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國際學校—寫在孩子展翅高飛之前

王泰俐 2023年06月23日 07:01:00
任何一種教育環境的選擇,都不可能完美。如何引導孩子學習追求一個相對「快樂」的人生,是許多父母師長共同的課題。(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任何一種教育環境的選擇,都不可能完美。如何引導孩子學習追求一個相對「快樂」的人生,是許多父母師長共同的課題。(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六月艷紅的鳳凰花綻放枝頭,又是畢業時節。

 

今年我除了以師長身分參加學生的畢業典禮之外,也以母親的身分參加了兒子的高中畢業典禮。

 

我的孩子天生氣質極度好動,從幼稚園時期就難以端坐在課堂桌椅上超過十分鐘,五十分鐘的課對他而言簡直是酷刑。雖然難以乖乖聽課,但他對新知識倒是充滿好奇,尤其熱愛發問或跟同學討論。不過一長串的問題以及與同學討論的吵鬧聲,經常耽誤既定的課程時間安排而令任課老師頭痛不已。

 

考量孩子天生的個性特質以及較能適應的學習模式,再窮盡所有我可以諮詢的管道,最終將孩子轉到想像當中可以「快樂自主學習」的國際學校就讀,也開啟了我們母子長達十二年的國際學校之路。

 

國際學校的學習真的「快樂自主」嗎?

 

過去這十二年來,也剛好是台灣國際學校以及高中與國外高中雙聯課程發展的蓬勃時期。我自己從小就讀台灣的公立學校體系,一直到念研究所才出國,對於國際學校的課程與教材內容完全陌生。一路上陪著孩子跌跌撞撞地成長,也在這個號稱「快樂自主學習」的教育歷程上匍匐前進,並逐步體驗台灣社會普遍對國際學校教育的迷思。

 

首先,台灣大眾對國際學校「快樂學習」的第一個迷思,可能是國際學校的功課少也沒有考試。以我的孩子先後念過的兩所國際學校而言,在小學時期,確實很少重複抄寫或演算的功課,甚至連一本教科書都沒有。取而代之的是符合各年級課綱所設計出來的「主題式專案學習計畫」。

 

國小時期「主題式專案學習計畫」,探索所有創意的可能

 

我印象很深的是孩子三年級有一個學習主題是埃及歷史文化。當學期的學習主題之一是世界文明中的古老帝國,以古埃及為學習始點。老師在上社會課時先口述並以影片簡述古埃及的歷史時期、地理位置、農耕制度、階級制度以及文化發展等,然後就交給孩子一張學習單,上面建議在古埃及文明的各面向上,孩子還可以再深入研究的重點,並希望孩子在一個半月的時間內,以各式媒材完成一本立體書(pop-out-book),然後用公開展演的方式呈現學習結果。英文課的主題則是以「法老王的一天」為題讓孩子完成一篇創意寫作。數學課則是介紹古埃及的乘法和除法,也讓孩子嘗試以埃及文寫出簡單的公式以增加趣味。科學課則是示範古埃及人如何使用簡單機械如斜坡或槓桿等建造建築物。有一個週五舉辦「埃及日」活動,孩子自由選擇體驗當古埃及社會中任何一族群的某個人一天,自己設計其服飾並穿到學校,跟同學互相介紹自己的身分。當天中午學校午餐提供埃及食物,讓孩子也從食物文化中體驗埃及。

 

許多學習內容都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做,因此大幅提升了他的學習意願和樂趣。(圖片由作者提供)

 

孩子在接下來那一個半月當中,忙得不亦樂乎。針對老師建議的學習重點,他花了許多時間以各種方式收集資料,最後決定他的立體書封面是一座可以打開的金字塔,打開之後首頁呈現目錄,包括「埃及金字塔的秘密」、「法老王點評」、「尼羅河的禮物」、「打獵的一天」、「我在尼羅河的帆船上做生意」等章節。因為要以立體書的方式呈現,孩子也想方設法在文字、繪畫和圖片之外,設計各式各樣「立體」環節,包括製作猜謎闖關遊戲(猜哪個法老王十九歲就離世或哪個法老王在位最久等等)、製作埃及金字塔和帆船的模型(並且還要想辦法讓它們剛好能以跨頁的形式呈現在書中)、並嘗試用各種材料製作尼羅河的地形等。

 

我記得當時自己正在忙一個研究案,雖然覺得孩子的研究主題很有趣,但實在找不出太多時間可以幫他。我幫的最大的忙就是帶他到長安西路的各種材料店,尋找各式各樣他所需要的材料。還有在他展出立體書時,陪他站在攤位旁邊,聽他跟全校同學解說他的書籍內容,然後拼命鼓吹他的同學試玩他書中的各種遊戲。

