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都是「左派」在亂?談什麼是左派、右派

陳方隅 2020年08月15日 00:02:00
「都是左派在亂」是個太過簡化的標籤。(湯森路透)

「都是左派在亂」是個太過簡化的標籤。(湯森路透)

美國大選將近,許多人很關注美國政治的發展。例如,在海外台灣人社團當中,出現大量的貼文在罵美國「左派」作亂;許多評論文章也常用左派、右派這樣的標籤來形容美國政治。然而,這些用法似乎都有一點偏離了教科書定義,也和實際狀況不太相符。最主要的問題出在,台灣有不少人很習慣用「親中反中」的二元框架去分析美國政治,這種方式可能不太適合用來分析台灣以外的地方。

 

意識型態作為一種理解框架

 

到底什麼是左派、右派?首先要知道的是,左右派都是意識型態的標籤,而意識型態指的是一整套的價值觀念、對人性的看法、對整體社會政策的追求目標等等。每一種意識型態,看待國家社會關係的方式不一樣,追求目標的優先順序也不一樣。

 

很可惜的是,在台灣,意識型態常被拿來當負面形容詞,事實上它完全是中性的詞。在美國,幾乎每一份政治類的民意調查,都會問人們覺得自己是自由派、保守派,或者中間派。在德國,媒體報導提到政治相關人物和機構時,常都會標示其黨派背景或政治傾向。意識型態的標籤有助於人們去做分類以及理解不同的立場背景。

 

在不同國家,最主要區分政治立場的那個議題尺度不太一樣。台灣最顯著(salient)的議題就是統獨、台灣認同或中國認同的區別,這其實是比較特別的狀況。左派與右派的光譜,在歐洲是大多數國家的政黨政治體系主要區分尺度。不過,意識型態本身也是會經過演化,內涵會有所不同。左派和右派的標籤歷史已經滿悠久,我們至少可以區分出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兩個面向。

 

左派與右派的基本定義

 

政治上的左右派起源於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國民議會的座位分布。坐在右邊的人們以維護王權為主要目標,強調權威、秩序、傳統,愈往左邊則愈強調自由和人權。另一方面,經濟上的左右派主張,則是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工業革命下的產物,思想起源包括左派的馬克思、右派的亞當斯密等等。左派認為要追求平等和正義,國家要適度介入市場;右派強調效率和發展,認為國家不應干預經濟。

 

美國其實沒有明顯的左右之分,而是使用「自由派」liberal與「保守派」conservative的標籤。(湯森路透)

 

在經濟政策光譜上面,最左邊的是「社會主義」,他們反對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其中最基進的主張包括共產主義,完全不允許私有財產存在;溫和一點的是「社會民主」,不主張廢掉資本主義,而是以高稅率的方式來達成高福利,彌補資本主義下帶來的貧富不均狀況。

 

右派方面則是推行去管制化的最高原則,尤其從1970年代開始席捲全球,在美國總統雷根、英國首相柴契爾的推行之下,配合國際組織的大力推行,反對任何形式國家干預的「新自由主義」成為幾乎所有工業國家奉行的準則。不過,即使是右派的思維下,社會福利仍有存在必要,大家仍會討論程度和手段的問題。先前聽過一個比喻是,右派理想的社會福利,是在一個人掉進懸崖之後拉你一把,而左派比較傾向於架設防止人們掉下去的網子。

 

在政治與文化等面向上,左派通常會主張多元、開放,強調個人自由的保障,注重少數族群的利益;右派通常主張傳統和秩序,認為維繫國家權威是首要目標,較反對開放移民政策或主動維持多元文化。

 

也就是說,在政治上與經濟上,左右派對政府角色的看法其實是相反的。左派認為政府角色是介入經濟運作、矯正市場機制下的不平等,但在政治上則是要保障個人權利。右派認為政府不應該介入經濟,但在政治上必須要維持強大的公權力維持秩序。

 

美國的政治光譜

 

美國其實沒有明顯的左右之分,而是使用「自由派」liberal與「保守派」conservative的標籤。民主黨偏自由派,共和黨偏保守派,兩者的區別類似於政治上的左右派,但在經濟上主張非常類似,大部份政策都是右派新自由主義的思維。

