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現新大陸》在中國,微信真的是一個生活方式嗎?

黃霈曦 2016年12月27日 16:03:00
微信服務深入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攝影:黃霈曦,製圖:潘世惟)

微信服務深入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攝影:黃霈曦,製圖:潘世惟)

(編按:10月起,《上報》隔周推出《發現新大陸》專欄,由目前就讀中國政法大學的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交換學生黃霈曦執筆,她在當地記錄中國電影、媒體及網路現狀的第一手觀察,供台灣讀者參考與反思。)

 

 

微信是什麼?在還沒到中國當交換學生前,我單純的以為微信就像我們常用的LINE一樣,可以和朋友聊天、創建群組,或像滑臉書動態一樣刷刷朋友圈。提到微信,我腦海中浮現的關鍵字只有:聊天、朋友圈和支付。

 

但微信的功能以及所帶來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

 

 

朋友圈

 

幾年前Facebook在台灣還很火的時候就有聽說過,在中國人們用「人人」,沒想到轉眼間現在已經沒有人在用了,連微博都已經過了它的黃金期,取而代之的是微信朋友圈。微信朋友圈就像是臉書的動態,不過有別於後者的地方在於只有相互是好友關係才能查看對方的評論。

 

微信公眾號

 

我們用臉書,除了滑動態關心朋友和世界大小事,我們也按了許多粉絲專頁的讚。基本上只要是有名有姓的公司或品牌無不註冊一個粉絲專頁,透過發文來增加互動並且提高知名度。微信的公眾號也扮演了相同的角色,而拜龐大的微信用戶和便捷的微信支付所賜,公眾號的功能還不僅於此。

 

11月的時候我去聽了一場小型音樂會,購票過程出奇地簡單:關注主辦單位的微信公眾號,進入公眾號後點進推送的文章裡,就可以直接識別二維碼完成購票,整個過程大概不到1分鐘的時間。

 

音樂會購票流程。(圖表來源:黃霈曦)

 

 

微信公眾號得以做到「發布消息」、「直接支付」以及「獲取地理資訊」等功能,因此它更像是一個app,而非我們所熟知的臉書官方帳號或粉絲專頁。也因為其類app的特性,讓公眾號成為初創公司在花大筆成本製作app以前的試水溫平台。

 

在微信公眾號上,你可以賣衣服、賣甜點、賣服務,甚至是賣「內容」。所謂的賣內容就是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原創文章,只要閱讀量、用戶數以及用戶活躍度夠大,就會吸引廣告商合作賺取廣告費而以此營利,經營佳者還可能獲得投資。

 

 

微信支付

 

來到北京之後,我和我室友最常講的一句話是:「欸我沒零錢,微信打給你吧!」或是「你先付,我等等再發紅包給你」。

 

在中國,行動支付已經變成一般人生活的一部分了。從網購到面對面的消費,大到餐廳、商店,小到攤販、計程車,通通可以透過如「微信支付」或「支付寶」這樣的行動支付平台支付。

 

校門口臨立的小吃攤。(攝影:黃霈曦)

 

我們學校附近有一個賣烤冷麵(一種東北小吃)的攤子,老闆創立一個名為「光頭冷麵」的微信群組,裡面一共有300多人,每天都會有人在上面訂購烤冷麵,並且約好時間地點取貨,而付款方式則是直接在群裡發紅包給老闆。老闆吸引顧客的方法之一就是定期在群裡發紅包讓大家搶。

 

東北小吃烤冷麵。(攝影:黃霈曦)

 

與支付寶相比,2013年8月才正式推出的微信支付算是後起之秀,但它憑藉著龐大的活躍用戶、更多的交易場景等優勢,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根據易觀智庫的數據,2016年第二季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份額,支付寶占了55.4%,而替微信支付處理後端業務的財付通即便沒有電商淘寶的加持,其交易市場份額也占了31.2%。

 

 

2016年中國第2季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比例圖。(製表:黃霈曦)

 

行動支付的缺點

 

來到中國之後其中一個讓我很不習慣的地方是要找一間便利商店好辛苦,尤其是我們學校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對台灣人而言,便利商店是萬能的,我可以買東西、訂票、影印等,它基本包含了食衣行育樂。

 

但對於中國而言,手機是一切。我曾經聽過一個交換到台灣的中國朋友說,「台灣好不方便,都不能直接用手機支付」。也許正因為如此,才造就我們驚人的便利商店文化吧。

 

行動支付的確很方便,但也有不少缺點。第一,會拖慢結帳時間。有些店家的掃碼系統不是很流暢,往往要等很久,如果再加上顧客的手機不太給力,後面估計要塞車了。而且這裡的收銀員手腳沒有台灣麻利,效率很差,常常店內人也不算太多,櫃台卻大排長龍。

 

在超市結帳用微信支付掃碼。(攝影:黃霈曦)

 

第二個缺點是手機非常容易被偷。我來到中國後已經聽到好多身邊的朋友被偷,而我自己在前幾周也遭遇到如此慘劇。遇到這種情況時,首先你要做的絕對不是報警,而是想辦法在別的裝置登入微信和支付寶,如此一來原先被偷的手機就會自動登出了。

 

第三,荷包越來越扁但不自知,或發現的時候已經太晚,這大概是最大的缺點了。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微信官網裡落下了這樣的slogan。

 

微信的資深產品經理 Stephen Wang也說過:「我們不按使用者的數量和聊天消息數量來衡量增長,而是取決我們產品深入使用者生活各方面的程度。」

 

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打開微信檢查有沒有新訊息、坐地鐵時看公眾號推送的文章、午餐用微信支付結帳、無聊時和朋友用微信聊聊天、回家的路上刷朋友圈……這些都是我每天在做的事情,也是微信超過8億個活躍用戶每日必經的歷程,它徹底滲透用戶的生活當中。

 

 

從2011年甫推出時只是個普通的即時通訊軟體,到2.0版本推出的語音和搖一搖功能之時,累積了大量用戶。4.0版本之後推出了朋友圈、公眾號,5.0之後的遊戲和支付功能,微信從一個單純的手機通訊軟體轉型成為多方的平台,大大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

 

然而微信最恐怖的地方不在於它滲透了我的生活,而是我生活在其中,卻覺得一切理所當然。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關鍵字: 中國 微信 黃霈曦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