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全台「最受信任」的政治人物 今安在?

陳嘉宏 2020年10月29日 07:02:00
侯友宜與柯文哲都曾是全台灣最受「信任」的政治人物。(圖片摘自侯友宜臉書)

侯友宜與柯文哲都曾是全台灣最受「信任」的政治人物。(圖片摘自侯友宜臉書)

如果要從兩年前的韓流風潮得到任何教訓的話,那就是告訴任何有志總統大位者:政治人物的「基本面」很重要。所謂的「基本面」,包括政治人物的從政歷程、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所揭櫫的治國藍圖與兩岸態度。網路的聲量,甚至是民調都是可以被創造的,但基本面卻假不了,沒有三兩三的政治人物,不要輕易走梁山,否則對總統參選人體無完膚的全面檢驗,會讓身處其中者悔不當初。

 

最近,陸續有民調公司端出「政治人物信任度大調查」、「最喜歡(討厭)政治人物」的民調,並以此引伸出「某某政治人物已經迴避不了(總統大選)挑戰」的結論,又讓若干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看得心癢難耐。這些民調數據,作為民眾茶餘飯後閒磕牙的話題可也,但若要讓政治人物當作行動的基礎,實在差得遠。

 

例如,所謂對政治人物的「信任度」如何定義?它與「喜好度」」及「支持度」的差別何在?若沒有區分不同政治人物的不同職務,以及以相同民調方法進行長期追蹤調查,即很容易發生誤判。其次,不同職務政治人物面對爭議話題的頻率與深廣度都不同,以單選的方式選出此時「最討厭」或「最喜歡」的政治人物,除了炒作話題外,意義何在?

 

在這波民調裡,侯友宜成為全台灣最受「信任」政治人物,原因並不難理解,因為他現在的新北市長的職務保障他擁有極高的曝光度,卻又不用對爭議話題表態。身為地方父母官,沒人會逼問侯友宜對目前兩岸互動或九二共識的看法,他也可以切割目前一片低迷的藍營主流以明哲保身,甚而視議題及民心,與民進黨政府維持若即若離的距離,搏得跨越藍綠的美名,加上爭議不上身,「信任度」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簡言之,民眾對於擔任新北市長與總統的要求是不同的,做好地方父母官的前提是勤快、誠懇、處理好與議會的關係,讓市民看得到;但若要投入總統選舉就不能不對爭議話題表態:你對台灣前途的看法是什麼?未來如何與對岸政權互動?瘦肉精豬肉要不要進口?國民黨要怎麼改革?當侯友宜無可迴避地必須回答這些問題時,他就必須切割現在對他還算「滿意」的群眾,屆時他還能保證自己是個「最被信任」、「很受歡迎」的台灣政治人物嗎?

 

這問題也存在於桃園市長鄭文燦身上,二連任的他的確不用如侯友宜一樣面臨是否競選連任的尷尬問題,但民進黨能否繼續在桃園市執政,勢必影響他未來在民進黨支持者心中的「行情」;更甚者,鄭文燦在當市長之前僅有新聞局長的資歷,未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說服選民:他是個可以處理國家大政以及兩岸關係的總統級人選,這都不是一時的民調可以測得出來的。

 

再談賴清德,身為總統副手的他本就不能有太多屬於自己的聲量,加上他曾與蔡英文處於競爭態勢,如何取得蔡對他的信任與支持,恐怕更是當務之急。說穿了,對此刻的賴清德而言,蔡英文才是他最大的功課,是否爭取曝光?民調聲量如何?實在是支微末端的小事。

 

兩年前的政治人物信任度大調查,柯文哲曾高居第一,當時他大言不慚地說「我本來就比較誠實」;兩年後的同一個民調顯示,柯文哲已變成全台最不被信任的政治人物,只好黯然地宣稱:「我現在處於谷底」。同樣地,一年半前韓國瑜宣布參選前一刻,還有近五成的支持度;沒想到宣布選總統當下,民調隨即滑落,接著更一路崩跌。這一切都證明,選民對地方父母官與總統職位有截然不同的要求,當看穿了政客不務正業、騎驢找馬的意圖,翻臉就如同翻書一樣。

 

民調的確可以帶風向,但腦筋清楚的政治人物知道,民調不能當飯吃,更不能拿短期聲量催眠自己;政治人物一旦被沖昏頭,迎來的恐怕是無可挽回的悲劇。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