 

這樣的專案學習模式,重複出現在孩子小學的各個階段中,雖然是國際學校但也不乏跟台灣相關的學習主題,例如台灣茶的歷史和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化等等。教室裡佈置成不同的學習站(station teaching),孩子上課時可以在不同的學習桌間走來走去,也可以自由與老師或同學討論點子。很多學習內容都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做,因此大幅提升了他的學習意願和樂趣。最大的收穫就是整個小學時期在每個學科的學習上,孩子得以探索所有創意的可能。

 

教室裡佈置成不同的學習站(station teaching),孩子上課時可以在不同的學習桌間走來走去。(圖片由作者提供)

 

「快樂學習」的「代價」

 

然而,這個「快樂學習」並非沒有「代價」。比如以數學學科的學習而言,由於沒有教科書,學習進度和品質完全取決於當年度任教數學的老師。也因為經常要配合各種主題式的學習,回家不必寫數學功課,又沒有定期考試,我注意到孩子的數學基礎不夠穩固,年度評量忽高忽低,每個學期的落差很大。

 

「快樂學習」並非沒有「代價」,孩子的學科基礎不夠穩固,年度評量忽高忽低,每個學期的落差很大。(示意圖,圖片摘自康橋國際學校臉書)

 

中學時期的自我探索

 

中學時期之後,孩子轉到另一間國際學校就讀。新學校的學習模式跟小學時期的差異頗大,但是有一點非常類似,那就是鼓勵孩子探索自我。

 

每一個學期一開始,老師都會請孩子畫出一張自畫像,並在旁寫下自己今年對自己的期許(My New Year Resolution)。期末則寫一封信給過去的自己(A letter to my past self),回憶自己一年來的成長。同時每學年進行性向測量,讓孩子自我覺察自己的興趣和性格氣質,並思索什麼樣的課外活動適合自己。

 

新學校提供的的多元課外活動,包括各種運動、藝術、音樂、語文演辯、科技或科學、慈善公益等等,讓孩子探索自我。然而眾多選擇之下的自我探索,是一個相當不易的青春期挑戰。孩子如何在中學時期面對陡然加重的課業壓力、青春期的各種情緒試煉、社群媒體的誘惑、校園內人際關係的處理等等成長關卡,並在各種關卡中還要能持續在課外活動中探索自我,格外需要父母的適時參與以及支持。

 

以我的孩子為例,兒子轉到新學校後,面對全新的學業成績測量方式、校園文化以及人際關係,以及目不暇給的課外活動,一度陷入自我探索的迷惘時期。後來我在親師日跟老師談話並看過他的自我期許以及性向測量結果後,鼓勵他先把學業成績放一邊,嘗試著先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融入學校生活。我建議他或許可以從聯合國模擬會議開始。

 

我從孩子的自我覺察練習中發現,他認為自己是外向的、喜歡社交、好奇心強、喜歡分析並與人思辨、尤其喜歡運用創意解決問題。不過他從來沒有參加過演辯方面的活動,對於我的提議他有點卻步,覺得那是學校裡「優等生」才會去從事的活動。

 

我鼓勵他或許可以從暑期一個迷你型「聯合國模擬會議」夏令營活動開始,去嘗試看看自己喜不喜歡,說不定能交到新朋友。「能夠交到新朋友」對他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誘因,為了這個誘因,他勉為其難地表示「那就暑假去玩一玩」。

 

我們母子完全沒有預料到,這個七年級暑期的迷你型「聯合國模擬會議」,改變了他的整個青春期的成長。學校舉辦的「聯合國模擬會議」夏令營團隊由一個非常風趣且迷人的老師帶領,她的幽默和風趣,讓聯合國模擬會議中看似嚴肅的研究和寫作技巧、團隊合作、國際時事辯論等環節,成了一次又一次激盪腦力以及大玩創意的活動。

 

課外活動為孩子開啟了希望之光

 

這個老師在夏令營結束之後,寫了一封信給孩子,認為他過去雖然從來沒有演辯的經驗,但從暑期活動中可以看出他的潛力,非常鼓勵他開學之後繼續投入相關社團,也鼓勵他考慮申請加入學校的代表隊。

 

回想起來,這封信真是為孩子帶來了一束希望之光,讓孩子在進入新校園後的種種不適應中,看見自己有被肯定的可能。也讓他開始對自己建立自信,原來成績不夠優異的學生,也有在其它領域被看見的可能。

 

多數國際學校從中學時期開始各個科目都採取分班制度,各個學科都根據「孩子適合的程度」分級分班。(美聯社)

 

