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金的詛咒】加密貨幣到底算不算貨幣?風險有哪些?

加密的比特幣到底是不是貨幣?答案當然是肯定的。(pixabay)

加密的比特幣到底是不是貨幣?答案當然是肯定的。(pixabay)

加密貨幣到底算不算貨幣?

 

每當我跟別人談起淘汰紙幣會有好處時,大家都以為我要鼓吹像比特幣那種加密貨幣,等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的時候就感到有點失望。注意到分散式分類帳技術的人,對於它在金融服務業和資料保存方面的應用,無疑都會感到興奮,不過在可預見的未來中,最好的制度還是由政府發行、作為記帳單位的貨幣,當然它最後會演變成完全電子化。

 

有時候有人會問說,加密的比特幣到底是不是貨幣(假設政府不干預的話)?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不管有沒有政府的規範,比特幣(還有它目前和未來的競爭者)都可以履行許多貨幣的基本功能,包括記帳單位和交易媒介。事實上,數位貨幣比傳統紙幣更適用於複雜的交易和契約,因為它能承載更多資訊,包括交易的歷史資料。目前金融市場正在試探它的這些能力,例如以太幣的許多實務應用。

 

比特幣與黃金的價格波動,以美元計價。(時報出版提供)

 

理論上來說,這種分散式分類帳技術,有一天可能創造出更優越的貨幣,但這並不表示實際上已經存在。現在的問題是,比特幣一.○的價值波動非常大(圖14-1),因此幾乎無法發揮穩定的價值儲存功能。原則上如果有更多人接受它是一種貨幣的話,可能就會變得更穩定。(圖14-2)顯示,即使是從實質價值(購買力)來看,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在金本位底下仍是比較穩定。要是沒有政府介入來穩定價格,比特幣一.○能否有此表現,到目前為止頂多也只能猜想而已。

 

數位貨幣與通貨膨脹

 

對於比特幣(或任何數位貨幣)成為標準貨幣的另一個重要憂慮,是會不會造成通貨膨脹。目前設定的比特幣供給量是二千一百萬個,這個額度預計會在二十二世紀的某個時候達成。有人就擔心,這個上限最後就是通貨緊縮,因為全球經濟會持續成長,但是比特幣的供給卻是固定的,但其實他們應擔心的是通貨膨脹,不是通貨緊縮。為什麼呢?因為比特幣並沒有獨占它的基礎技術,模仿者會繼續出現,現在也確實已經有了。隨著時間推移,第一代比特幣搶占先機的優勢可能會慢慢褪色,特別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比特幣如果可以提供更好的功能(例如,維護成本更低、更安全的匿名性)。如果是這樣的話,問題會是通貨膨脹而非通貨緊縮。

 

政府真的可以複製新技術,為自己的電子貨幣創造出優越的清算機制嗎?聖路易聯邦準備銀行副總裁兼研究部總監大衛.安東費陀(David Andolfatto)指出,事實上聯邦準備銀行現有的貨幣體系和比特幣的類似,比大家所知道的還要明顯,首先一開始兩者都是電腦程式嘛。他認為聯準會未來也可能在會計運算上,採用類似的區塊鏈公共分類帳技術。目前看來,還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但要是時間夠長的話,我們也不難想像這個構想成真,或者新一代的數位貨幣方法,會讓大家都能接受官方版的數位貨幣。

 

以太幣與美鈔示意圖。(pixabay)

 

要是真有政府監督的數位貨幣,比方說班傑明幣 更多Bencoin,這名字是襲用班傑明.富蘭克林,現在百元美鈔的頭像,對金融體系可能帶來劇烈衝擊,大幅影響民間銀行轉換流動性的能力。在此條件下,個人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帳戶進行交易,不必再依靠民間中介機構。就某種意義而言,這就像個人可以繞過銀行,直接在聯準會開戶。在極端情況下,班傑明幣對銀行放款能力的計量影響也可能跟芝加哥計畫(詳見第六章)一樣劇烈,等於強迫民間的替代貨幣百分之百由政府債券擔保。然而這其中有許多關鍵都要依靠監管,包括可以提供哪些替代方案來取代民間金融機構。

 

加密貨幣與和隱私保障

 

