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圍堵中國大戰略是否長期堅定 50天後知曉

烏凌翔 2020年09月09日 07:00:00
美國執行對中國的圍堵大戰略是否為長期、堅定的,年底大選,另一個四年任期的領導人上台後應該才會明朗。(湯森路透)

美國執行對中國的圍堵大戰略是否為長期、堅定的,年底大選,另一個四年任期的領導人上台後應該才會明朗。(湯森路透)

硬脫勾資通產業-美國圍堵中國的新冷戰戰略

 

觀察大國競爭有兩個構面,一是意圖,另一是能力。

 

美國8月5日宣佈了針對中國的「淨網計劃」(Clean Network),並且號召其它國家共同參與,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在通訊世界先劃出一道長城,把「互聯網」切割成「分裂網」。

 

如果參與淨網計劃的國家數量,多於抗拒淨網計劃的國家,等同於把中國關入「通訊鐵幕」;不然,美國等於自全球網路世界「退群」。筆者觀察大美霸權近2年來的戰術動作,應是有把握已找到中國的死穴-半導體產業。

 

譬如:世界第一大通訊設備製造商-華為-的通訊設備能賣進多少國家,是一個硬體層面的指標,美國之前遊說各國棄用華為,很吃力,連最佳拍檔英國都猶豫再三。後來,美國商務部祭出限制出口的「實體清單」,切斷了華為一缺貨就可能窒息的關鍵晶片,讓華為無產品可組裝、可賣。同時,缺了必須的晶片,華為世界第二大手機製造商的地位也搖搖欲墜。

 

斧底抽薪,更有效,但美國還不能開香檳慶祝。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何況華為等中國資通廠商還有國內與第三世界市場,可資憑藉撐個幾年,以拖待變,期間不能斷言沒有絕地突破的可能,但至少也要兩、三年。而美國本身沒有通訊設備製造商,為「側翼」諾基亞、愛利信爭取到提升技術與拓展市場的時間,大約也是兩年;各國原用華為設備的通信運營商要更換設備,也要幾年。

 

所以,美國從半導體、資訊、通訊、網路加值等幾個產業開始跟中國脫勾,大約需要至少兩年時間,才能看出戰略有效與否。現在看起來川普政府的意圖很強烈,因為限制出口等於強迫美國晶片供應商-譬如高通、博通、賽靈思-不能賺中國錢,也等於放棄中國這個市場。

 

這是一種不惜自損三千或五千,也要殺敵一萬的戰略。

 

能維持多久?激情的大選結束後,不論誰當選,美國的戰略都有可能微調。

 

脫勾的下一步是圍堵,此乃上回用來對付「無產階級馬列思想」蘇聯的成功招式,這回再拿出來箝制「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共,效果如何?

 

我們來回顧一下之前圍堵政策(Containment)如何誕生的。

 

1947年7月,美國駐蘇聯大使肯南(Gorge Kennan)發了一封長達8,000字的秘密電報回國務院,同時以筆名「X」在《外交季刊》發表《蘇聯行動的根源》一文,奠定了美國「圍堵策略」的理論與戰略框架。

 

二戰後的國際關係理論正處於「現實主義」批判「理想主義」的第一次大辯論期間,另一位被稱為「圍堵政策教父」的美國政治學者斯巴克曼(Nicholas Spykman)特別強調「地緣政治學」與「權力平衡」。

 

因此,圍堵能成為美國整體對蘇聯的長期戰略,是有外交官近距離的觀察,加上學者的思考,也許還有CIA的推波助瀾,才觸動了美國朝野上下,對意識形態相左又擁有核武敵對大國的深深恐懼。

 

美國現在對中國的「恐懼」似乎比當時對蘇聯更深,因為當時二戰甫結束,共產主義就急著赤化世界,但與美國爭搶地盤後壁壘分明:蘇聯在美國境內沒有「孔子學院」,沒有投資參股企業,也沒有30萬留學生,更沒有下載近一億人次的TikTok。換言之,現今的美國,「敵人」已經滲透進來了。

 

新的圍堵戰略,必需考量全球化後美、中深度相互依賴的事實(參考附圖),不能再以地緣政治為基礎,取而代之的是資通訊科技創造的虛擬空間。因為,資通訊科技推動了跨國的網際網路,甚至各種通訊工具、乃至社交平台,人手一支手機或平板,國家已不需要實質侵入對方的領土,就能把影響力滲透進對手國的國境之內了。

 

近十年美中貿易變化圖示:

 

2018年3月,美對中發動貿易戰,雙邊貿易額仍增加,2019年才顯著減少。藍色 = 進出口總額;黑色 = 美對中出口額;灰色 = 美自中進口額。單位:十億美元(Billion USD)附圖來源:Statista/原始資料來源:美國普查局

 

這也是美國把新圍堵策略聚焦在資通科技的主因,中國要抗拒,也必然會在資通科技上找突破口。擁有大量5G專利的華為,最近發佈了「雲手機」,顯示它奮力突圍的意圖,但是否真有能力,以一己之力,率領中國資通產業「衝出鐵幕」,還有待觀察。

 

再一點,要贏得長期對抗,意圖的強度=國家意志很重要。

 

1946年,邱吉爾公開演說把蘇聯稱為「鐵幕」,中國等幾個亞洲共產國家還無此「殊榮」,只夠格被稱為「竹幕」,重點是,中國當時陷入與西方世界隔絕的狀態,是自己的選擇。

 

毛澤東1949年一建國就宣佈「一面倒」向蘇聯、1950年獨排眾議堅持加入韓戰與美國兵戎相見,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又與「老大哥」也絕裂。但後來,還是毛澤東自己決定與「亡華之心不死的美帝國主義」領導人尼克森握手,才打開了鐵幕。

 

已經改革開放40年的中共顯然不願「一夜回到解放前」,除了本來從1950年代就一直經營的第三世界以外,也努力與美國以外的歐洲等國家開拓關係,近來派王毅、楊潔箎走訪歐洲,意圖從「戰狼式」外交華麗轉身,不太成功,但顯然抗拒再度閉關鎖國。

 

肯南提出圍堵蘇聯當時,強調一點:「任何對蘇聯的的政策必須是長期的、耐心的,但又是堅定的、警覺的」。這一回,美國執行對中國的圍堵大戰略,也一樣長期、堅定嗎?或者在年底大選後,另一個四年任期的領導人上台後,會有所鬆動或調整呢?

 

我們再耐心觀察50天吧。

 

※作者為台大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