 

兩大黨雖然在很多重大政策上面的看法很類似,但民主黨比共和黨要支持更多關於市場的管制措施,還有更支持勞工權益,例如支持組工會(有些保守立場明顯的州,甚至連工會都是非法的);目前,川普總統也將去管制化列為自己的重要政績,以經濟左右派來看,我們可以說民主黨比共和黨偏左。不過,其實以整體社會福利的支出的超低水準來看,還有美國大企業的實質稅率的超低現象,所謂民主黨偏左也只是「相對來看」比較偏左而已,兩大黨的差異其實沒這麼大。

 

不過最有趣的是,兩大黨其實都在某些方面支持大政府的主張。例如,政府大量補貼之下,壓低房貸利率;聯準會購買公司債;政府補貼部份的學生貸款,間接導致學貸數量急速擴張等等。這些不同形式的政府補貼與介入市場,都違背了新自由主義的小政府主張,而且兩大黨看起來都很支持、不反對。總歸來看,要說這兩大黨是偏左或偏右,都不見得適當。

 

美國商業界從1990年代起,不斷遊說更多對中國開放的政策,但現在立場很清楚出現了轉變,已經沒什麼企業願意幫中國講話了。(湯森路透)

 

事實上,美國現階段仍然沒有經濟左派的政治空間,像桑德斯這類主張高稅收與高福利的人物,即使在歐洲只是一個很常見的「社會民主」左派主張,但在美國卻被普遍認為是基進的「極左派」,屬於票房毒藥等級,在民主黨內也不是主流的權力核心信奉的價值,只是,在近幾年貧富不均狀況日趨嚴重之下,獲得愈來愈多討論聲量。相對來看,右派方面近年也有像是「茶黨」的崛起,他們在共和黨內的立場是更旗幟鮮明的保守派,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其實是一體兩面,都跟全球化下的經濟贏家輸家有關聯。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觀察重點在於,近年川普總統特別愛用「左派」這個詞來形容政治對手。例如他常常將民主黨的政策形容為「左派政策」,將批評自己的媒體說是左派媒體,將上街抗議BLM(即:「黑人的命也是命」的群眾運動)的人們說是左派團體等等。由於川普個人魅力以及動員能力很強,他這樣子的修辭方式也的確是近幾年「左派」標籤聲量上升的原因之一,簡單來說就是「有一種左派叫做川普覺得你左」,事實上有些標籤與分類並不太正確或適合。筆者認為,如果真的要討論到底左右派的政策哪個比較好,可能還是要回歸一些最基本最起碼的共同定義,而不是直接用二分法等號「凡左派就是如何如何」。其實,以美國的社會福利實行程度以及經濟政策來看,要說任何政黨是左派都是很奇怪的事。

 

左右派與外交政策

 

傳統上來看,左右派意識型態並不直接對應到外交政策的主張,只能說有相關性存在。過去研究顯示,右派(保守派)通常會強調極大化國家利益、認為自己國家利益優先,有一些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的主張,也常常會跟排外政策連結在一起;左派(自由派)通常會主張人權價值、和平主義,以及氣候變遷等問題,這些優先政策目標常常都是國內政策的延伸。

 

不過,左右派跟各國對特定區域或者國家的外交政策毫無關聯,跟親中反中沒有絕對的關係。例如紐西蘭執政黨工黨(左派),在中國政策上是非常謹慎小心的,並非部份台灣人認為的「左派就是親中」。另外,德國總理梅克爾所屬的政黨基民-基社聯盟,是一個偏右派的政黨,但近來卻有不少人抨擊他們是親中的「白左」,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德國的主要左派大黨叫做社會民主黨,另外還有像是綠黨這樣的重要左派小黨,而基民-基社聯盟是標準的偏右派保守政黨。有趣的是,在南半球的紐、澳,右派政黨的名稱是自由黨(liberal),工黨(labour)才是左派。所以每個意識型態標籤都有其在地的脈絡。

  

