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專欄:台灣水價應反映水資源缺乏程度

蔡明芳 2020年10月26日 07:00:00
全台水庫缺水,水利署水資源局把握機會進行人工增雨。(水利署提供)

全台水庫缺水,水利署水資源局把握機會進行人工增雨。(水利署提供)

今年以來,由於尚未有颱風進入台灣,因此,過去倚賴颱風帶來豐沛雨量挹注的全台水庫水位也持續降低。經濟部表示「今年是50多年來第一次沒有颱風、40年來降雨最少的一年,氣候的異常連氣象局的專家都很難預測。」這說明了全台水庫缺水的現象在未來可成為常態,甚至更為嚴重。

 

在解決缺水的問題上,政府首先在10月宣布桃竹苗區域需要停止供灌,雖然,農委會也隨後宣布相應的補助措施,以彌補農民因政府停止供灌所產生的損失,但是,對農夫而言,缺水問題所產生的供灌不確定性,必然會影響既有農民的耕種意願以及年輕人投入農業的誘因。換句話說,政府即使給予農民合理的補償措施,但是,停止供灌對於農業發展的其他非貨幣所得影響也應該仔細評估,降低耕作的不確定性以維護農業的永續發展。

 

農業休耕與鼓勵節約用水皆消極做法

 

政府除了將部分區域的農業休耕以減少水資源的流失外,其他的方式包含人造雨或呼籲民眾以及廠商應該應節約用水,但是,這樣的作法是非常消極的。對民眾或廠商等行為個體而言,若政府沒有良好的誘因設計,節約用水是不可能發生的。這是因為,節約用水的好處並非由節約用水的人所獨享,此即經濟學中的正向外部性問題。例如,當某一廠商從事研發的成果會被其他人使用,且該研發廠商沒有因此得到對等的利益時,就不會有廠商願意從事研發投入。同理,對水資源的使用者而言,若消費者節約用水的好處無法完全轉移給該消費者時,就沒有消費者有誘因節約用水。換句話說,節約用水的呼籲將是無效的。此外,僅是藉由暫停農業供水也非解決水資源缺乏的長久之道。

 

讓水價合理反映台灣的缺水問題

 

事實上,要降低水資源缺乏對各個產業所造成的生產不確定性,絕不能僅有上述消極的做法。不管是農業、工業或民生用水,都應該要有節約用水的思維,要讓產業可以節約用水就必須要有良好的誘因設計。就節約用水的誘因而言,水價就是個很好的政策工具。當政府訂的水價愈高時,水資源的耗費一定愈少。當農業或工業用水的水價提高時,生產者的生產成本將會上升,此時,降無效率的生產者將可能因無利可圖而退出市場或停止生產,水資源的無效使用情況將會減少。

 

再者,一樣的水資源投入所帶給農業的利潤不一定小於工業生產的利潤,因此,政府每次面對缺水問題時,直接限制農業的用水做法實有重新檢討的必要。

 

做好水資源管理 降低生產的不確定性

 

包含垃圾袋隨袋徵收以及對塑膠袋收費的限塑政策,都是政府改變使用者誘因的良好設計。如果經濟部未來對於水資源的訂價可以隨缺水問題的嚴重程度而有不同的水資源訂價策略,才是穩定供水應有的積極作為。當然不同地方的降雨情況以及水庫淤積程度都會影響不同區域的供水穩定性,這會是政府制定水價時所需面對的棘手問題。但是,不論造成各地區的水資源多寡的因素為何,當各區域面對沒有颱風近來台灣的缺水問題時,政府的水價應該要合理反映水資源的缺乏程度才是正確的作法。在今年台商回台投資大爆發的當下,我們期待水資源的主責部會對於水資源的管理應有較積極的作為,以避免缺水對廠商所造成的生產不確定性,進而降低其投資誘因。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