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美國選舉的糾錯機制證明民主是好東西

李濠仲 2020年11月10日 07:00:00
選舉,就是美國民眾所信仰的民主糾錯機制和對現況的自我調節。(湯森路透)

選舉,就是美國民眾所信仰的民主糾錯機制和對現況的自我調節。(湯森路透)

2016年,因美國選舉人團的特殊設計,而有川普擊敗希拉蕊的結果,雖然落敗的希拉蕊很快就接受事實,但當時確實有成千上萬美國人處於不敢置信的驚訝狀態,不解為什麼有那麼多美國人會支持一個充滿歧視、口無遮攔、言語粗魯的人擔任美國總統,並對所謂「民粹政治」憂心忡忡。

 

一時各方解析雨後春筍,分別從一堆數據資料中翻箱倒櫃試圖找出答案,舉凡經濟、階級、種族、宗教等等不同面向,似乎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至於川普那回提出的振興經濟、促進就業以及美國利益優於涉外戰略等訴求,也確實切中不少當地的現實問題,甚而一位以炒作房地產起家,之後轉戰電視娛樂圈的菁英大亨,居然一躍成了美國經濟底層者的代言人,並被歸結出是美國中下層平民利益的一方,戰勝了美國精英集團的一方。

 

不過,只要回到川普本身,這樣一位總統自然讓人對美國的未來感到前途未卜,他的種族主義、排外主義和不可預測性,正面解讀是不拘泥政治正確,但他喜好操弄人性的弱點,個人價值觀和美國精神多有違逆,也是不爭的事實,就算他的勝出並非全無道理,還是不斷有人質問怎麼會選出這樣的人,美國人怎麼這麼反智?

 

結果,匆匆四年,風水逆轉,輪到川普支持者難以接受竟然要由一個「狐狸狡獪的老派油滑政客」統領美國。「怎麼會這樣」的問號改在川普支持者頭上冒出。

 

而我們在綿密的政論分析之下,或者也可回到一個簡單的情境,去理解這樣的「選舉」本身對美國人的意義是什麼。美國選制之特殊,不僅在牽連各州的「選舉人團」,還包括由來已久的「選民登記」制。台灣選民是領有身分證者,自享有投票權的法定年齡後,中選會就會造冊並把選票寄到你戶籍所在,公民即是選民,但在美國,公民僅為「選民」的必要條件之一,一個公民要進行投票行為之前,必須在選舉前25天(紐約州為30天,有些州15天,少數州不必),主動填寫並回傳「選民登記表」,只有先完成這道手續,一個公民才得以真正取得「投票權」。

 

美國雖被歸於老牌民主國家,但比起亞洲、歐洲,其投票率並不算高(2016年大選更僅有56%),成因或者幅員廣闊,城市之外尚存偏鄉,至於多了一道「選民登記表」手續,其實也相當程度壓低了它的投票率。

 

關於川普的勝敗,若說四年前是「美國以選舉體現了對政治體制的反叛」,今天或可解讀為「美國以選舉體現了對政治體制的修復」。(湯森路透)

 

要取得美國總統投票資格,除是年滿18歲的公民,並為相關犯罪紀錄排除對象之外,投票之前還要主動向所屬州的選舉辦公室登記,方式各州有所不同,有線上、郵寄和親自前往之分,且也不是每個州都能同時提供三種方式供公民做選擇。填寫選民登記表時,除提供個人基本資料,諸如個人驗證證件(駕照或社會安全碼等等),還必須在表格上表明政黨偏好(或者勾選自己只希望成為「獨立選民」),最後則在表格末端的宣誓詞下簽名確認無誤,一旦被查核填寫不實,最高將被罰款5000美元或四年以下監禁。

 

以2016年為例,當年有資格參與總統投票的選民數約2.31億,實際參與投票者人數約1.31億。也就是投票率雖不高,但站出來投票者,自主動登記成為選民的一刻,即以顯現了個人參與改變國家的積極性。美國人口超過幾億人,但每次選舉造勢場面再怎麼盛大,我們又何嘗看到所謂「現場已來到五十萬人」的畫面,幾億張選票卻還是能投出來,那和台灣選舉「動員」其實不太一樣,所謂「首投族」則不一定都是年輕人。美國大選後期也會大打催票廣告,重點是你個人願不願意在投票日25天前,先耐煩填寫表格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選民。美國選民的「自主性」,其實是可由此印證的。

 

歷年美國選舉,或為各種政經問題交相激化的反映和結果,正如同四年前川普上、希拉蕊下,被說成是「美國以選舉體現了對政治體制的反叛」,而今,川普下、拜登上,則再被解讀為「美國以選舉體現了對政治體制的修復」。說到底,這就美國選民所信仰的民主選舉糾錯機制和自我調節。當年反對川普者,可以等待四年就等到這一刻,誰都不會等了四十年眼看變局無望,徒讓自己接受唯一黨派所馴服。

 

川普和拜登之爭,可歌可泣的故事必然不亞於當年川普和希拉蕊那一局,無論如何,愈是民主自由的地方,關於幸福的內涵本來也就愈是豐富,盧梭式的哲學思考,一定程度說明了美式選舉造成的複雜性,它和專制社會底下人民的內心世界有很大不同,尤其從不把安穩當成首要的幸福。於是,上億人寧可用那麼複雜的投票方式去選擇領導者,再來擔心投票造成的爭議恐怕引來騷亂,投票前夕彼此必須先用木板把商家的窗門擋起來防患未然,接著又告訴大家其實"We are open"(照常營業),經過選戰驚滔駭浪,多數美國人的生活不很快就步上日常。

 

美國前大法官勒尼德‧漢德大法官曾經說:「我當然知道,『自己的選票可以決定一些事情』這樣的信念是多麼虛幻,但不管怎麼說,每當我走向投票站的時候,我都有一種我們大家都在參與公共事業的滿足感。」四年前的選舉結果,多有人預言美國民主即將崩潰,四年過後,再有數千萬人感到晴天霹靂,但只要依然有那些對政治糾錯積極主動的「登記選民」,美國民主其實就會繼續健在。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