當然,從建立自信到爭取代表學校參加國際聯合國模擬會議,是另外一長串的故事了。孩子天性中有股叛逆,選擇了一個有些張揚的龐克髮型,非典型好學生的種種作風,在爭取代表學校參賽的過程中,可以預期困難重重。如何陪伴孩子走過被拒絕的低潮,也成為我一次又一次的考驗與學習。

 

尤其我自己必須經常面對內心的拉扯。一方面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太在意孩子的學業成績上的數字表現 (不然就背離當初為他選擇國際學校的初衷),另一方面我在大學校園中工作又經常有機會看到各方面都很傑出的學生,有時候不免幻想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是否有機會長成跟他們一樣優秀的青年(然後再連忙提醒自己不要作夢)。當時我自己也面臨職涯上各種升等和發表的挑戰,同時間又必須陪著孩子走過一段我自己完全沒有經歷過的成長之路,經常覺得快要撐不下去而急需要各種「求生指南」。


熬過各種絕處逢生的時刻之後,孩子的中學時期也快結束了。我最終發現聯合國模擬會議以及相關比賽的課外活動,確實大幅度訓練了孩子的專注力、邏輯思考、理性說服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尤其後來孩子到了高年級擔任社團幹部,必須負責協調跨國間不同學校的學生參與會議的各項細節,也要同時負責訓練低年級的學弟妹,這個經驗讓孩子體驗到,原來自己不只可以策畫同儕之間的玩樂活動,當有機會主辦大型的跨校聯模會議時,自己也能夠爭取到師長的信任並擔任領導人的角色。

 

在中學時期因為某項課外活動而打開一扇成長之窗,在孩子就讀的國際學校中,並非特別的個案,在其它的國際學校也常見。外界或許難以想像其實多數國際學校從中學時期開始各個科目都採取分班制度,各個學科都根據「孩子適合的程度」分級分班。如果要用「能力分班」的概念來看待這個分級分班,那國際學校的學業競爭之激烈,其實絕不亞於台灣體制內的學校。但在我觀察到的同屆同學當中,有不少孩子因為在各種課外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情,而能自我肯定並得到同儕團體的肯定。確實有同學在學業表現上非常傑出,但在課外活動中表現出色的孩子,也同樣有自己的舞台,一樣能受到肯定。

 

高中時期的抗壓長期戰,顛覆外界想像

 

到了高中時期,由於多數國外大學成績的採計從九年級之後開始,因此如何在課業成績和課外活動之間尋求平衡點,對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和抗壓性的考驗,更是嚴峻挑戰的開始。整個高中時期的高壓,可以說完全顛覆了外界對國際學校的想像,當然更包括我自己的想像。

以我的孩子為例,除了課業(每學期七到八科)、課外活動、還要準備標準學力測驗(SAT)之外,還需額外花時間繼續經營他從八年級就開始的電商網站。到了這個時期,我這個媽媽除了擔任鬧鐘角色,每天提醒他要早點睡之外,可以參與的事情已經不多,只是每天不斷地驚嘆原來一個高中生可以有這麼多的「副業」要忙碌。

 

他每天從早忙到晚,雖然上課時間從八點到下午三點半就結束,但是下課之後才是重頭戲的開始。他跟同學創辦一個青少年投資社團,從青少年的觀點學習財務金融,又同時經營podcast頻道,邀請有創業經驗的校內外或國內外的年輕人上節目。此外還創辦慈善社團,串連他的電商網站和舊衣舊物回收站資源,嘗試幫助孩童改善皮膚健康狀況。當然也少不了參加各種球類運動,紓壓並解放青春期的旺盛體力,

 

孩子在高中時期面對的高壓,完全顛覆了外界對國際學校的想像。(示意圖,圖片摘自康橋國際學校臉書)

 

他跟興趣相近的同學們還經常組隊參加各式商業競賽,我印象較深是有一次他們設計和研發了一款「線上試衣間」的裝置,希望透過線上試衣的AI裝置,減少線上購物尺寸不合的問題,也減少衣料資源的浪費。這個競賽分成五個競賽項目:產品設計、市場分析、行銷設計、財務計畫以及風險分析。除了設計出實際上的商業產品之外,主辦單位要求參賽同學要進行同類產品的市場分析並呈現出其產品的市場定位和獨特性。在行銷設計上,他們要拍攝兩支影片,一支是一分十五秒的短影片,跟消費大眾介紹他們的產品;另外一支三分鐘十五秒的長影片,要跟可能的投資者募資,說服他們為什麼要資助商品上市。最後還要跟評審委員說明進行他們產品的財務以及風險規劃。

 

