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別再說你家孩子是被帶壞的

木槍 2023年04月29日 07:00:00
許多犯下類似持槍掃射當鋪案件的少年們,他們的家庭往往並沒有發揮社會所期待的功能,(翻攝畫面)

許多犯下類似持槍掃射當鋪案件的少年們,他們的家庭往往並沒有發揮社會所期待的功能,(翻攝畫面)

4月20日,新北市土城區驚傳少年持槍至當鋪掃射,起因是隸屬另一幫派的少年於前一日在雙北開槍挑釁,但經檢警調查後,早在當月10日,已另有四名少年持空氣槍於同一間當鋪射擊,背後除了牽涉幫派糾紛及黑槍氾濫等問題,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少年怎麼了?」

 

在許多案例和研究中,不難發現許多這樣犯下震驚社會案件的少年們,他們的家庭並沒有發揮社會所期待的功能,以這次當鋪掃射案的少年家庭背景為例,可以看到父母親離異後父親再婚,而後父親入監服刑,從小是由祖母隔代教養長大,當中可能也存在管教不當的問題,因而欠缺學習及分享對象,無法有效且正確的處理各階段遇到的議題,更難以從照顧者身上尋求被認同感及獲得相對應的情感支持,而逐漸封閉自己的內心。

 

另外,在當今社會的家庭結構中,「父母關係良好」、「家庭經濟無虞」等正向因子是多數家庭的表徵,但潛藏在底下的危險因子是家庭暴力等較難被發現的問題,在這樣看似正常健康的家庭中,照顧者提供少年學習的不良示範,例如在台劇《逆局》中,連續殺人犯陸齊正是因為幼時目睹家庭暴力,認為只要自己做和爸爸一樣的事,媽媽便不會離開自己,進而持刀攻擊自己的母親。負面行為的學習對象,也是少年非行的主因之一。(管教不當又可分為管教過當及疏於管教二種,均有可能成為將孩子往外推的推力)

 

在少年成長至學齡階段時,性格、認知、習慣等個人特質及處事態度皆已逐步定型,且在智育成績仍被列為首要目標的教育環境中,如果無法達成基本的要求,又難以和同學和平相處時,少年在學校會面臨到的問題會是來自同儕的排擠、成人的責難等,無法在學校獲得成就感及認同感,進而將少年往防護網外推,少年的偏差行為便開始出現,輕者擾亂上課秩序、和同學發生衝突,重者則可能出現攜帶危險物品「防身」、翹課至校外尋求情感支持等情況。

 

可惜的是,即使學校提供相關資源給這些孩子和家長,但在此階段的少年多半不懂得正確表達自身遇到的困難,或是羞於啟齒,同時又因家庭功能早難以正常運作,家庭與學校無法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和合作關係,此情形在寒暑假時更為明顯,導致防護網無法及時攔住正在墜落的這群少年,而校園圍牆外的世界對他們而言,彷彿救命稻草一般,在推力與拉力作用下,他們更「被迫」往社會移動。

 

當一群無法在家庭獲得情感支持,也無法在學校取得成就感及被認同感的少年離開校園,在社會上遇見情義相挺的大哥們時,對他們來說是貴人般的存在。此時,由於少年亟需從校外團體取得被認同感,大哥們只需要提供一點蠅頭小利,便可輕而易舉的將這群少年作為犯案工具,而少年們也因為效忠團體及情感需求,不自覺地落入更深的深淵。

 

更可怕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原先根深蒂固的舊有觀念及扭曲的價值觀會被再次強化,或重新學習到如何宣示效忠團體的犯罪手段,而後逐漸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子,也就是近幾日新聞呈現的樣貌,但他們的故事並不會因此而畫下休止符。

 

筆者數年前曾至少年矯正機構進行問卷調查,因少年受訪需經監護人同意,故調查時間是該機構辦理懇親會當天,看著會場一批批家屬入場就座,卻有一位少年的桌子對面空無一人,在活動開始後便痛哭失聲。他們或許曾經厭惡過自己的家庭,卻也同時渴望家庭給予的照顧和溫暖,期待在當下仍有親人願意見他們一面,而這樣的渴望,可能是少年改變的契機,但也有可能造就了下一個非行少年的誕生。

 

對於已有扭曲的認知及價值觀的少年而言,在徹底改變認知前,只有對家庭溫暖的渴望是遠遠不夠的,倘若少年是在沒有改變認知的狀態下重新組建屬於自己的家庭,那麼,下一個當鋪掃射案將會不斷的重演。

 

※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長期關注刑事司法議題。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