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業興起多年、商機持續增加,但消費者權益至今仍未能有效保障。(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Uber Eats與foodpanda(熊貓)的併購案雖備受壟斷爭議,但業界專家指出,更重要的是,外送平台來台已10年,目前市場秩序仍混亂,處於三不管地帶,許多外送員、商家及消費者的權益問題都有待解決,不論兩大平台合併與否,政府都應儘速設立專法適度納管。
資策會資深策略總監王瑞民、與全國外送產業工會發言人蘇柏豪表示,依照官方調查,有使用過外送平台的國人約有1500萬多人,若以台灣2300萬人來計算,扣掉年紀太大或太小者,一般人大約有7、8成使用過外送平台;而外送員也有15萬人之多,他們為了生計穿梭在大街小巷,時時得注意交通安全。
所以此併購案,不僅攸關多數國人權益,合併案背後,也帶來許多應要正視,甚至有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這案子是哪一個部會所主管?「先要將主管機關找出來,不然連你爸爸媽媽是誰都不知道!」王瑞民說,我們的交通部竟然連一部管理這些機車快遞相關的法規都沒有,但問題是,現在主要送的是鮮食,又不是送相隔一天也不會壞掉的包裹,所以也牽涉到食品衛生規定,「因為是Uber Eats,不只是Uber taxi!」
其次是,目前約有15萬名外送員的權益。「他們現在到底是承攬關係、還是僱傭關係?這一定要先理清楚。」蘇柏豪說,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外送員出車禍時,除了事故雙方的求償與保險之外,也許還會再向外送平台求償,那這時就會牽涉到僱傭與承攬。
「沒事承攬制、有事僱傭制!」蘇柏豪說,現在就是這樣,平台說只是做資訊媒合的工作,發生什麽事情都與他們無關,撇得一乾二淨。王瑞民則建議,不管是承攬或僱傭,不可能是全有或全無,平台還是要負起責任,可朝準聘僱制度思考。
再者,合理制定運價標準。蘇柏豪說,外送平台業者的收入結構,主要來源有二,一是平台會跟餐廳收取約30%的抽成,然後再向消費者收一筆外送費;而外送人員的權益,彷彿兩大平台也一起講好,都越砍越低,以前每單可賺40元,現在變成只有24元。
「完全沒有任何基準,」蘇柏豪指出,包括平台對消費者收費,及給外送員的錢都是黑箱計價,整個產業的遊戲規則,感覺都是由兩個業者自行制定。
王瑞民則建議,外送平台使用的都是在地資源,他們打著資訊媒合的角色,分別對消費者、商家與外送員收取或分發費用,中間如何虛列或剝削,通通不得而知,所以費用要透明,且外資也要誠實向台灣政府繳稅。
「所以這麽多問題,沒有一個解決之前,政府還要讓這兩大外送龍頭通過?」最後,王瑞民指出,很多權利義務都不明確之下,整個外送產業處於無法可管的狀況。他認為,一定要儘速設立產業專法,以保障外送員、商家及消費者三方權益,也把備受爭議的外送平台併購案,扭轉成產業進步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