓疫情非常嚴峻。(湯森路透)

 

以色列因為疫情採取封城,公眾交通暫停,特拉維夫一名老人與軍警交談。(湯森路透)

 

一名伊朗男子經過德黑蘭的Imam Sadeh Saleh 清真寺,伊朗疫情仍是中東最嚴峻之一,政府最終暫時關閉宗教場所。(湯森路透)

 

然而,各地宗教機構或快或慢地做出反應。

 

沙烏地阿拉伯取消了2020年的齋戒月朝聖,埃及的宗教講道改成露天放映大螢幕,想參加的人坐在自己私家車上參與。英國的英格蘭教會開設了24小時免費祈禱專線,上線48小時就接到超過6000通來電。西班牙教會也宣布暫停充滿傳染疑慮的親吻聖徒雕像習俗。

 

2020年朝聖月期間,沙烏地阿拉伯暫停發放朝聖簽證,聖地麥加改成只開放少數人參加並且需要遵守防疫準則。(湯森路透)

 

英國一名牧師正帶領舉行封城之後第一場受洗活動。(湯森路透)

 

的確,有些宗教人士在疫情之初仍拒絕因應疫情做出改變,但許多政治人物最初也抱持相同不負責任的立場。剛開始許多信徒很難接受宗教服務因為疫情而停止,但數量爆發的線上宗教服務,顯示各個宗教正在緩慢地因應疫情而調整服務形式。不願自己成為傳播病毒的途徑。

 

美國人拿捏宗教與防疫的平衡

 

現今全球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又是怎麼看待拿捏宗教集會與防疫之間的平衡,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最新一份調查發現,大約六成美國人傾向有條件地參與宗教集會,但現實只有不到一半宗教場所要求口罩跟社交距離。

 

仍有高達13%受訪者認為宗教場所應一如往常開放,現實上有高達31%的宗教場所關閉。而在參與者緊密唱聖歌的團體活動中,僅僅只有20%受到限制。

 


 

有意思地是這份民調還問了受訪者最近聽道中的內容,顯示高達70%的受訪者(傾向民主黨略高)有聽到牧師強調防疫重要性,卻也高達三成的受訪者在佈道中聽到牧師反對政府的宗教場所禁令。但在其他無關疫情的議題上,像是黑人同命與墮胎,再度呈現黨派分布。

 

 

防疫應該攜手宗教,而非指責排斥

 

根據世界信仰發展對話創辦人凱薩琳娜(Katherine Marshall)的研究。2014年至2016年伊波拉病毒期間,大約60%的案例跟宗教的葬禮有關,因為在當地葬禮傳統上要碰觸遺體,成為傳染媒介。

 

當地政府最初採取強力措施直接焚燒屍體,卻導致更多社會暴力案件反對政府。政府後來改弦易轍,與宗教領袖與世衛組織共同研討出疫情下的葬禮準則,才取得平衡,疫情也受到抑制。她認為面對疫情,應該訓練宗教人士正確的公共衛生資訊,透過他們教導信徒正確的防疫知識。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當中見到類似的情景,當宗教場所突然關閉,宗教活動突然停止。不少信徒難掩失望,抗議反而造成更多群聚。

 

對許多人來說宗教仍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禁令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反而造成反作用力,衍生社會問題。然而如果宗教領袖能協助政府傳遞正確的公共衛生知識與防疫守則,例如宣導實踐信仰不一定非得群聚,宗教機構與人士應該要協助於防疫的推廣。

 

一個美國家庭開車上街抗議要求洛杉磯政府配套措施準備好才能重啟學校。(湯森路透)

 

在皮尤研究中心的另外一份報告顯示,高達四成的美國人在疫情期間反而信仰更堅定,顯示宗教在災難期間的作用。

 

教宗方濟各在六月梵諦岡的講道中也呼籲不要高興得太早,呼籲人們仍需要遵守防疫規定,病毒仍在其他國家奪走許多人命。

 


由於疫情關係,教宗將現場的講道改到在圖書館中線上舉行。(湯森路透)

 

謹慎暗藏的宗教仇恨

 

除了解決宗教與世俗公共機構之間的關係之外,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宗教之間的關係。

 

在世界上一些多元宗教的國家,疫情反而成為相互指責的理由。例如在印度,印度教徒指責穆斯林的大型集會是印度疫情擴散的罪魁禍首,原因是當下印度教民族主義高漲,對於穆斯林充滿敵意。在美國,戴不戴口罩甚至成了一場文化戰爭,諾丁漢大學教授雨果卓洛瓊就指出

 

一位佛羅里達州居民抗議佩戴口罩是拋棄「上帝賜與的奇妙的呼吸系統。」但在原教旨主義基督徒看來,反對口罩背後擁有更加深刻的邏輯:基督教徒佩戴十字架;遮住臉的是穆斯林教徒。

 

相互指責以及潛在的偏見是對防疫沒有幫助的。反而撕裂社會造成更多問題,並且加劇對立,拖累防疫工作。面對疫情是每個人的責任,而病毒的感染是無關個人宗教信仰、年齡與社會階層。理想上依舊是遵從專業的建議,協助每個社群達到防疫標準。

 

印度總理莫迪參加一座新的印度教廟宇的開工儀式,他背後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積極透過摧毀伊斯蘭遺跡來建立印度教廟宇。(湯森路透)

 

宗教與防疫

 

最終回到開始的問題,在當下疫情當中,世界上多數的宗教機構與信徒也因應了疫情做出改變。但疫情期間宗教與疫情的各種事件,應該讓我們認識到宗教機構應該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畢竟文本是死的,解釋與執行的是人。

 

因此,決定宗教是防疫阻力還是助力的,並非宗教本身,而是整個社會、政府與宗教機構的互動。

 

疫情前所未有的方式衝擊了每個人的生活,宗教也不例外。只有將社會每個部分納入,整個社會才有可能對抗病毒,而非用忽視或敵意,反倒使宗教成為防疫防線的破口。



 

關鍵字: 宗教 新冠肺炎 疫情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