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出手抗中】中國霸凌惹歐盟不滿 德經濟官員本周訪立陶宛

仇佩芬 2022年01月10日 18:07:00
德國經濟暨氣候保護部次長布蘭特納(Franziska Brantner,圖右)本周將訪問立陶宛,共商如何協助企業因應中國經濟施壓。(取自Franziska Brantner臉書)

德國經濟暨氣候保護部次長布蘭特納(Franziska Brantner,圖右)本周將訪問立陶宛,共商如何協助企業因應中國經濟施壓。(取自Franziska Brantner臉書)

立陶宛加強對台關係,引來中國經濟報復,已升高為歐盟重大外交議題。甫於元旦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法國表態,將對中國採取反制作為;德國旋即派出經濟暨氣候保護部次長布蘭特納(Franziska Brantner)於本周訪問立陶宛,與立國政府討論共同協助企業因應中國施壓。

 

 

在野黨LVŽS​要求政府 「修正」台灣代表處名稱

 

儘管立陶宛內閣堅守立場,中國經濟攻勢卻仍在立陶宛國內持續醱酵。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挺中拒台立場雖有退縮,但另一個在野小黨LVŽS(Lietuvos valstiečių ir žaliųjų sąjunga,立陶宛農民和綠黨聯盟)影子內閣日前發表聲明,要求政府「修正錯誤」,將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名稱改為「台北」。

 

為抗衡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及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保守派的瑙塞達日前一度公開聲稱,同意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使用「台灣」名稱是「錯誤」。在立國國會等各方批評之下,瑙塞達不得不讓步,改稱自己一向支持台立推動合作。

 

圖為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如圖)與保守派瑙塞達,針對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名稱問題,兩人態度一度各執一詞。(取自臉書)

 

 

立陶宛對抗霸凌 法、德表態將反制中國

 

瑙塞達的發言引發立陶宛政壇爭議之際,中國為了台灣議題持續升高對立陶宛的經濟報復,已引起歐盟國家的關注。歐盟執委會在2021年底提出《反脅迫工具》法案(Anti-Coercion Instrument,ACI),用以反制中國及俄羅斯等第三國對歐盟成員的經濟脅迫。等不及法案須經一定審議流程,今年起接任歐盟輪值主席的法國,甫上任便表態將推動歐盟先一步採取實際行動,以商業防禦政策工具抵制北京。

 

法國將採取經濟措施反制中國。圖為總統馬克宏。(湯森路透)

 

而在法國之外,日前德國「波羅的海商會」致函蘭斯伯吉斯和經濟部長阿蒙奈特( Ausrine Armonaite),稱若立國無法解決與中國爭端,商會企業將關閉在該國工廠,引發外界質疑中方煽動第三國企業施壓。新上任的德國政府是否重回梅克爾時期的對中綏靖路線,也引起關注。

 

德國政府則以實際行動回應外界疑慮,將於本周派出高層經濟官員訪問立陶宛。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LRT)引述不具名官方消息指出,布蘭特納將與立陶宛外交、經貿部門首長商討如何協助企業因應中國壓力。

 

 

中國施壓企業惹惱德國 本周德、立商議應變之道

 

日前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會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之後,在會後共同記者會上表態,同樣身為歐洲一員,「德國將與立陶宛站在一起」。由於中國是德國最大貿易夥伴,近年來德國政府與企業維持對中國的低姿態,外界對於德國能否對中國採取強硬作為,仍持保留態度。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圖左)會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圖右)會後記者會上表態,「德國將與立陶宛站在一起」。(取自Annalena Baerbock臉書)

 

然而中國對立陶宛的經濟報復牽連德國企業,包括汽車輪胎和零件製造商馬牌集團(Continental)也傳出遭中方施壓,要求其不得使用立陶宛境內生產的零組件,引來德國國內的不滿,可能導致政府態度有所改變,勢必成為歐盟能否對立陶宛提供有力支援的關鍵變數。

 

中國對立陶宛經濟報復牽連德國產業,包括汽車輪胎和零件製造商馬牌集團(Continental)也傳出遭中國施壓。(取自Continental臉書)

 

 

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霸凌也仍然是立陶宛部份政黨的政治籌碼。2000年才成立的政黨LVŽS(Lietuvos valstiečių ir žaliųjų sąjunga,立陶宛農民和綠黨聯盟)影子內閣日前發表聲明,要求立陶宛政府「修正錯誤」,將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名稱改為「台北」。

 

聲明宣稱,根據1991年立陶宛與中國的建交公報,立陶宛「認知」(recognize)「台灣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立陶宛共和國政府承諾不與台灣建立或促進任何官方關係」;立陶宛政府已數度接到警告,同意台灣設立代表處並發展關係,將為立陶宛經濟帶來嚴重後果;而立陶宛在中國市場已蒙受重大損失,後續更將影響立陶宛的投資環境。

 

LVŽS在聲明中譴責立陶宛政府,在此議題上態度「不負責任」。LVŽS要求現任政府盡快「修正錯誤」,要求台灣代表處更名;若現任政府無法採取作為,將發動新的多數聯盟組成政府,執行此項調整。

 

立陶宛政黨LVŽS影子內閣日前發表聲明,要求政府「修正錯誤」,將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名稱改為「台北」。(取自LVŽS網站)

 

 

在野勢力借題發揮 執政聯盟面臨嚴峻考驗

 

針對在野黨抨擊,立陶宛總統及外交部已多次強調,與台灣加強往來及成立「台灣代表處」並未違反「一中原則」。然而儘管LVŽS政治影響力有限,得票率更是持續萎縮,然而在瑙塞達日前表態引起政壇討論,加上立陶宛政府近來因防疫作為引發民怨,不久前又爆發國營鐵路公司未配合制裁白俄羅斯行動的「白俄羅斯鉀肥醜聞」,執政聯盟壓力大增,能否堅持抗中外交路線,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焦點。

 

針對在野黨LVŽS聲明要求立陶宛政府,把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名稱改為「台北」,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重申,與台灣加強往來及成立「台灣代表處」未違反「一中原則」。(湯森路透)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