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學界質疑「戰略清晰」 將落中共下懷

曹博凱 2020年10月01日 07:00:00
美國現在最需要的,是能夠和中國競爭的印太戰略,對台的「戰略清晰」,不過是跟上中國的步伐而已。(湯森路透)

美國現在最需要的,是能夠和中國競爭的印太戰略,對台的「戰略清晰」,不過是跟上中國的步伐而已。(湯森路透)

如我在前篇文章所述,華府近期支持「戰略清晰」的聲音逐漸高漲,但也並非沒有反對的聲音。《外交關係》24日刊出一篇由數位重量級學者反駁「戰略清晰」路線的文章,回應本月初哈斯(Richard Haass)與賽克斯(David Sacks)一文的觀點,顯示美國關於對台政策的調整並非沒有遲疑。但筆者認為,如果美國對台政策繼續擔心激怒中國的風險,選擇維持過去的「戰略模糊」,那只會正中中國的下懷。

 

美學界:不值得冒險

 

這幾位重量級的學者包括戰略與國際中心(CSIS)中國力量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蘭德智庫資深政治學者馬扎爾(Michael J. Mazarr)、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國際法教授格倫農(Michael J. Glennon)。他們的分析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

 

第一,就美國而言,對台灣承諾「戰略清晰」風險太大。除了愈加頻繁的軍事演習外,中國實際上尚未有侵略台灣的行動和準備,美國貿然做出防衛台灣的保證,只會被中國視為「越線」的挑釁,逼的中國必須做出回應。尤其習近平近期對香港、新疆、印度等主權爭議相當強硬,很難說不會同樣強勢地回應美台關係的升級。若習近平不作為,恐怕也會遭受國內或黨內的批評。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習不得不對台灣採取行動。

 

除了反而會把中國逼急外,「戰略清晰」也等同於在破壞有40年基礎的《台灣關係法》和美國的一中政策。雖然哈斯認為「戰略模糊」正在失效,但實際上兩者讓美國可以在不和台灣有正式關係下,維持防衛台灣的承諾,又不會牴觸和中國的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美國若要正式和台灣建立防禦關係,則必須和台灣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並承認台灣的主權、放棄一中政策,而這恐怕是不可能的。

 

第二,美國在亞太的盟友不會想要捲入台海的糾紛。美國的盟友雖然願意和美國合作穩定印太地區和平,但美國對台如果採取「戰略清晰」,並拉攏盟友加入協防台灣,形同是逼著各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而這是亞太各國最不願意做的——尤其在川普執政下,各國普遍對美國的可靠性逐漸失去信心。

 

學者們並不是在否定美國應協助台灣抵禦中國的威脅,而是不該如此「明目張膽」。美國可以繼續對台灣軍售,協助台灣發展更有效率的作戰方式或技術,例如非對稱作戰、反艦導彈、無人機、資訊戰等。美國也可以「私下」地警告中國進犯台灣的後果,而不需公開挑釁中國,使得中國領導人無台階可下。其他例如經濟、外交領域的制裁,或是增加在其他鄰國的駐軍,也都能對中國起到威懾(deterrence)的效果,亦不會遭到盟友的反對。

 

第三,就台灣方面,即便蔡英文總統被美國認為是較為理性而謹慎的領導者,但她的後繼者是否會繼續這樣的路線還很難講。尤其近年台灣傾向獨立的民意已經成為主流,若美國對台灣做出過多的保證,台灣政府將更大膽地採取和中國更加對立的路線,屆時美國也將騎虎難下。

 

中台之間唯一一堵牆

 

學者們的擔憂絕對有他們的道理,但他們終究是以美國自身為出發點,而美國對台政策的核心利益,就如葛來儀所說,是為了確保地區的和平和穩定。他們的論點大多立基於過去對美中關係的觀察,而較少著墨於中國及台灣本身的情況。

 

