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斐姨所思》敬覆郭力昕教授投書

范琪斐 2023年05月22日 00:02:00
斐姨所思在上星期播出郭力昕教授的專訪後,引發一連串的論戰。(圖片摘自《斐姨所思》網路節目)

斐姨所思在上星期播出郭力昕教授的專訪後,引發一連串的論戰。(圖片摘自《斐姨所思》網路節目)

斐姨所思在上星期播出郭力昕教授的專訪後,教授投書《上報》寫了長文,批評我們對訪談內容的處理方式,原文連結在底下,我把教授對我的批評簡短整理成三點:

 

首先,教授對「兩小時訪談砍到剩下半小時」很有意見,認為這樣做對他至少有兩點不利:

 

1.大量刪除他講中國問題與美國政治現實的看法,於是我看起來「邏輯清晰」,而教授看起來「天真弱智、邏輯混亂、投降舔共」。

 

2.他說:「媒體文化相對進步的國家,在時事訪談節目之後,還回頭對來賓的意見評斷一番的作法」是「技術犯規」。

 

第二,訪談剪接是為了呈現自己對「美國價值的基本信念」和服膺「主要觀眾的政治傾向」,這還引導到他最後一個結論。

 

第三,「范琪斐不能接受我『疑美』的意見。」

 

以下是我的回覆:

 

1. 郭教授覺得他的話被斷章取義了,意思無法完整表達,那我把一刀未剪版的影片連結放在下方,沒空看的也有逐字稿,連結一併附上。

 

2. 美國是不是「軍國主義」國家這是論文等級的題目,篇幅可能沒辦法談得很細緻,郭教授提出他的證據認為是,我認為不是,大家可以看看兩邊論述,看你贊成那一邊。但郭教授專文登報,批評我的媒體素養,身為媒體從業者,我認為有必要把事情的經過還原一下。

 

原本的設定是我和小編開頭,緊接郭教授的訪談,中段橋接後,馬上加入他觀點不同的學者陳方隅,最後是我的簡短感想。郭教授看過認為我們本來承諾一個受訪者單獨一集,為什麼會兩個人放在一起?對這個處理提出抗議。

 

我們尊重受訪者的感受,播出當日臨時聯繫攝影,重新錄製開頭及結尾意見,如其所願拆成兩集,郭教授當時回復,拆成兩集就沒有問題。所以我的理解是他對半小時的「內容」部分沒有疑義,有疑義的是他與陳教授的專訪不可以併成一集。

 

但當我們開始作業接近修改完成時,郭教授又來訊表示:「看完我們的處理又覺得沒有問題了,無論如何由我們決定。」所以大家不難想像,我突然看到他在上報投書表示時,有多驚訝。

 

3. 郭教授認為他的觀點沒有被完整呈現,並且表示我們承諾他Podcast可長可短,但我要強調一點:我從來沒有說過「我們不會剪」。做出刪減,絕非教授所言「讓自己『邏輯清晰』,對方『天真弱智、邏輯混亂、投降舔共』」相反的,我希望觀眾可以用最少的時間,清楚了解教授的想法,現在原版有了,大家可以看看,是我的立場限制了自己的理解能力?還是郭教授的立場限制了他的邏輯能力?

 

4.教授認為「技術犯規」的結尾短評,是本節目一貫作風,這跟傳統媒體的做法,是不一樣。身為自媒體,持有觀點本就稀鬆平常,在觀點不影響採訪過程的前提下,我們以有關點自豪。我們也不是沒碰過底下留言大一片大罵的狀況,評論講得是否有道理,有沒有抓到重點,我們還是相信社群的集體智慧。

 

5.至於為了自己的價值和討好觀眾,不接受他疑美的意見,數據顯示剛好相反。陳方隅的訪談內容流量是郭教授的2倍(23.5萬 vs 11.8萬),他的內容更價值觀與我較近、內容也更討好頻道觀眾觀眾,完全不必,我要省事,不需增加準備內容,訪談郭教授,如錄影過程所見中,我們意見時常相左,但開頭和結尾我都再次強調,民主社會凝聚共識需要對話,請教授來上節目訪談,難道不是我和郭教授一起消除「非我必誅、黨同伐異」的努力嗎?

 

6. 訪談完畢我特地提醒同仁,先把逐字稿打出來(平常從不這麼做),目的是希望在文字的協助,更不致曲解對方想法,播出前,我們也特意將播出版提供郭教授過目。

 

錄影完,當下郭教授沒有提出意見;接著我們給他看剪接版本,沒意見;等播出之後,有意見。我不太懂在這樣的溝通過程中我們還有哪邊不夠周全,如果有做不好的地方,也請各方給我們團隊參考參考。

 

我做為採訪的人,我自認已盡到我能做的最大誠意。採訪時,我努力理解你的意思,採訪後,我把我的理解,傳達給觀眾。這當中,是不是有誤解的可能?當然有,所以採訪時,我會問:「你剛剛是這個意思嗎?」把編輯後的版本給教授看(我們很少這麼做),就是再做一次確認,我有沒有弄錯?你這兩個時候都不講,播完才講,in my book,這叫馬後炮。

 

我一般不會跟受訪者爭辯這些事。理論是,採訪者跟受訪者立足點平等。但我做了三十年媒體,我很清楚,我有一點優勢。畢竟我做過很多採訪,對方可能受訪的經驗很少,讓一點分是應該的。但今天郭教授不是素人,當過政大傳播學院院長,今天他來指教我們處理得如何不當,我就覺得我好像得把我的立場也說清楚。

 

訊息要有效率的傳播,採訪者要有素養,受訪者也要有素養。一再抱怨聽的人聽不進去,是不是要好好想一下,到底是接收訊息的人有問題,中間傳播的媒體有問題,還是發出的訊息有問題?

 

我沒有隱藏過我的民主傾向,但我從不放棄對話的可能,更認同教授說的『台灣需要不同的聲音與討論』,這才是民主自由真正的精神,也是我獨排眾議邀請教授來上節目的原因。

 

我這樣說,阿伯,你聽懂了嗎?

 

郭力昕教授上報評論

郭力昕教授訪問一刀未剪版

郭力昕教授訪談逐字稿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