各位可能會懷疑,我對加密貨幣的討論是針對它的安全協議( security protocol),而不是它的隱私功能。事實上,比特幣早期的宣傳,大都針對一些比較奇怪的零售業務或地下黑市,例如「絲路」( Silk Road),不過這狀況到現在仍在不停地改變之中。例如,多年來,大家都認為比特幣是一種政府永遠搞不清楚內容的匿名交易方式,也部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它才會成為網路加密黑市最受歡迎的付款方式,雖然這個從來就不是比特幣的主要用途。但是公共分類帳(即區塊鏈)會包含所有交易的記錄,雖然上頭都是一些假名,政府也可以利用這些交易資訊,從中解讀以確認身分。事實上,在不少的例子中政府很可能已經這麼做。第一代和第二代「絲路」被破壞並不只是個事實而已,這裡頭總是可以找到弱點,包括人為與非人為。這是一個科技提供保護,讓政府無法偵探的好例子,但是科技也無法做到完美的境界,未必可以持續到永遠。

 

而且說到底,政府對於保護罪犯和恐怖分子的匿名金融交易,也不會稍有容忍(除非是使用它發行的鈔票吧,好像啦)。逃避政府追查來源的金融交易新方法如果發展到那個程度,可能就要碰上強力對手,不過如果是設計出一套監管制度,允許比較小額的加密貨幣匿名交易,可能是個不錯的做法。但就目前來說,這個問題仍無定論。

 

黃金在未來扮演什麼角色​?

 

本書提出淘汰紙幣、保留硬幣這種「回到未來」的主張,依循此一精神再深入討論黃金在未來的貨幣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應該也是很有幫助,可能會加速紙幣的消失。由於黃金過去被當做是貨幣性資產,因此其價值肯定是被過度高估了,可能有人會說,金價這麼高,本身就是個巨大的泡沫。這當然是一種解讀方式,不過從貨幣史的角度也可以有另一種說法:黃金之所以珍貴,是因為社會需要一種貨幣,而黃金長久以來已經被證實是一種大家都喜歡的選擇。

 

黃金自古以來被視為一種通用貨幣。(湯森路透)

 

黃金的貨幣價值,也不是歷史上的偶發意外,或者是某種文化上的奇特因素造成,過去在造幣上的技術空白,的確就是由黃金來填補,它具備傑文斯(十九世紀的貨幣學家,首先在第二章提過)列舉的所有貨幣特質,包括方便攜帶、同質性(以硬幣或官定條塊形式)和耐用性,而且因為供給較少而顯得珍貴,但也不致於非常稀有。當然黃金作為貨幣資產也有其缺點:不適合小額交易時使用。不管那些保守派政客如何鼓吹金本位復辟,黃金終究是不如紙幣和電子貨幣,但是因為也沒有什麼完美的替代品,黃金到現在還算是二級或三級的貨幣性資產,至少它的匿名性質就不錯。

 

黃金在許多地方被人覺得珍貴的理由,跟百元美鈔受到重視的原因也都是完全一樣。黃金可能只是被當做備用貨幣,但在某些地方就很需要這種備用貨幣,例如像印度這樣的國家,黃金飾品一直被當作人民隱匿資產不為政府獲知的少數方式之一,其他金融管制嚴格的經濟體(例如中國)也是如此。事實上,現在每年開採的黃金大約三千噸,其中一半以上的需求都是來自黃金飾品,而條塊和金幣約占三 ○%。

 

紙幣淘汰之後,金價可能會上漲,但這種黃金又被當做貨幣使用的情況,預料無損於降低逃稅、減少犯罪的整體目標。就跟國外大鈔一樣,要在一般的流通市場中使用黃金很困難,而且黃金進出海關也適用大額申報。附帶一提的是,中央銀行現在應該更積極利用黃金作為儲備,特別是有些人認為欠缺「安全資產」可能造成全球貨幣體系陷入困境。

 

作者簡介

肯尼斯.羅格夫 KENNETH S. ROGOFF


  哈佛大學公共政策卡伯講座教授,國際貨幣基金前首席經濟學家,《紐約時報》暢銷書《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危機史》的共同作者。他時常在美國各大媒體接受訪問,也負責撰寫平面媒體的每月專欄,在十幾個國家發表論述。他目前住在美國麻州劍橋。

譯者簡介

陳重亨


  淡江大學國貿系畢業,曾任《財訊快報》、《經濟日報》編譯,譯作散見於財信、皇冠、時報、遠流、臉譜、麥田、新星球、聯經、今周刊等出版公司。譯有《行動的勇氣》、《鍵盤參與時代來了!》、《忍耐力》、《獲利的法則》、《自食惡果》、《大緊縮》、《失控的撙節》、《正如身體駕御意識》。
 

 

※本文摘錄自《現金的詛咒》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