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恐慌視角:預防疫情大流行 我們須像病毒般適應和生存

 

麥克奈特 (Matt McKnight)
●美國生技公司Ginkgo Bioworks商務長

 

馬尼亞 (Neil Maniar)
●美國東北大學公共衛生實踐教授、公共衛生碩士學程主任

 

如果網路攻擊會導致全球經濟天翻地覆、讓紐約等大城市封城癱瘓,並使數百萬人生命陷於危殆,那麼全球政府和機構無疑會大量投資在防禦能力上。他們將加強網路安全、增加新的保護措施,並收集未來威脅相關的數據和情資,一如許多政府和機構針對網攻的因應之道。

 

然而談到具同等破壞力的COVID-19疫情時,當局的因應卻遠遠未及果斷。隨著新變種病毒破壞全球人口的健康與經濟安全,我們用以防止疫情傳播的早期預警和監測技術等生物安全措施,無論在層次、普遍性或強大程度上,都遠遠不及我們用以抑制駭客入侵資安系統或降低其危害的手段。

 

但正如COVID-19持續提醒我們,公共衛生和生物安全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生物病毒就像是電腦病毒,只是它們攻擊的是生命系統。它們無處不在,儘管我們可能無法永遠擺脫,卻可以加以研究,並學習如何保護自己。新的生物技術類似於防止網攻的修補程式。COVID-19的mRNA疫苗就是很好的例子。開發疫苗的科學家對細胞進行編碼以產生「好」代碼,向我們的身體發出指令,以中和病毒的「壞」代碼。

 

COVID-19疫苗顯示以生物技術拯救生命的潛力,但疫苗只是我們抵禦未來疫情的一部分。我們擁有工具可以預測下一波疫情,並扭轉其對個人與社區的造成各種健康威脅。我們需要善用新時代的公衛技術,以等同我們在資安方面的投資和參與,建立一個生物安全基礎設施。

 

為了盡可能挽救更多生命,政府必須強調對生物安全系統和技術的投資。重點應該是擴大監測系統,以在生物安全威脅擴散之前加以察覺。

 

我們也需要更多創新。我們需要戰略性轉向,在學校和機場等非傳統場所進行定期檢測,以便在遭傳染病威脅沒頂之前先發現它,才能有一個更安全的未來。有常見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在COVID-19之前很少會被要求接受傳染病檢測)應進行常規檢測,以獲得明確診斷。病原體檢測儀器的價格應該更便宜,也應該更廣泛可得。透過整合相關數據,全球傳染病「氣象圖」(在構想中,應該構建成一個分層的敏捷系統,隨著時間變化,以因應人類面臨的各種威脅,就像網路安全系統一樣)將幫助各個城市、州別和國家了解潛在威脅。

 

在接受COVID-19震撼教育之前,志得意滿的政府和機構並未針對大規模傳染病監測系統進行投資。雖然現在大家關注的仍是COVID-19,但猴痘已在全球數大洲出現令人不安的病例數激增。對於令醫學專家備感困惑的急性兒童肝炎病例增加,我們也才剛開始了解基本原因。其他迫在眉睫的威脅,還包括新的禽流感病毒株,以及持續變異且演化成更易感染人類的其他病毒。我們需要提高預測未來疫情大爆發的能力,並了解新變種將在哪裡現身。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在新病原體引發大流行疫情之前,將它們檢測出來。

 

現在距離終結疫情還有很長一段路。5月下旬,在預印本資料庫MedRxiv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未通報的COVID-19病例可能是通報數字的30倍。根據美國疾病防治中心的數據,目前病例數比去年同期高出近6倍,這主要是因為出現新的變種病毒。這方面尤其令人擔憂,因為現有mRNA疫苗雖然降低住院和死亡的風險,但在預防長新冠(long COVID)方面效果較差。最近研究顯示,高達20%新冠肺炎患者受苦於揮之不去的長新冠。經濟方面的影響也很驚人,COVID引發的通膨威脅全球經濟和供應鏈就是明證。

 

公衛領袖警告,無論出於自然發生或人為設計,傳染病的威脅與日俱增,這意味我們無法承受標誌COVID-19時代的「忽視—恐慌—忽視」循環。病原體不斷精進其適應、變異和繁衍的能力,它們才不理會「防疫疲勞」,或是我們想要重拾舊日常態的願望。為了預防未來的疫情大流行,我們必須像病毒一樣專注於適應和生存。我們必須透過資助技術來修補漏洞,以幫助我們識別和對抗危險病毒,並開發新防禦措施以因應潛在疫情爆發。

 

正如資訊時代的到來,強調我們對資安的需求,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日益嚴重的流行病威脅,也應該刺激我們對於生物安全的大量投資。現在該是打造公衛工具包的時候了,這樣我們才能對抗未來的病毒威脅。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Biosecurity Is National Securit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1) 【炒房幫兇大追擊專題1】永慶房屋爆業界不能說的秘密

 

(2) 【炒房幫兇大追擊專題2】永慶房屋示警 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