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6月起解禁,經濟部稱自由買賣每片應會低於5元,但因部分原料高漲,業者出面打臉,認為這樣削價受制不可行。(總統府提供)
口罩6月起解禁,新一波價格戰開打!經濟部稱自由買賣每片應會低於5元,遭口罩業者齊打臉,強調開放後原料不再穩價穩量,原料商外銷賺更大,國內面臨缺料隱憂,成本飛漲;且對照歐美國家口罩需求大、利潤高,每片10元起跳,內銷價若受制,「只會讓廠商把更多口罩往外送。」
疫情爆發後,國內60多家業者組成口罩國家隊,配合政府徵用,日產能從188萬片迅速拉升到2000萬片。如今達成階段性任務,6月起除維持口罩實名制運行,每天定額徵收800萬片,其餘開放自由交易。業者將依目前日產量,公平繳交相同比例的徵用量,換算剩下約6成可投入內銷、外銷市場。
消息一出,口罩廠電話被打爆,國外訂單大量湧入,國內各大通路、藥局也動起來,民眾更是摩拳擦掌,喊話「有多少搶多少」,不過也憂價格遭哄抬。經濟部長沈榮津強調,實名制維持每片5元,自由買賣部分不會相差太多,會再找業者溝通,但日前卻直接喊話每片應會低於5元,遭口罩商齊打臉。
一名口罩國家隊成員說,6月解禁後,政府只保障徵用的800萬片原料穩價穩量,其餘產量要自己備料,但現在國際原料價大漲,以最重要的熔噴不織布為例,中國原料價為台灣的10倍,稍微回穩也仍要7倍,歐洲各國、南韓價格也「嚇死人」。
他進一步說,口罩全面徵用時,政府會幫忙配料,國內原料供應和需求可維持平衡;不過解禁之後,原料商也想外銷賺一波,全球上演搶料大戰,國內口罩廠爭取的量勢必縮減,現在除了積極找尋外國原料,也提前向客戶打預防針,表明原料來源不穩定,恐有斷料、出貨銜接不上的可能。
口罩商透露,疫情爆發前,醫用口罩每片成本約0.5到1元,政府以每片2.5元價格徵收,利潤本就不高,現在光是熔噴布就喊到2元,其餘不織布、濾材和耳帶也漲價,包裝和物流也較實名制複雜,許多口罩廠甚至支付員工3倍薪趕工,國軍退場後又要另聘人力,均會抬高成本,售價很難低於5元。
儘管各廠定價尚未出爐,不過國內某知名廠商透露,目前內銷訂單一片8元,外銷價則是每片12元,往外送利潤確實較大,同業多賣到每片10到20元行情,即使加上運費、額外成本,「還是賺得比較多」,除了顧及國內老客戶需求,其餘7成以上產量傾向外銷。
口罩業者直言,過去台灣有9成口罩都是進口,這次是因疫情需求,把日產量拉到2000萬片,各廠加開2倍、3倍產線,投入大量設備和人力,但國內人口就那麼多,疫情過後需求更低,長遠來看一定得轉外銷,現在是打「國際盃」的關鍵時機點,一定得把握住。
「口罩價格會隨疫情減緩而降低,在商言商,廠商當然限制愈少愈有利。」口罩商強調,政府減量徵用800萬片,大家願意配合,但自由買賣部分,不同產品、包裝和通路售價差距很大,政府有穩定物價的機制,但以5元為參考價,不太符合現實狀況,何況把國內行情壓得愈低,只會讓廠商更想轉外銷。
解禁消息一出,口罩廠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最少上百萬、千萬片起跳,甚至有大廠接到總量超過1億片。不過口罩商強調,各家都有長期配合的客戶,以醫療院所和公司居多,徵用前積欠不少訂單,像他的廠日產量60萬片,現已累積超過1000萬片未消化,解禁後要優先處理。
也因此,近期口罩商接到大量賣場通路、藥局和便利商店洽詢,多無法立刻接單,不只舊單擠爆,原料供應不穩定也是一大問題,出貨量無法保證,民眾想在第一時間搶購口罩,管道和貨源恐不如想像得多。
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說,口罩仍是防疫物資,不能囤積或哄抬物價,市面上醫療口罩有不同規格、包裝設計,開放後可逐一檢視價格;至於部長喊每片低於5元,只是參考價,若廠商開得太高,民眾心裡自然有一把尺,他認為口罩廠還是會顧及國內客戶,應不至於通通往外消,導致國內買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