美國的對中國政策,的確在這幾年出現很大的轉變趨勢。過去四十年來,自從尼克森總統訪中國之後,美國奉行一套「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的原則,認為只要多在政治與經濟上跟中國交往,中國自然而然會走向更開放。這樣的原則已被認定是失敗的(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等單位官方報告都已明確指出),但人們仍然在辯論說要怎麼樣調整「手段」。事實上,美國對中國的政策調整,至少可以追溯到歐巴馬政府的第二任期「亞太再平衡」(Pivot to Asia)策略的提出,當時就已經開始注意到中國帶來的威脅。而川普上台之後則是用更直接的方式扭轉了過去對於交往政策的重大迷思,開始將中國視為「競爭者」而不再是合作者。川普的確是終結了交往政策,而且透過「印太戰略」的提出,重新定位了與中國的關係。

 

特別要提到的是,批評或支持川普,跟親中反中或左右派並無直接關聯。批評川普的「某一個政策」不代表一定「反川普」,不一定代表親中或反中,更不會直接等同於左派。事實上,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台灣一樣面對中共直接的侵略壓力,中國議題從來都不是什麼迫切必須解決的問題,自然有許多人對中國政策不甚了解。而在內政議題上面的面向非常多,當然不可能完全同意某個政客的所有主張。可惜的是,有些人常會把批評川普國內政策,直接上綱到反對制裁中國,這其實是很大的誤區。

 

重點在於,美國的兩大黨從來都不是用外交政策來區分的,更不是用中國政策來分的。各黨執政時期,也不可能完全地親中或反中,只有手段和程度上的不同。參考:〈台美關係當中常見的迷思〉。

 

美國媒體都是左派在亂黑川普嗎?

 

這邊要特別來講一下媒體的立場。近期許多人將親中反中二分法,應用到歸類美國媒體上,例如「凡自由派媒體都是左膠、親中、川黑、拿中共的錢的邪惡媒體,所有的報導都不可信」這樣的看法有不少,而且往往都能獲得很大的迴響。

 

事實上,很多對於中共政權邪惡之處的報導,都是出自於這些鄉民們口中的「左膠媒體」。如果仔細追縱美國媒體的報導,我認為2018年中間之後,對中國的態度出現很明顯的轉折,自此之後,反中已經是很明顯的一個轉向趨勢,各種關於中國侵犯人權的報導不斷出現(當然先前就有,只是先前中國因素並不是一個顯著的媒體熱點),還有針對中共高官的貪腐報導(最新一篇紐時的例子,談中共高官們的豪宅房產)。2016~17年之後,美國人對中國的反感程度不斷上升,除了川普政府的議題設定成功之外,自由派媒體的風向大轉變也是重要因素。

 

這並不是說「自由派媒體有報中共不好的地方所以都好棒棒。」美國的確有很多對於中共抱持天真期待的人,有些媒體編輯台的立場也是這樣,這背後最大的動力除了與中共交往可以賺大錢之外,認定「交往政策」有效也是主因。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是如此。我認為,在分析媒體立場的時候,「專欄」跟「報導」至少要先分開看,在報導方面就是看事實內容為何,如果認定自由派媒體都不可信,那他們報導中共做壞事的報導,也都不可信嗎?

 

當前美國社會最大的分歧之一,就是在於人們如何看待非裔美國人(黑人)、拉丁裔美國人這些相對少數的族群,以及人們如何看待經濟發展下的贏家與輸家。(湯森路透)

 

另一方面,專欄作家之間的立場各有不同,而且有時候差滿多的。自由派媒體上面,對中國的鷹派作家自然會比較少,但也不是沒有。紐時跟華郵這些鄉民口中的「邪惡左派媒體」,都有不少對中國不假辭色的專欄作家(當中包括一些很友台的人),但是當然也有「擁抱熊貓派」(也就是親中份子,其中不乏一些大師級人物)。我們該做的「練功」,是要能夠指出來哪個專欄作家就是熊貓派,哪個專欄作家言之有物,而不是去講說「你們全都是左膠親中份子」。即使真的有人是「擁抱熊貓派」,我們也必須要努力去認識他們、改變他們,甚至是反駁他們。我們要做的所謂「媒體識讀」,是要練習去了解一篇報導或評論背後的脈絡,而不是偷懶地用二分法去直接打翻一船人(想想看,去打那些對中國強硬的人、否定那些深入的報導們,是要做什麼呢?)。

  

