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良憶:吃著喝著再聽著佛朗明哥吉他聲 一起tapas吧

韓良憶 2020年09月06日 15:00:00
比起上餐廳正襟危坐吃一餐,到tapas bar小食一番,或許更愜意自在。(湯森路透)

比起上餐廳正襟危坐吃一餐,到tapas bar小食一番,或許更愜意自在。(湯森路透)

對熱愛美食的人而言,到西班牙旅遊的一大「亮點」,應是tapas 。我數度赴西班牙居遊,逛tapas bar就是絕不願割捨的樂趣。

 

自北而南,從巴塞隆納、馬德里至格納那達,西班牙的大都會小城市都不乏tapas酒館,不論其規模大小,通常一進門便可看到吧台上陳列了大盤大碗的各色小菜,這些小菜就叫做tapas。

 

有關這個詞彙的起源,說法有很多種,有一說最為人知――tapas源自南部的安達魯西亞,當地天氣炎熱,酒吧端當地盛產的雪莉酒(sherry wine)給客人時,因為此酒的酒精含量較高又帶甜味,易招來果蠅,掌櫃就順手在酒杯蓋一片麵包或火腿、香腸,防止蟲子掉進酒裡。

 

tapa這個字在西語中意即「蓋子」,久而久之,這種送給客人防蠅兼下酒的各式小食,就叫tapas了。如今的小菜可不像從前那樣,就只有麵包、香腸,各種花樣可多了,當然也就沒法再免費附送,至少大多數都市酒館已不來這一套。

 

對遊客來說,比起上餐廳正襟危坐吃一餐,到tapas bar小食一番,或許更愜意自在,最好效法西班牙人,不緊盯一家,而去個兩三家,bar hopping一番。也就是說,每家各喝一杯飲料,吃兩三樣小菜,吃完一家再換一家,因為每家酒館的拿手小菜不一樣,進門後不妨觀察一下別人的盤上有什麼,再不然,一盤盤小菜就擺在檯子上,一目瞭然,你只管挑選看來順眼的,就算搞不清楚那玩意叫什麼名字,只需要伸手一指,就能吃到自己中意的食物。

 

還有一種巴斯克風格的餐酒館,也叫做pintxos bar。兩種小酒館都供人喝點小酒、吃點小菜,外來遊客委實難以區分箇中差異,若想弄明白,有個辦法很簡單:走進一家小館,看到櫃台上陳列著一盤盤麵包片,上頭放置各種菜,還叉了根牙籤,另外還有些魚呀肉呀或乳酪什麼的小點心,也用竹籤或木籤串起來,那你肯定進了巴斯克式的小酒館。

 

酷暑三伏日,進得小酒館,不妨學當地人,先來杯冰涼的啤酒再說,你跟吧檯的掌櫃說beer 這個英文字,人家固然聽得懂,要是能用半生不熟的西語說聲「una caña, por favor(請給我一杯生啤酒)」,可就更顯誠意了。

 

(湯森路透)

 

不愛喝啤酒,點杯cava 吧。這是種汽泡白葡萄酒,釀法一如香檳,只是產地不在法國的香檳區,而在離巴塞隆納不遠的Villafranca del Penedès 周邊一帶,故而不叫champagne。

 

假如你帶有汽泡的飲料都不喜歡,那麼飲些紅酒、白酒或雪莉酒也成。不愛喝酒或需要駕車者,就來杯汽水、果汁或礦泉水,但不好連杯水都不點。在歐洲大多數餐館和咖啡店,一人點一杯飲料,是基本的禮貌。

 

至於下酒小菜,伊比利風乾火腿和辣香腸之類的熟成肉品,還有地方風味的各式乳酪,幾乎家家都有,常見的小菜尚有醃鯷魚、漬橄欖或甜椒、蒜味蝦、炸海烏賊等等。

 

在各式各樣tapas小菜中,油炸青辣椒(Pimientos de Padróns)是我百吃不厭的一道,做法說來不難,就是用橄欖油煎炸一種綠色小辣椒。此菜源於加利西亞,但早已風靡全西班牙,走到哪都吃得到。

 

一場撲天蓋地而來的疫情,讓人不敢也不能搭機跨境旅行。

 

於是我在家中,用本土生產的糯米椒,煎了一盤tapas風味小菜,開了一罐沙丁魚和一小瓶西班牙黑橄欖,又斟上一杯來自Rueda的Verdejo白酒。吃著喝著,聽著佛朗明哥吉他音樂,假裝自己在西班牙,期待著又能夠自在旅行的日子,快一點回來。

 

本文取自韓良憶著作《好吃不過家常菜》,由今周刊出版社出版。

 

《好吃不過家常菜》新書料理分享會:

9/11(五)下午3:30誠品信義店三樓Cooking Studio

 

 

※韓良憶:作家/譯者/電台主持人,愛吃愛喝愛旅行。旅歐十三年後,現已返回家鄉台北定居。曾在報社和電視頻道工作,也玩票當過電影製片。繁簡體中文著作二十餘本,最新著作為《好吃不過家常菜》;譯作更多,不勝枚舉。

 

 

 

看更多《上報流行》文章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