我兒子因為從小就喜歡動手實作,也修過機械工程、美術設計以及3D列印等課程,就自告奮勇製作這個「線上試衣間」立體模型的整體設計。同學們集體創作出拍片腳本後,要在短時間之內拍出影片又要在鏡頭前表現自然,一度卡關。這時兒子把自己在中學剛開始學習演辯時如何克服上台的恐懼和面對鏡頭的壓力,快速跟同學分享。團隊中有人專長在財務分析的,趕快去做報表;擅長環境科學的,很快速提出了環保的主張。擅長剪輯的,也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把他們到處拍攝的影片和錄製的口白,剪成既有趣又有料的影片,在比賽截止日之前上傳。

 

結語:寫在孩子展翅飛翔之前

 

十二年國際學校的體驗,作為一個母親,我觀察到相較於國內體制的學校,台灣的國際國際學校確實提供了很多讓孩子「自主學習」以及「探索自我」的機會。但我也深刻體認到國際學校所謂的「快樂學習」過程,絕對不會比準備學測留在台灣念大學輕鬆,競爭之激烈也絕不下於國內的學測。只是國際學校評量方式較為多元, 不以考試成績定為一尊,確實較有可能培養並維繫孩子對學習的熱情,讓孩子有動機去持續探索自我,並建立青少年時期的自信心。

 

而國際學校提供的所謂「快樂學習」,其實更接近一種「學習快樂」的歷程,是將「快樂」視為一種「達到全人的幸福之路」(whole being happiness journey),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精神層面、身體層面、智識層面、關係層面以及情緒層面等各個面向,逐步學習如何追求一個相對「快樂」的人生歷程。

 

我的孩子因為從小學習探索自我,從中學時期就逐漸了解自己的強項在於實作課程和課內外活動,而非純粹學科上的評量成績。因為廣泛的參與各項與未來學習有關的活動,他才有機會以成績中上但是課內外活動多元參與的機遇,今年即將前往紐約曼哈坦區一所大學的商學院, 主修金融,副修創業。

 

然而同樣身為一個在教育第一線的教育者,我也不禁思索,難道這樣的自我探索旅程在台灣體制內的學校就完全難以實現嗎?

 

因為家族中有同齡的孩子選擇在國內體制內外的公立或私立學校就讀,我也因此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在同齡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首先我觀察到,九年前台灣教育體制鬆綁後,各種實驗小學或體制外的學校紛紛出現。但其中多數在中學之後就無以為繼,孩子只能回到既有的升學系統,並且付出數倍的心力在補習班中追趕「快樂童年」的代價,也中斷了自我探索的契機。

 

即便如此,台灣體制內的教育環境仍有無可取代的優點,例如孩子得以積累中文與數學的堅實基礎,以及對台灣人文社會的深度關懷,這是選擇就讀國際學校的孩子所沒有的優勢。尤其對台灣各種議題的關懷與參與,在如今各國高等教育最重視的「多元文化」(diversity)前提下,申請國外大學反而更容易凸顯其獨特性。而108課綱實施後高中開設的多元選修課、彈性學習以及學習歷程檔案,理論上也都不乏讓孩子有機會結合生活經驗並探索自我。

 

但是108課綱原意希望讓台灣孩子得以在青春期探索自我的理想還沒實現,在台灣教育現場已經亂象叢生。政府考招制度以及配套措施的不完善,再加上許多家長仍難捨名校迷思或科系迷思(尤其近年來幾乎一面地獨尊理工科系) ,升學主義壟罩下,考試制度依然引導教學,這導致108課綱的實施以來不但沒有減輕台灣高中生的升學負擔,各種原先立意良善的「個人化課表」,也難以幫助孩子探索自我,反而還加重了年輕學子的負擔,甚至成為一場惡夢。

 

108課綱的實施以來不但沒有減輕台灣高中生的升學負擔,各種原先立意良善的「個人化課表」,也難以幫助孩子探索自我。(本報資料照片)

 

我個人覺得最可惜的就是學習歷程的良善立意被扭曲,學生認為花費太多時間上傳不合理的「報告」,還可能做不贏花錢找補習班代筆的同學。而代筆文化竟然蔓延到高中階段的學習歷程,使得探索自我的善意最終仍演變成了軍備競賽。

 

我的孩子即將遠赴重洋,進行他下一個階段的人生旅程了。除了寄予無限的祝福之外,我更盼望108課綱在各界的努力和修正下,能逐步走出目前的困境。最終我體認到,任何一種教育環境的選擇,都不可能完美。如何讓更多的孩子在青春期就能盡早開始自我探索之旅,引導他們學習追求一個相對「快樂」的人生,這個終生的課題,希望有更多的父母和師長,能夠一起投入學習的行列。

 

※作者為大學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