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藥品政策會議紙上論壇(四)》健保新藥預算執行率不到5% 前衛福部次長李玉春:以精準給付觀念管理藥品納保

邱家琳 2022年12月09日 10:04:00
前衛福部次長、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兼任教授李玉春。(取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官網)

前衛福部次長、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兼任教授李玉春。(取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官網)

2022年健保新藥預算編列22.68億元,但截至第二季止,僅使用8600萬元,執行率為4.24%,連5%都不到。據了解,到今年9月底,幾乎沒有新通過審查的新藥,在今年底結束前,新藥預算的執行率可能難以突破10%,將高達20億預算未能使用,恐怕創下健保史上新低紀錄。

 

針對健保藥品支付制度,前衛福部次長、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兼任教授李玉春提出新藥審查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建議以精準給付觀念去管理藥品納保,建立事後評估機制,檢討納保藥物的使用情形,盼未來能加速新藥納入健保給付,讓國內新藥使用能與國際同步。

 

 

建立完善的新藥審查機制

 

新藥無法納入健保給付的原因,最常見的是財務衝擊(budget impact)過大,這又與健保預算緊繃、新藥審查機制不夠完善有關。就李玉春的觀察,健保署與醫界對於財務衝擊的估算方式沒有共識,常影響到新藥審查通過的可能性,即便新藥預算已經編列,也不一定會使用到。

 

李玉春指出,就整個審查歷程來說,藥品資料來源、給付範圍訂定等評估資料,都沒有一定的基準,造成藥界與共擬會委員難以達成共識,留到下次會議中再次討論,讓審查時程往後延宕。

 

在過去,曾有專家建議,產出評估報告的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在做藥品財務衝擊的資料或蒐集相關資訊時,應同步與共擬會委員取得共識,得以釐清報告中所需涵蓋的內容,讓審查時程縮短。然而,這只解決了一部份的問題,審查機制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

 

李玉春建議,應針對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藥品建立納保後評估機制,定期檢討新藥對於健保的財務影響大小,多退少補,提升共擬會的審議效率。另外,健保署應落實目前已實施的前瞻性評估進行新藥預算編列,透過藥廠提供預計申請給付的時間點,估算未來的新藥預算,協助共擬會評估財務衝擊影響,以確立預算編列與花用的合理性。

 

 

以精準給付管理藥品納保

 

健保總額支付制度以點值來計算,藥費皆採固定點值,每點支付1元,從總額扣除藥費後,醫療服務等其餘費用採浮動點值計算。然而,藥費持續增加,對健保總額點值形成壓力,在2023年健保總額協商過程,醫界在「新醫療科技」與「擴大新適應症」項目上編列0元預算,目的便是避免藥費壓縮到醫療服務的點值。

 

針對藥費擴大造成其他項目點值被稀釋的狀況,李玉春建議,健保署應以精準給付觀念去管理藥品納保情形,建立事後評估機制,檢討納保藥物的使用情形,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多退少補,繼續給付成本效益高的藥品,而效益低的藥品應減少適應症範圍及降低給付,將健保資源效率提升,也讓醫院方不會因浮動點值被壓縮而站在反對新藥納保的立場。

 

目前健保署已經實施新藥給付管理協議(MEA),將成本效益尚未明朗的新藥納入給付,收集病人使用藥品的情況,根據實際療效資料,療效好的藥品將增加適應症,而療效差的藥品則降低支付或退場。這對於新藥引進的幫助非常大,能加速進入市場。

 

李玉春指出,台灣有許多超過專利期的藥物,支付價格仍非常高,降價速度過於緩慢,像韓國過專利期就是調降30%。這導致台灣超過專利期10幾年的藥品遠高於國際藥價,使得一大部分的藥費支出都在過專利期藥物上,讓健保沒有財政空間收納新藥,造成健保給付的惡性循環。若是能適時降低藥價,每年將有更多預算可以節省下來改用在新藥上。

 

此外,藥價差(R Zone)也需定期檢討機制。李玉春說明,在訂定藥品的支付標準時,會給予合理的利潤,但目前藥價差已經達到500億至600億,甚至更高,目前有研議一些方法降低藥價差,這些節省的費用也可以用在新藥上;當低價值藥品退場、過專利期藥品降價、藥價差減少,省下的金額相當可觀,能運用在新藥上。

 

因健保藥費占比的限制,使得新藥納保困難,若完善新藥納保事前掃描與事後檢討機制,讓編列預算時有實際資料參考,並檢討納保藥品使用情況以落實精準給付,提升健保藥費支出效率,則可將健保資源投注在最需要被照顧的地方。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