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明芳專欄:別再唱衰 小國也會是世界供應鏈的大國

蔡明芳 2020年10月13日 07:00:00
台灣面對美國的優勢出口產業,有那些產業管制可以一次性開放或需要逐步開放,政府應盡早提出對策。(圖片取自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臉書專頁)

台灣面對美國的優勢出口產業,有那些產業管制可以一次性開放或需要逐步開放,政府應盡早提出對策。(圖片取自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臉書專頁)

根據財政部十月七號公布我國九月的出口數據顯示,出口年增率已是自七月以來連續第三個月呈現正成長,出口值307.1億美元,為歷年單月次高,也是歷史上第二次突破三百億美元,出口會有這樣的表現主要歸因於電子零組件以及資通訊視聽產品的貢獻。電子零組件產品的出口貢獻普遍被認為是美國對於華為科技管制所產生的短期拉貨效果,資通訊視聽產品則主要歸因於武漢肺炎疫情對於遠距產品的需求。雖然台灣的出口成長主要受惠於外在環境的刺激效果,然而,若台灣的基礎條件不足,我們也很難在多數國家都遭遇經濟衝擊之際,仍然維持良好的競爭力以及優於其他國家的經濟表現。

 

疫情加大產業的貧富差距

 

在電子零組件產品以及資通訊產品呈現突出表現之際,包含礦產品、化學品、基礎金屬及其製品等傳統產業仍受到全球經濟成長趨緩與需求下滑影響甚深。換句話說,台灣的產業一方面因為美國的高關稅政策與科技禁令而得到好處,另一方面,則有許多產業在貿易戰以及肺炎疫情下,因為其產品被取代性高或因為世界需求的下滑而受到不小的傷害。

 

從近幾個月的出口數據表現可以發現產業間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即使部分傳統產業的出口已因疫情趨緩而慢慢回溫,但是,產業間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並未改變。更重要的是,許多傳統產業所創造的「本國」就業人數往往高於科技產業,所需要的人才也多不集中於高階技術人才,其所提供的社會穩定功能並不亞於高科技產業。若上述現象持續惡化,產業發展的強弱趨勢最終會擴大社會貧富不均。這是我國出口總額連續三個月呈現正成長之際,政府必須要正視的問題。

 

將外部機會轉化為穩定的經濟成長

 

雖然出口過於集中少數產業可能產生其他負向的問題,但是,目前台灣的經濟已經優於過去的表現仍是不爭的事實,這與過去許多人倡議台灣經濟需要倚賴中國市場的說法更形成強烈對比。近三個月來,華為因為美國的科技禁令對於台灣相關電子產品的需求,更是突顯台灣的自身價值並非其他國家可以輕易取代。在產業分工日益精細的當下,只要有足夠的產業研發能量,一個人口數少的小國可能會是世界供應鏈的大國,具有影響整條供應鏈能否穩定運作的關鍵角色且無法被取代。

 

相較之下,對人口遠多於台灣的中國而言,在美國希望尋求越南或印度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生產地位正在進行式之下,其面對的經濟下形壓力是非常大的,也絕非可以透過國內需求帶動的內循環可以解決的。

 

在目前外在條件的助力下,台灣經濟儘管表現不錯,但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是,政府如何協助廠商或與廠商合作將目前的機會財轉化為我國經濟可以永續成長的動力。在對內的部分,政府可以做的當然是在美國繁榮經濟網路的架構下,藉由美國亟欲建立可信賴的供應鏈,幫助更多的廠商願意回來台灣投資並讓產業發會群聚效果,吸引更多外商還台投資,進而帶動台灣的內需消費與內需就業。

 

在對外方面,蔡英文總統已宣布在符合國際標準的萊克多巴胺檢驗前提條件下,讓美國豬肉可以進入台灣市場,以換取更多的台灣經濟利益。不管台灣與美國未來是否洽簽貿易協定,與主要先進國家有更多的貿易往來,對台灣的公私部門應都是好事。但是,未來在與美國的經貿談判上,我國面對美國的優勢出口產業,台灣有那些產業管制是可以一次性開放或需要逐步開放,政府應盡早提出對策。

 

最後,蔡英文總統在今年國慶演說中特別強調未來將與美國攜手投入美洲與印太地區的基礎建設,若台灣已確定要與上述國家有更多的經貿合作,相關財經部會盡快盤點既有產業的強項與發展瓶頸,並提出相應政策,與廠商一起因應變化快速的國際經濟情勢,也可以讓台灣人民對於台灣經濟發展有更清楚的圖像。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