首先,華府必須了解,擋在中國和拿下台灣之間的唯一一堵牆,只有美國。從第一次台海危機(1954-1955年)開始,中共就在窮盡一切可能排除美國的介入。當年三公報的簽署和廢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只是開始,而後中國不斷擴張國際影響力,消減台灣的邦交國,限縮台灣外交空間,軍事上則側重發展A2/AD能力,強化兩棲作戰能力,建立藍水海軍;其目的只有一個:為「排除美國」做準備。

 

當美國還在爭論應對台「清晰」還是「模糊」時,中共對台的「戰略清晰」卻從沒有猶豫過——持續擴張軍備、排除一切的第三方干預。對中共而言,最理想的劇本是讓台獨成為不可能的選項,而台灣在失去一切奧援後,將只能選擇和中國談一個台灣版本的「一國兩制」,而到時在談判桌上的台灣恐怕不會有太多選項,美國的第一島鏈防禦網,也將正式終結。

 

就像美國認為嚇阻中國進犯台灣的最好辦法,是讓侵略台灣變成一個「昂貴」的選項,中國也在做一樣的事,試圖讓美國及其盟友認為防禦台灣必須付出過高的代價。若華府認定「戰略清晰」是過於冒險的事情,那只代表北京成功了,就像哈斯所說的,趨勢將必然倒向有利中國的一方。

 

此外,美國實在也不需要擔心中國的領導層,會為了回應中國內部高漲的民族主義而貿然開戰。民族主義主要是中共維護政權和推動政策的工具,當它與中央的重要政策相牴觸時,這種情緒性的「民意」並不會被理會。簡單舉例,美中貿易戰時,反美、抵制美國商品的聲音在民間從沒少過,但這並不影響中國與美國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因為盡快解除關稅壁壘顯然更為重要。

 

再者,美國的保證,也並不是台灣會不會推動獨立的關鍵因素——中共的態度才是。只要中共一天不放棄武統台灣,台灣就不會有任何領導者敢去推動台獨。即便美國願意協助台灣抵禦中共的入侵,台灣仍會盡可能避免引發任何戰爭,因為一但戰爭爆發,屆時最大的受害者不會是中美任一方,而是台灣自己。

 

此外,台灣也很清楚,即便美國明確地做出防衛台灣的承諾,並不代表會放棄「一中政策」、和台灣建交。僅僅因為一紙承諾就冒然推動台獨,恐怕是不太可能。這也是為何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接受訪問時,表明目前仍不會與美國建立全面的外交關係。對台灣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如何和世界各國建立確實而緊密的合作,以提升台灣的國際空間,並在中國的打壓下存活。

 

而對美國的亞太盟友而言,誠如學者們所說,並不想要捲進中美之間的陣營對立。然而,這不代表中國的鄰居們對習近平近年強硬的作風毫無怨言。以一份皮尤中心去年底的報告來說,亞洲各國大多對中國抱有負面觀感,中位數達到56:35(負:正),而美國最重要的亞太盟友日本,更是高達85%,而這還是在疫情爆發之前的數據。美國的亞太盟友們所擔憂的,並不單純是被捲入戰爭的風險,而是當中國發動戰爭時,應當如何應對。若連美國都不願意對台灣的安危做出承諾,那這些國家則更不會願意單獨撐起幫助台灣的責任。

 

美國現在最需要的,是能夠和中國競爭的印太戰略。對台的「戰略清晰」,不過是跟上中國的步伐而已。當華府還在思考如何透過其他手段嚇阻北京,北京早已透過各種明的、暗的手段在嚇阻其他國家支持台灣,同時也以美國會介入為前提,發展軍備。如果美國繼續「戰略模糊」的模式,只會讓中國有更多機會往統一更邁前。誠然,就算美國採取了「清晰」的對台政策,中共也不會放棄統一,尤其不會放棄採取武力手段,但這能讓中共清楚地知道,橫亙在台灣海峽的那堵牆,依舊存在。

 

※作者現就讀美國喬治城大學衝突解決碩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