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無聊日記】演好角色靠眼神 過多動作都沒意義

伊丹十三 2020年09月19日 14:00:00
美國電影界傳奇演員鮑嘉(Humphrey Bogart)與知名演員白考兒(Lauren Bacall )。圖為示意圖。(pixabay)

美國電影界傳奇演員鮑嘉(Humphrey Bogart)與知名演員白考兒(Lauren Bacall )。圖為示意圖。(pixabay)

理查‧布魯克斯說的話

 

你想過電影和舞台劇的不同嗎?有什麼是電影有而舞台劇沒有的特權呢?

 

那就是「眼睛」。

 

也就是說,演員的眼睛能夠觀察到一切事物的最深處。這是電影才有的特權。

 

所以我打算在這部電影充分活用此一特權。換句話說,對演員而言,任何欺瞞都不管用。

 

「真實感受」就好自然而然就能從眼睛流露出來。示意圖(pixabay)

 

你只要想著如何「真實感受」就好,自然而然就能從眼睛透露出來。然後攝影機將其捕捉下來。這是唯一能讓觀眾相信的做法。

 

只要你的眼睛能正確反映出「真實感受」,其他就不需要太多的演技。過多的臉部肌肉動作和肢體語言都沒有意義,甚至多半會帶來壞處。

 

這就是我喜歡賈利‧古柏(Gary Cooper)的理由。有些人認為他是不會演戲的爛演員,其實大錯特錯。

 

 

他總是可以真實去感受。正因為是真實感受,所以不用多做什麼就能吸引觀眾的目光於一身。

 

至今我仍記得那個場面,他一個人站在日正當中的原野上。

 

他是孤獨的、內心感到絕望與不安。同時也充滿不安與害怕。

 

他看起來好像只是緊張與一臉的不快。但仔細一看他自然下垂的右手正慢慢地握緊又鬆開。

 

那是很厲害的表現力。觀眾可以感受到他的手心正在冒汗。

 

也就是說,他的演技具有說服力的理由是他用內心捕捉到的絕望、不安和緊張,還有天氣的酷熱都充滿了全身,讓他不需發揮多餘的演技。反倒是收斂於內心的感受盈滿時,他用悄悄鬆開又握緊的右手發散出去吧。

 

這應該就是演技的說服力或是想像力吧。

 

所以我說要先做到真實感受。希望你能了解真實感受之後,越少發揮演技越好的意義何在。

 

假設你演出某個場面需要十成的動作,請考慮用五成的動作去演。如果五成的動作能演好,就考慮用三成,甚至最後能做到只用一成或是不用動作也能勝任。

 

演出的場面越是觸及內心深處,此一做法就越是重要。

 

有關電影的演技,或者說是演技之前的問題,你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就是要被攝影機拍到。

 

演技再好,沒有被攝影機拍到也毫無意義。(pixabay)

 

不管做什麼,要是攝影機沒拍到也就毫無意義了。比方說從腰間拔出手槍的動作,如果鏡頭只對著胸部以上將會變得如何呢?

 

所以說即便對你而言把槍舉在腰間射擊是很自然的動作,此時也只能舉高到胸部的位置吧。

 

這種不自然的程度,幾乎是百分之百會隨著攝影機離你越近而越明顯。所以演員必須平常就培養出及時因應這種不自然度的彈性。

 

以下是極端的舉例,比方說這場戲是左手拿著炸彈,右手要將限時裝置塞進去。

 

看似平常的劇情,其實比想像要難演得多。處理不好會讓觀眾看不懂演員在幹什麼。

 

也就是說,必須看起來讓每個人都知道你左手拿著炸彈,右手拿著限時裝置,而且正要將限時裝置塞進炸彈裡,否則這場戲就毫無意義。

 

所以如此單純的動作也應考量到攝影機的位置;還有盡可能以自然的動作,亦即所謂的「正確做法」。

 

發現此一「正確做法」就是演員的工作。只要你們能多少認識到這一點,我也就不必每次都提高音量了,是不是呢?

 

這部電影必須做到所有的演技都盡量簡潔,而且意義明確。這也是我不讓報社記者和攝影師進入外景和片場的理由之一。

 

換言之,人們早就不相信電影了。說得更直接點,就算去看《埃及豔后》,有誰會相信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是克麗奧佩脫拉呢?

 

也就是說,人們知道得太多。人們在走進電影院之前就已經被「廣告宣傳」給洗腦了。

 

所以就算他們看電影,在為男女主角談情說愛的畫面感動之前,早就興味盎然地聊著「別看他們兩人那樣,其實私底下感情很不好」。

 

比方說要是來看這部片的觀眾心裡想著「畫面上看似蓊鬱茂密的叢林,其實在鏡頭之外架著幾十盞燈光,演員們就坐在紅黃顏色的沙灘椅上喝著百事可樂」,豈不是很困擾呢?

 

這部電影背景的吳哥窟也是一樣。固然是絕佳的廣告宣傳話題,但我不想著墨太多。

 

就我個人而言,就算是在普通的叢林我也有信心拍好這部片。

 

所以偏重內心戲的場面,我盡可能都拍室內,不讓畫面帶到吳哥窟。

 

就怕觀眾的眼睛略過演員集中到背景大喊「看那些石頭」,豈不很糟糕。

柬埔寨寺廟群吳哥窟。(pixabay)

 

有人批評彼得(奧圖)每拍完一場戲就回到自己的化妝室,不到最後一刻絕不出現在拍攝現場。

 

但其實這樣的指責是不對的。

 

彼得出現在拍攝現場時他總是完全準備妥當。

 

所謂的準備妥當代表他隨時可以正式上陣,事實上他即興演出的機會也很多。

 

而且他的走位,也就是只要讓他實際看過一次該從哪裡走到哪裡停下的位置,之後就絕不會出錯。能夠一如機器般正確停在該停的位置,你們不知道這對我和攝影師的工作有多大的幫助!

 

難怪我願意那樣禮遇彼得。

 

大家都問我如何看待走紅?哈哈,走紅當然是件好事。

 

唯一的問題是如何持續下去。

 

 

作者簡介

伊丹十三 (1933-1997)


  一九三三(昭和8)年生於京都,為電影導演伊丹萬作的長子。曾任電影演員、設計師、散文作家,後為電影導演。參與執導過許多電視節目、電視廣告等名作,也曾擔任過以精神分析為主題的《mon oncle》雜誌總編輯。從事過翻譯的工作,烹飪功夫也是一流。從發表電影《葬禮》以來正式成為電影導演,陸續推出許多叫好叫座的名片後,於一九九七(平成九)年十二月過世。

譯者簡介

張秋明


  資深譯者。筆記整理狂熱者。喜愛注目向田邦子。翻譯作品有:奧野宣之筆記系列第三冊《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澎湃野吉系列《第一次出國就去義大利》《富士山我來亂了!》、新井一二三《我們與台灣的距離》以及《寺山修司少女詩集》(大田出版)。

 

 

※本文節錄自《歐洲無聊日記》

 

 

關鍵字: 伊丹十三 歐洲 演戲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