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了8年空污中的PM2.5減量目標,由2020年達到年均值15ppm的國家目標,偷偷地於今年5月報請行政院核定延至2023年。(湯森路透)
台灣半年多來,在甚麼都「超前部署」的浮濫聲中,永續發展脫隊了,空污治理倒退了,而需要整個行政院團隊一起因應氣候危機的思維與政策,更幾乎消失無蹤。這可從報載增設數位發展部的行政院組織改造草案,近日可能定案送審,而其中規劃於約20年前的環資部組改架構,在這幾年陸續被相關部會首長搶資源、圈員額的私心下已面目全非,獲得印證。
依現今國際社會情勢,增設數位發展部有其需要,但關鍵在於其部的功能定位與組織架構如何充實。同樣的,台灣作為一個海島國家,又是世界銀行認定名列前茅的高自然災害風險國家,而且近10年國際間已經有非常多國家、氣候與地球工程專家學者,都發現並認定全球氣候問題,已經從緩慢的氣候變遷,推進到急迫的氣候危機了,因此,需要有一個定位清楚、組織架構完整的部會,來面對已經刻不容緩的氣候危機與實踐世代公平生存所需的永續發展目標。
但現狀呢?行政院上下還在沉醉於因武漢肺炎防疫成功而受全球肯定與獲得高民調、美中貿易大戰下的巨額台商回流投資。9月30日有一則新聞,水利署回應外界缺水的擔憂,還宣稱水情穩定,燈號不必調整;才短短半個月,10月14日立刻改說水情拉警報,桃竹苗地區1.9萬公頃農田全面停灌,正值抽穗的二期稻作,全部耕鋤轉作綠肥。這不是危機突然於10月上旬才出現,而是相關部會看不見或刻意漠視9月初已然出現而且逐日嚴重的危機。
可怕的是直到9月間,筆者還曾多次看到不少轉傳的圖卡,上面寫著因為某某高位之人徳能配位,才會「風調雨順,沒有災害」。也許現在大家已體認到,必須重新定義「風調雨順」:颱風季節該來的颱風還是要來,也才能帶來足夠的雨水。因應颱風可能帶來的災害,則是應該強化台灣城市的韌性與偏鄉、農村等的調適能力,而非祈禱颱風不要來。事實上承受颱風災害能力,台灣一直比日本、韓國與東南亞國家強,所以,思惟上根本不該認為颱風最好都不要來,而是不怕颱風來。
類似的思維,從去年下半年至今,政府宣稱的台商回流投資金額以上兆元,但掩藏這樣表面風光政績下的代價,卻是工業用地價格被炒高逾倍,讓一直根留台灣的本土中小企業叫苦連天難以擴廠;重視循環經濟的前台糖董事長走人,時任經濟部長的沈榮津要求台糖釋出多處中南部優質農場,並以規避二階環評方式規劃成工業區,完全無視中南部空污嚴重與水源高度不足現象。
不久前,地面型光電於農地、溼地與魚塭都出現重大爭議而進度趨緩,已升任行政院副院長的沈榮津,受院長蘇貞昌之命全權妥善處理此事,但沈榮津邀集相關部會,並不是討論這些爭議為何出現、如何解決,而是一聲令下要求相關部會必要在短時間內盤點提出5000公頃土地供光電之用,這種只尋求表面效率的好大喜功政策思維,終究會引來更多民怨與災留子孫。
此外,蘇貞昌就任行政院長後不曾召開過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甚至連原任委員屆期,遲遲未完成新聘委員;還將賴清德院長時期宣布的2035年起只能新售電動機車、2040年起只能新售電動汽車等符合國際趨勢的重要空污治理配套政策喊停。
接著環保署長張子敬不僅跟進,還大幅加碼,不僅補助燃油機車,還將執行了8年的PM2.5減量目標,由2020年達到年均值15ppm的國家目標,偷偷地於今年5月報請行政院核定延至2023年(但其實今年相當有機會達成上述目標,不知是否為了台商回流而放緩延長);將預計分3階段公告72種有害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減縮到只剩22種;9月28日舉行研商會議,預告將反向調降許多項空氣汙染物的夏季空污費率。更離譜的是,以上空污治理倒退嚕的措施,不是來自業者的壓力,就是依循工業總會白皮書的建議!
這樣的環保署,還有資格升格為環境資源部嗎?尤其現在的環資部組織架構,對照原本規劃內容,可說已面目全非。先是國家公園,接著水利署,現在林務局,私下聽到的還有氣象局都不再進到環資部,一個沒有水、土、林管轄職權,甚至連因應氣候危機不可或缺的氣象局都沒有的環資部組改有何意義?
因此,容長期關心環資部組改、氣候變遷、空污治理與永續發展等議題的筆者誠懇並大膽建議:上述那般結構的環資部就放棄不要了吧?重新歸零思考,以氣候危機與永續發展為核心目標,將未來內政部下新成立的國土署、林務局與國家公園(兩者合併)、水利署、水土保持與地礦、氣象局整併合組一個全新的「國土與氣候變遷調適部」(名稱可以另取)。至於環保署,還是專心做污染防治業務就好。
※作者為環境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