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習近平於2017年7月訪問德國時,德國總理梅克爾曾私下質問習近平,為何要強硬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讓習近平十分不快。(湯森路透)
中國發表對台「習五條」談話,強硬姿態激起國際社會群起挺台;其中德國外交部長馬斯答覆議會質詢的正式回應,代表德國政府立場,尤其受到關注。與中國政經關係密切的德國,近年來數度公開支持台灣,政、學界均好奇德方政策變化,近2年北京外交圈傳出一件軼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7年7月訪問德國時,德國總理梅克爾曾在兩人的私下茶敘中當面質問習近平,為何要強硬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透露不同意的態度,讓習近平十分不快。
中國藉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時機,重提「一國兩制」及不放棄對台用武,不僅台灣強硬反擊,不少友我國家亦發聲挺台。其中德國外交部長馬斯(Heiko Maas)日前在答覆德國國會友台小組主席威爾胥(Klaus-Peter Willsch)質詢時,明確表示德國「不接受任何以軍事威嚇作為解決爭端之做法」,面對中國當權者亦明確表達相同態度。
馬斯這番答詢最引起關注之處,在於他一方面呼籲歐盟採取共同立場,同時再次主張歐盟理事會應改採多數決形式,原因在於過去中方曾透過對個別歐盟成員國的影響力,阻撓歐盟就此議題達成明確決議。
馬斯的談話一方面讓台灣為之振奮,同時也引發國際社會好奇,德國對中態度轉硬的轉折過程。事實上,梅克爾任內10度訪問中國,是在任的西方領導人中次數最多的。而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之後,在許多重大國際議題上不願與歐洲合作,梅克爾便曾表示,在氣候變遷等重大議題上,需要德國和中國的共同領導。
之所以在2年時間出現轉折,據知情人士轉述,轉捩點就是諾貝爾獎得主劉曉波。據指出,中國先是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拘禁劉曉波,在其病危之際仍不顧劉曉波重病以及國際社會聲援,拒絕讓他保外就醫,是讓梅克爾及德國政府認清中國不可能改變的主要原因,德國對中國政策也由過去一貫的友好對話基調,調整為在人權、貿易自由化,以及台灣等重大議題上,明確表達德國的質疑甚至反對立場。
據了解,我國外交高層曾輾轉從北京外交圈獲知2017年一場梅克爾與習近平之間的私下談話,談及中國人權問題及台灣。2017年7月, 習近平赴德國出席G20峰會,並在會前與梅克爾舉行雙邊會談。當時正值人在獄中的諾貝爾獎得主劉曉波病情急遽惡化之際,儘管國際社會要求中國允其保外就醫,北京仍悍然拒絕。當時德國不僅派出醫學專家赴中國為劉曉波看診,更表示希望中國當局能依劉曉波及其家人意願,送他到德國治療。
據北京外交圈傳聞,當時梅克爾藉習近平進行國是訪問機會,在公開會談之外與他有一場私下茶敘,當面向他表示希望中國能允許劉曉波保外就醫,並質疑中國的人權狀況,當時便已引起習近平不悅。
不料梅克爾竟進一步提及台灣問題,當面質問習近平:「為什麼要如此強硬打壓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言下之意顯然對中國的作法表示反對。
據轉述,當時習近平雖然不快,但考量當時中德在貿易往來、氣候變遷等重大議題上,仍必須保持合作。根據事後中方發佈的新聞稿,仍稱德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願意在「一帶一路」架構下加強中德經貿合作;而中方則與德國企業簽署了高達台幣數千億的天價訂單及貿易協議。
就在梅克爾與習近平會後數日,德國總理府的發言人公開轉述梅克爾態度,表示希望中國基於人道考慮,放行劉曉波接受治療。然而最終中國仍未妥協,劉曉波至過世都未能重獲自由。
其後,德國數度在公開場合聲援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權利。以台灣極力爭取的世衛大會(WHA)與會邀請為例,不僅德國在台協會透過臉書聲援台灣,德國代表也在2018年的大會上,公開發言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