再舉個例子,最近很多人講說《華爾街日報》是左派媒體,還指出說華爾街大公司都是民主黨金主,全都是川黑主力。這就明顯誤解了左右派的意義,也忽視了美國政治脈絡。事實上,金融大公司們長期來說都比較偏共和黨,畢竟共和黨比較主張減稅、去管制化等措施,民主黨比較常對有錢人課稅,推出的管制措施相對比較多。2016年是個大轉折點,華爾街轉向支持民主黨,背後主要原因是認為川普比較不可預測,以及擔心與中國的關係變不好影響生意。我們當然可以說很多公司「親中」,但不要忘記,這是過去四十年來的兩大黨共識,尤其在共和黨小布希執政時期中美之間的貿易是翻倍成長的。華爾街日報大概是報導「貿易戰」最詳細也最多內幕消息的媒體之一(例:貿易戰的權威記者Bob Davis及魏玲靈。參見《大國攤牌》一書),他們的立場主軸其實一直都很清楚:中美之間出現太多對彼此的誤判,導致衝突不斷升級。

 

美國商業界從1990年代起,不斷遊說更多對中國開放的政策,但現在立場很清楚出現了轉變,已經沒什麼企業願意幫中國講話了。多數美國企業已受不了無止盡的必輸法律戰,總是「被自願」將技術轉移給中國,但大多數的人們認為仍然必須要想辦法維持中國的市場,因此都相當關心中美關係的演變,以及到底該如何確保商業自由。在這種思維下,多數人自然會較支持溫和立場,認為不要一下升高衝突程度,害怕衝突一發不可收拾,而較支持多邊手段讓中國逐漸改變。

 

維持商業自由、不受到外力威脅,這跟左右主張沒有直接關聯(甚至是偏右派的思維)。而這些大公司平常在遊說減稅、去管制化等各方面的影響力仍然非常大,要說他們左派實在不符合常理,或許他們還會感激說幫他們宣傳美化。再退一步來說,左右派的標籤其實還是有「相對」比較性,固然華爾街日報在比起福斯新聞台(Fox News)等保守派媒體來說是偏左(偏自由派),但根據Pew研究中心的調查,他們的讀者平均來看其實在意識型態的光譜上是很「中間」的,而且也是在共和黨支持者眼中,很少數的幾家主流媒體獲得的信任程度大於不信任的(一共只有七家。民主黨支持者信任大於不信任的媒體則有22家)。而且要再重複一次,這裡所說的意識型態光譜是自由派到保守派的光譜,不是左右光譜。

 

小結

 

除了左右的意識型態之外,還有有很多不同的意識型態無法直接放在左右光譜上來看,例如:法西斯主義、無政府主義、環境主義、宗教基本教義主義等等。許多直接跟左右派畫等號的論述方式,事實上都不盡正確。

 

最後介紹一個最簡單快速的問法,可以檢視自己偏向哪邊:請問你覺得,一個人之所以會貧窮,是個人因素造成的(例如自己太懶或太笨),還是有結構因素的存在(例如教育機會不平等,階級差異等等)?消除貧窮的方法主要必須靠個人努力讀書、努力工作,抑或要靠政府實行政策弭平不平等的陷阱?

 

台灣有不少人很習慣用「親中反中」的二元框架去分析美國政治,這種方式可能不太適合用來分析台灣以外的地方。(湯森路透)

 

回答前者的偏右,回答後者的偏左。在美國,是否認為結構性不平等因素的存在,同時也是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最大的差異。保守派的人們傾向認為結構性的問題不存在,每個人要為自己負責,「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自由派的人們傾向認為的確有許多個人無法控制的因素存在,所以政府必須要額外付出行動去減少這些不公平的因素。每個人的意識型態決定了我們是如何看這個社會,以及如何看待各種不同的政策。當前美國社會最大的分歧之一,就是在於人們如何看待非裔美國人(黑人)、拉丁裔美國人這些相對少數的族群,以及人們如何看待經濟發展下的贏家與輸家。很多議題也不限於美國社會,在台灣的我們也必須要面對。

 

※作者為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本文是由發表在蘋果日報的精簡版本擴充改寫而成。完整版已發於上報。

 

關鍵字: 左派 右派 BLM 川普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